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业洞察
协同16年历史,260万粉丝的“销售与管理”全媒体平台。聚合全球一流商业趋势观察家,以犀利的商业嗅觉,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商业评论  ·  千亿阿里云谋变,吴泳铭狂飙基建 ·  9 小时前  
FT中文网  ·  如何理解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税冲突?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先用后付”,多赢还是双输?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商业洞察

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还是杭州?

商业洞察  · 公众号  · 商业  · 2025-02-22 17:20

正文



作者:唐俊
来源:城市进化论(ID: urban_evolution

近日,一场规格空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民营经济发展再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之际,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营经济不仅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提升至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92%以上。

可以说,民营经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而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所在城市息息相关,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往往也意味着这个城市更有活力和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这次座谈会的企业来自多个城市,其中有两个城市的企业数量较多——深圳和杭州。实际上,在有关谁是“民营经济第一城”的讨论中,二者正是呼声最高的两座城市。

深圳和杭州有诸多相似之处,两地的民营经济规模、民企500强数量均排在全国最前列;深圳的科创民企走向全球,杭州最近爆火的“六小龙”也是科创民企。

相似之外,杭州和深圳也有不少差异。两座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路径有何不同?未来如何共同撑起全国科技突围和产业升级之路?

01

规模效应

《深圳特区报》报道称,“深圳是名副其实的‘民营经济第一城’”,其考量的维度主要是市场主体数量。

市场主体数量反映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和经济的多样性,市场主体数量更多,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营经济活力。

图片

2023年,深圳的存续商事主体达422.6万户,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而杭州的市场主体数量低于深圳,同期仅187.5万户。

仅看民营企业,深圳的数量也高于杭州,深圳2022年底拥有民营企业237.9万家,占全市企业数量97%;而杭州2023年底拥有民营企业87.0万家,占总体企业总量90.6%。

如果算上人口因素,深圳2023年常住人口为1779万人,平均每4.2个人中就有1个“老板”;杭州2023年常住人口为1252万,平均每6.7个人中有一位“老板”。

民营企业的数量之外,这些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重要。从民营经济增加值来看,深圳为1.81万亿元(2022年),杭州为1.23万亿元(2023年)。

但杭州整体的经济体量小于深圳,民营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更能反映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深圳占比为55.9%(2022年),小于杭州的61.2%(2023年)。

外贸方面,2023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54万亿元,占65.7%;杭州只公布了出口数据,2023年民企货物出口4047亿元,占全市货物出口的75.8%。

另外,还有一些数据也能显示出两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比如杭州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9%,深圳民企贡献税收占比约70%。

总体来看,基于整体经济规模更大,深圳在民营经济规模方面领先于杭州,但观察部分维度的比例时,杭州也具有一定优势。

02

产业路径

杭州也被视为“民营经济第一城”,主要是基于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城市进化论基于企业注册地梳理数据,2024年,杭州有36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总营收达到4.43万亿元,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杭州日报》称,这已是杭州连续22年蝉联该榜单第一。

深圳排名第二,有27家企业入围,总营收达到3.87万亿元。其次是苏州、无锡、北京、宁波、上海等地,均有20家及以上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

图片

在前10强民企中,有6家企业来自杭州和深圳,足以凸显两地的民营经济实力。6家企业中,两座城市各占一半,杭州有阿里巴巴、荣盛控股、吉利控股,深圳有华为、腾讯、比亚迪。

相会在“顶峰”的两个城市,其民营经济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民营企业入驻。此后,深圳民营经济开始向制造业、科技领域拓展,一批代表性的企业如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逐渐壮大。

杭州与深圳有所不同,更多地依托于江浙一带的商业传统和内生力量。杭州在上世纪90年代就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当地民企在制造业、轻工业等领域逐步成长。在世纪之交互联网浪潮来临时,阿里巴巴、网易等崛起,推动杭州从传统制造业向数字经济转型。

这些经过多年发展成长起来的大型民营企业,深度影响了所在城市的商业生态与产业结构。

图片

以两个城市的前10强民企为例,互联网科技、汽车、物流是两地的共同点,但杭州的前10强民企中有好几家石化企业,而深圳则更多偏向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领域。

从具体的民营经济驱动模式来看,两地也有所不同。深圳以华为、大疆、比亚迪等民营企业为代表,形成了“硬件+供应链”的产业路径,造就了产业链集群及强大的制造能力。

杭州则是互联网驱动的“平台+垂直应用”的模式,孵化了大量轻资产、高增速的互联网民营企业。火石创造研究院院长冯雷分析指出,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上下游协作紧密,从阿里生态衍生出的技术、管理经验外溢,为当地科技企业提供了供应链、市场资源支持。

不过这些头部企业,代表的是过去已经成长起来的行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杭州六小龙”爆火后,大家将目光更多聚焦在了未来产业上。

03

未来竞争

杭州科技的突然爆发,让长期作为中国科创高地的深圳也面临一些质疑的声音。

在大湾区财经观察者林斯基看来,最近几年,深圳主要做的事情其实是补链。“就像大家所感受到的,深圳很多资源都向大企业倾斜,因为深圳很明白,工业才是它的基本盘。围绕华为、比亚迪这些大链主,做完整的核心软件硬件配套,命运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说。

有一个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两地的创新实力——独角兽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是指那些年轻的、高估值的、未上市的企业,不少独角兽企业处于前沿的技术领域,未来有望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