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抑郁症发作时,这段话救了我一命 ·  15 小时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人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奔向疯狂星期四|放纵消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成功案例背后有什么秘诀?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08 11:47

正文

《从心理解孩子》25春季班应该是春节过后开始招生。请关注“诚淀”公众号,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disclaimer: 很多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用了“妈妈”,“父母”或者“家长”,会令一些人不快,因为育儿是全家人的事。如果是英语就很容易,caregiver, adult就行。以后请大家自动代替,在文章里,都是 “照料者”或者是这一家的“成人”。

今天大家来一起做一道题。很多人在看到成功案例时,只关注某个表面的“秘诀”,而忽略了背后的整体教育。



看到一个孩子自驱力强,就简单归因于“家长信任+放手”,但这可能只是成功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信任+放手是有条件的。 真正的“放手”是建立在成人对孩子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并进行因势利导的培养和良好的习惯塑造之上的,不是简单的“不管”。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成人只是“放手”,孩子就能有自驱力了,那所有“放养”的孩子都有自驱力呢?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点链接:

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你做对了吗?


人们喜欢“秒懂”一个理论,误以为这样可以快速套用,但教育是复杂的,人的发展也是复杂的,无法用单一的归因去解释所有成功案例。

教育体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性格、认知发展都不同,简单复刻别人的经验,往往会事与愿违。不要试图简化教育方法,那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我之前写过文章,点链接:

看书要看整体的理念,不要纠结个别句子


自驱力的培养,需要有长期主义和对孩子脚手架式的支持。我们可以举几个要素,比如说,小时候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能力感,赋予孩子自主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支持孩子探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等,这些在以前的文章里我们都经常有讲。

同时,我们要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有合理的期待。

如果成人对孩子的完全控制是一根轴的一端,那么,完全放手是这根轴的另一端。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儿童的发展。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平衡对孩子的监督,引导和给予一定的自由。“信任+放手”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同的,需要成人进行调整。如果纯放手,反而会适得其反,有可能让孩子失去方向感,或者陷入低效的学习,这一点,我在前面,《 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你做对了吗? 》也讨论过。


为什么成人喜欢“秒懂”和“套用”?人往往愿意走一条认知上的捷径,希望找到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法,而不愿意投入时间去理解复杂的教育体系。同时,成人也可能被育儿焦虑所驱使,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急于寻找“秘籍”来复制成功经验,而不是深挖教育背后的逻辑。最后,现在短视频,小文章大行其道,那些几分钟的“成功经验”让人误以为“某一个招数”就能带来好结果,而不去探究全面的教育过程。但实际上,往往越是想从表面去学,越是学不好。我们应该是深挖背后的逻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