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各大APP都纷纷推出了用户年度总结。周四的学堂君在兴致勃勃翻阅b站、小红书和网易云提供的精美总结时,qq群突然弹出一个群友消息:
这一年你一共在群里大喊疯狂星期四167次,复制文案54次,提到了”v50“173次。成功骗到人请客0次,自己吃一次不落,解锁成就——自取其辱。
霎时间,悲愤涌上学堂君的心头,并随后转化为了更加旺盛的食欲。
是啊,“2024年的最后一次疯狂星期四”,听起来是多么诱人的噱头。它促使学堂君把年初定下但目前进度为0的“减肥10斤”的计划抛之脑后,义无反顾地奔向了KFC。
为什么疯狂星期四让人难以割舍?到底是什么在操纵我们
放纵消费
?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个人产生创造性(新颖且有用的)想法的过程
[1],基于此,人们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得以从事基于创造性思维的爱好或工作。
在我们启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我们
会被赋予更多探索的自由性,以便打破规则
,产生一些看似“疯狂的想法”。[2]
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实验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情景:
一家商店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现在这个地方需要一个人来重新设计并加以利用。
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并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要求构思空间使用的方案。创造组的参与者被要求提出
创造性的、原创性的、新颖的
想法,实用组则被要求提出
实用的、合乎逻辑的、有用的
想法。
在构思七分钟后,这些参与者被要求从繁多的材料中随意选择,并创造一款属于自己的完美汉堡。
研究者计算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完美汉堡对应的热量,同时要求他们填写一项关于自己放纵程度的自我报告问卷。结果发现,
创造组制作的完美汉堡其卡路里含量明显高于实用组,同时他们也报告出更高的放纵程度。
除了完美汉堡之外,研究者还发现创造组会调出酒精度更高、热量更高的鸡尾酒,在选择小奖品时相较于笔和苹果更容易选择巧克力豆和彩虹糖,在完成实验时会吃下更多的糖果......
总的来说,进行了
创造性构思任务的参与者在多种情况下都表现出了更多的放纵行为
。
[3]
研究者的后续研究发现,这很有可能是因为
创造性思维促进了我们的行为激活系统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这
使得我们在遇到奖励时产生了更强的积极情绪和冲动性,最终导致我们难以抑制自己的行为
。
可以说,在创造性思维活跃的日子里,相比于吃一些减脂餐,我们有更大概率会选择去疯狂星期四。
更何况到了店里,我们似乎也可以通过组合不同品类的食物套餐去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更加剧了我们疯狂消费的倾向。
由此看来,学堂君很有可能是一个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所以才会动辄就想用疯狂星期四奖励自己一番(并不是)。
选择疯狂星期四,很可能和我们的
人设
息息相关。
当代年轻人有目共睹的精神状态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维持稳定,学堂君所选取的手段便是营造一个努力背梗搞抽象的喜剧人。
我们往往试图通过特定消费让他人对自己保持积极的看法
[4],并对抗他人对我们的消极认识。
出门在外,身份都是包给的bushi
(图源网络,侵删)
当这种积极看法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挑战(即产生身份威胁)时(比如学堂君在高中时数学一直比朋友堂学君差),我们可能会采取两种策略应对:
(1) 自我关注策略(Self-focus Strategy):
当我们在某些方面比不过A时,我们会寻找新的更好的方面进行比较。比如学堂君虽然比堂学君数学成绩更差,但是学堂君的英语成绩更好。
(2)他人焦点策略(Others-focus Strategy):
当我们在某些方面比不过A时,我们会寻找比自己更差的B进行比较。比如学堂君虽然比堂学君数学成绩更差,但是要比另一个朋友君学堂更好。
一项研究找到了38名所支持的橄榄球球队刚刚落败的球迷,调查了他们应对身份威胁的策略类型,并要求他们前往咖啡馆购买食物和饮料。
结果发现,使用自我关注策略的参与者购买物品的总脂肪和总卡路里量均显著低于使用他人焦点策略的参与者。
这一结果表明
当我们使用他人焦点策略时,我们可能更容易进行放纵消费
。[5]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
自我关注策略只需要考虑个体的自我概念
(即,我是什么样的人),而他人焦点策略则需要在
个体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其他人在这一特征上的表现进行比较
。
在后者发生的过程中,
个体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更多的认知资源消耗,最终指向了放纵行为的增加
。
由此看来,学堂君很有可能是过多地采取了他人焦点策略应对身份威胁(意思是当背梗背不过天赋型选手的时候,学堂君只能通过抨击身边只会说烂梗的朋友来维持喜剧人设)
学堂君常常发现,吃东西能够
有效地缓解自己的压力
,这可能也是选择疯狂星期四的重要原因。
大量的研究都发现
抬头这一行为能够使我们体验到一种高权力的“错觉”
[6],这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临时的权力感知。而与之相对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常态的“高权力”感。
由此一来,
当我们的两种感知相互冲突时,我们便容易产生一种非常隐蔽的情绪不适感
。
一项研究要求参与者在货架上从两种价格相同的食品(巧克力蛋糕或水果沙拉)中进行选择,这些食物会被随机地放在货架的高处或低处。
结果发现,人们在看向高处的货架时,明显更容易选择更不健康的巧克力蛋糕,这验证了
高权力感知能够促进个体放纵消费
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知晓这种效应的来源,研究者通过要求参与者回忆自己对他人具有权力感的事件(比如学堂君会回忆过年的时候支使表弟替自己跑腿买冰棍),反过来操纵了个体原有的权力感知。
在这些研究者“飘飘欲仙”后,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中,并要求选购巧克力松饼或苹果:
(1) 权力匹配组:物品被放在货架高处,此时个体由视角带来的权力体验和被唤醒的权力感知一致。
(2) 权力不匹配组:物品被放在货架低处,此时个体由视角带来的权力体验和被唤醒的权力感知不一致。
(3) 基线水平组:物品被放置在与眼睛平行的货架位置。
结果发现,权力不匹配组的参与者表达出了更多情绪上的不适感,同时相较其他参与者做出了更多的放纵的购物选择。
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验证了消费者在唤醒更高水平的权力感后,
由于自己原有的权力感与之不匹配而产生了情绪不适,进而做出了放纵行为
。
简单来说,我们可能为了消除情绪上的不适感,而采取放纵消费行为以寻求心情变好的可能性,这就会直接让我们在午餐选择的路口与疯狂星期四双向奔赴。
正如学堂君,在没人请客的悲愤中毅然决然选择拥抱疯狂星期四,正是为了通过放纵的消费方式改善自己的情绪。
无论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上好受一些,还是为了让我们维持一个稳定的人设,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其他的需要选择放纵的消费行为以补偿自己。
但是,放纵消费行为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失去自控的表现,为了对自己的荷包严防死守,也为了健康的身体,我们仍然要在购物时多加思考,千万不要让放纵消费行为常态化!
学堂君还想到了一个放纵消费的外界诱因:促销活动~ 限期折扣、满减等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太让人心动了,不知不觉钱包就空了,买了一堆暂时用不到的东西o(╥﹏╥)o
克制!克制!克制!理性消费!理性消费!理性消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