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860|预计3分钟读完
重回两位数增长,阿里云又支棱了。
2月20日,阿里巴巴披露,去年10-12月,阿里云营收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相比上一季度,增速接近翻倍,全年收入超千亿元。
这家科技巨头,已彻底转向AI叙事。
当晚的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去十年的总和。
其平均每月资本开支,已超100个亿
。
一周前,苹果与阿里的AI合作也已确认。
年初至今,浓浓AI味的阿里,股价涨幅近6成,市值突破2.6万亿港元。
吴泳铭
一步连一步,吴泳铭治下,加码AI大基建的阿里云,牵动整个集团,步入全新轨道。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向《21CBR》表示,大模型的竞争,牵动云市场需求的走向,进一步拉开头部与中腰部云厂商的差距。
电与电网
AI、AI,还是AI。
2月20日晚的阿里业绩电话会上,九成问答都围绕AI展开。吴泳铭不厌其烦,多个维度梳理阿里云的AI进展。
这家全球排名第四的云服务商,视AGI(通用人工智能)为首要目标,吴泳铭下了很大胆的判断——若AGI实现,AI相关产业大概率将是全球最大产业,
甚至能替代当前全球GDP的50%
。
谈AI,绕不开模型处理的基本单元“Token”。
吴泳铭称,预计未来90%的Token会在云上生成和输出,也只有在云上才有最高效率。
“如果人工智能是未来最大的商品,类比于‘电’,云计算网络可类比于‘电网’。”他打了个比方。
过去一年,阿里云营收约1135亿元,季度增速从3%提升至13%,实现U型反弹。
吴泳铭带队,高举高打价格战,同时快速迭代基础模型,更新频率几乎以月为周期。
去年底,阿里云发布降价公告,通义千问视觉理解模型全线降价超80%,低至0.0015元/千tokens。
按最低价格,
1块钱最多可处理约1700张480P图片
。这是年度第三轮大模型降价。
模型迭代速度亦未落下。
1 月底,阿里发布AI基础大模型千问旗舰版Qwen2.5-Max。吴泳铭透露,将于近期,发布基于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兜售Token,收取API接口调用费用,产生的收入相对偏低,阿里云意在带动软硬件服务的交叉销售。
换句话说,即便通义大模型本身无法带来巨量收入,作为云服务的一部分,它能充当引擎,推动整体云收入增长。
“能站稳脚跟的云选手,要有资本、有眼光,还要能配合市场反应,快速调整动作。”付亮认为。
悖论新解
稳住自身AI站位,吴泳铭敲定了一项关键战略:公共云优先。
生成式AI天然适合公共云
。按量付费的模式,推动产品标准程度提升,与过去以定制化开发为主的传统云生态相比,毛利率有望大幅提升。
比如,企业为解决模型幻觉问题而采购外挂数据库,产品毛利率能达到50%以上。
可供对比的是,定制化项目通常只有20%的毛利率。
原本,云厂商要么承接集成项目、定制化服务,单子大、盈利难,甚至亏钱,要么卖标准化的云产品,有利润但收入有限。
大模型一来,二选一的盈利悖论,或有新解。
2024年10-12月,
阿里云调整后EBITA增长33%至31.38亿元
。
这得益于向高利润率公共云产品的转变,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部分抵消了在客户增长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增加。
DeepSeek的热度,添了一把火。
“很多央国企的客户,直接跟关系好的销售说,‘我们要做AI,有(现成)产品就直接走投标’。”一位数字化行业从业人士向《21CBR》表示。
吴泳铭提到,AI相关收入连续六个季度三位数增长,且客户需求还在持续增长,增速远超预期。尤其春节过后,团队看到推理需求在爆发。
“我们现在新增客户需求中,
约60%、70%是用于推理的
。”他透露。
阿里云乘胜追击,计划扩大客户群体,拓展行业覆盖范围,由此,进一步提高AI服务的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