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T中文网
FT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话沈阳  ·  沈阳山姆二店、Costco要来了? ·  2 天前  
FT中文网  ·  2025全球资产波动加剧下的五个投资判断 ·  3 天前  
FT中文网  ·  供应链外迁的机遇和挑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T中文网

白宫记者会向新媒体开放:媒体江湖背后的政治暗涌

FT中文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25-02-19 18:10

正文

新媒体的引入,是白宫对美国民意更为直接的感应与重塑——这既是利用传媒趋势重塑政治传播,也是当今美国社会所呈现出的,就连白宫也无法回避的政治面相。



文丨前央视驻白宫记者 殷岳

白宫记者会的新政策

作为史上最年轻的白宫发言人,27岁的卡罗琳•莱维特在1月28日首秀时就创造了改变。

“我们欢迎独立记者、播客制作人、网红和内容制作者申请报道白宫…从今天起,这片工作人员的座椅区,将成为‘新媒体席’。我的团队将对申请进行审核,并向满足我们和特勤局要求的人发放证件”。

说罢,莱维特便点名两家新媒体机构——门户网站Axios和Breitbart。Axios记者提问:“美国如何看待DeepSeek的成功?”
3天后,莱维特宣布白宫已经接到超一万份新媒体报道申请。

申请标准并不苛刻——账号内容与新闻相关、现场没有媒体代表、可自费来华盛顿等。申请时只需填写个人和账号信息便可提交。

之后几乎每场白宫记者会的提问都从新媒体席开始。莱维特会首先强调本届政府在努力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然后隆重推介当天的新媒体代表,包括他们的愿景、使命和影响力,并始终保持着温暖的微笑和语气。

传统媒体就分享不到这份温暖。因拒绝配合特朗普将“墨西哥湾”改为“美国湾”,美联社的记者已经多次被白宫重要活动拒之门外了。

这似乎不仅是白宫新闻处自己的决定。国防部也要求纽约时报等媒体清退他们在五角大楼的办公室,让给包括Breitbart和One America News Network等新媒体。Breitbart是出席首场白宫记者会的新媒体,OANN是一家右翼媒体,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中,因提问过于捧场而遭到群嘲。

雅虎新闻报道了资深媒体人Tom Jones对白宫引入新媒体的不满评论:

“非传统媒体记者在场没问题,但白宫记者会的席位给了那些特朗普的疯狂支持者,他们拿个话筒和摄像机就自称记者——这是白宫记者会,不是啦啦队”

新媒体入场并未改变媒体格局 而是引入了一场新的战争

单从传播效果来说,新媒体上位无可厚非。

根据盖洛普在2024年10月发布的报告,美国人对大众媒体的信任度在2024年跌至新低——只有31%的受访者认为大众媒体的报道是过关的。牛津大学路透新闻学院的《2024数字新闻报告》也发现了类似趋势——美国人新闻消费来源中,线上媒体相对传统媒体的优势近年来持续拉大。

但仔细看来,这似乎并非是媒体形态间的战争。

在白宫记者会现场,一共有49个媒体席位。决定席位分配的并非白宫,而是记者间组织“白宫记者协会”(White House Correspondent Association),这一“分权”可以追溯到里根政府时期。在现场,每把椅子上都有牌子标识媒体从属。

莱维特宣布的“新媒体席”并不在这49个席位之中,而是主席台旁的工作人员区域。这避免了白宫新闻处与白宫记者协会的直接权力冲突——“新媒体席”并没有侵蚀传统媒体的物理阵地。从座椅数量上来看,传统媒体也绝对碾压着新媒体。

另一方面,白宫记者会向来有网络直播,白宫网站也会刊登全文实录,各路媒体大可自行取用。就算白宫想借流量造势,新闻处直接投喂信息是性价比更高的方式,大可不必折腾上万份的申请审核。

综合种种线索,有评论称,白宫引新媒体只是象征性亲民。但如果此举只是符号,那背后所代表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

白宫记者会权力竞争的核心——谁来定义“事实”?

特朗普在2016年的胜选,让新媒体的政治影响力进入公共讨论。到了2024年大选期间,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政治传播的首选。

2024年民主党代会DNC的现场,不仅设立了新媒体的单独工作区,甚至为新媒体提供更直接的采访资源。有民主党人解释此举的合理性:“记者总想挖料,但美食博主却更能呈现真实的哈里斯——凭什么‘哈里斯爱吃什么’不算新闻呢?”

这惹怒了很多传统媒体记者:“我们是来报道新闻,不是做爆款视频的!”而新媒体也毫不示弱——他们并不纠缠专业性的论证,而是将传统媒体的愤怒归因于“他们被时代甩下了”。

新媒体确实缺乏信息核查,传统媒体式微也是事实。但鹬蚌相争之外,还有另一个维度。

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曾提出“伪事件”(pseudo-event)的概念,指的是“完全为了媒体关注而制造的事件”。“伪事件”是完全计划的,它们与现实的关联十分微弱的,为的仅仅是让媒体报道特定的元素。类似竞选集会、记者会就是典型的伪事件。

但因事涉国家政治,竞选集会和白宫记者会具备极强的公共性。这加剧了这类伪事件的“目的性”与“公共利益”间的矛盾。以白宫记者会为例:现场披露的资讯,究竟是真实的政府信息,还是伪装的政治宣传?

莱维特在首场记者会上被问到了发言人需要例行回答的问题:“你的角色是告知美国民众事实真相,还是为特朗普政府辩护?”

莱维特的回应铿锵自信:我承诺提供事实,也承诺代表美国总统发言。结合这两点并不难,因为特朗普总统的政策广受欢迎。倒是你们媒体,应该提高自己坚持事实的标准。

回答水准见仁见智,但其中的文字游戏再明显不过:“事实?凭什么你说的才是事实?——这原是传统媒体与新闻发言人间的专业主义拉锯,直到新媒体入局打破了这组关系。

新旧媒体之争 与政治面向交替

2024年美国大选中,民主党与共和党呈现出了同样的竞选模式——强调自己才能救美国于水火,而对手就是水火本身。

竞选与传媒策略的结合,往往最能体现当下社会的政治偏好。英国政治理论家Margaret Conovan在《Trust the People》中对“民主面相”的论述,恰好解释美国当前的政治逻辑。

Conovan认为,民主制度具备两个共生的维度:务实面相(Pragmatic Face)和救赎面相(Redemptive Face)—— 民主既要通过选举制度、自由愿景等承诺,实现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期待(救赎),又要通过制度运作、妥协和管理来进行实际的治理(务实)。

但这两种面相在本质上是矛盾的——理想需要现实基础,但又超越现实,所以人们总在务实与救赎之间摆动。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时,民粹便应运而生,使人们对变革的诉求最大化。民粹热烈时期的政治选举,候选人往往承诺颠覆现状、兑现救赎。

拜登在上任初期曾说:“政治本该是无聊的”——这是典型的务实面相。但在生活压力和社会变革的夹击之下,人们难再忍受任何妥协和拖延——“抗议式投票”(Protest Vote: 投票给A是为了不支持B)已经贯穿了2016、2020、2024三届美国大选。人们不再相信华盛顿的精英政治游戏,只呼吁对现状的改变。

逃过刺杀后大胜的特朗普看到了自己的昭昭天命——他确信自己能救美国于水火。他废除了饱受争议的DEI、利用关税收拢谈判筹码、借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重振朝纲——一切都透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救赎意象,深深迎合了社会的诉求:变革、救赎与反建制。

新旧媒体的权力变化,体现的也是这样一种政治面相的交替。传统媒体代表着务实政治的理性与批判,新媒体则强化着个性表达和情绪共鸣,二者本无高下对错之分,但却为不同的政治面相开辟了新的战场。媒体对白宫的报道未必会有实质性改变,但白宫对媒体的定位已经完全不同。新媒体的引入,是白宫对美国民意更为直接的感应与重塑——这既是利用传媒趋势重塑政治传播,也是当今美国社会所呈现出的,就连白宫也无法回避的政治面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为前央视驻白宫记者
责任编辑 袁漪琳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往期精选

2025全球资产波动加剧下的五个投资判断

巅峰之上 纵情入胜——揽胜运动试驾之旅纵擎莫干山


全球资讯 早上8:30见

锁定播客 热点即时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