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T中文网
FT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灰产圈  ·  东哥进军外卖行业后,美团宣布给骑手交社保 ·  15 小时前  
灰产圈  ·  东哥进军外卖行业后,美团宣布给骑手交社保 ·  15 小时前  
哈佛商业评论  ·  “先用后付”,多赢还是双输? ·  昨天  
21世纪商业评论  ·  勇敢的行动者:2024年度商业模式创新公司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面对项目的不可预测性, 你只需要学会一种操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T中文网

如何理解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税冲突?

FT中文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25-02-21 17:27

正文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拆解北美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其深层意图在于打造完全服从于美国利益的“后花园经济共同体”。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王英良

【本文为作者“中美关系百人百访”系列的最新一篇。】

刘天逸,Policy Nexus (汇策)创始人兼CEO,前头部科技公司驻北美政府关系与公共政策代表。作为长期在加拿大和美国工作生活的公共政策与公关专家,对加拿大,美国之间特殊双边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判断。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你长期生活在北美并具备政策咨询相关的专业和实操,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你观察到的美加关系吗?

刘天逸: 总体而言,两国是“地缘上的邻居、经济上的伙伴、安全上的盟友、文化上的近亲”。自两国建国以来都是如此。但随着特朗普在2017年上台,美加关系出现裂痕;拜登时期进行了积极地修复,但在2025年特朗普重新当选美国总统,美加关系出人意料地成为承压之重,这让加拿大等美国其他盟友始料不及,甚至“大跌眼镜”。

问:特朗普为什么选择对加拿大征收高关税?

刘天逸: 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在战略竞争中所需要的关键能源储备以及丰富矿产加拿大都具备。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从价值取向上看,特朗普并不喜欢加拿大“中间偏左”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与他本人的价值观以及核心支持者的价值立场相悖。加拿大偏向“进步主义”与“福利社会”和“国际主义”价值,这显然与特朗普以及“MAGA”所推崇的低税,强调效率、保守和孤立主义相违背。借由敲打盟友,来持续不断地以“保守主义”价值观施压盟友及全球。同时,特朗普与特鲁多关系不好。在高层交流中,特朗普要抓典型,重点敲打那些与自己“不同频,不同调”的进步派领袖,这使加拿大首当其冲。

其次,特朗普对加拿大的战略挤压绝非临时起意的贸易讹诈,其本质是“美国优先”2.0时代的战略收缩实验。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问:该如何理解美国与加拿大的冲突?这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全球地缘新格局?

刘天逸: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华盛顿在意识到在大国博弈中无法快速取胜,正试图通过重塑北美经济圈来构筑未来竞争的基本盘。一方面以“国家安全”为名拆解北美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其深层意图在于打造完全服从于美国利益的“后花园经济共同体”。这种将最亲密盟友作为战略收缩试验场的做法,既是对传统盟友体系的“破坏性”测试(即展示美国重塑国际秩序的决心),更是为应对未来多极世界预演的区域控制新模式。

当“单极霸权”难以为继时,控制核心资源区比维持全球存在更具生存理性。但美国若试图通过霸权构建北美堡垒,这种逆全球化操作或将催生更危险的连锁反应:既削弱了盟友体系的价值认同基础,又刺激其他大国加速构建平行体系,最终导致其逐渐丧失全球领导力。

问:你认为加拿大对美博弈具备哪些优势要素?

刘天逸: 有,但不多。首先,民气可用。特朗普没有预料到来自加拿大联邦政府及各省团结一致的反制。美国施加的高关税也激发了加拿大人的爱国热情,长期以来加拿大人和加拿大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美国的附属或美国文化的分支。这其实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加拿大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面临现实的压力以及长期以来在认知上的误解误判,加拿大政府这次选择了强有力的回应,顺应了本国的民意;同时,许多美国政界精英,民间人士,美国的盟友都认为加拿大是美国长期以来最忠实的伙伴和邻居,认为特朗普选错了对象。这样,美国民间以及政府、盟友内部产生了许多对加拿大的同情力量,这不利于特朗普长期对加拿大极限施压。

加拿大自身的底气在于美国极其依赖加拿大的原油进口、关键领域的能源供应以及加拿大在北美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但这也许就是特朗普希望拿下加拿大的主要原因。

问:你长期生活在北美,能简单谈谈你对加美两个国家差异化的感受吗?

刘天逸: 从收入和支出角度分析,美国收入高,税收低,就业机会多,物价相对较低,但福利差;加拿大收入相对低,税收高,就业机会少,物价相对较高,但福利好。从文化与国民性看,美国的朋友相对更直接,更进取(aggressive);加拿大的朋友相对温和,内敛,友善。这是我个人的感受,相对真实。但这些也都是长期以来两国形象在外在形成的某种刻板印象。

问:有舆论认为作为发达国家的加拿大正走向衰落?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加拿大经济结构上存在哪些根本性的问题?

刘天逸: 确实,因为种种原因。如今加拿大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并不如之前人们的期待。里面有政府内部收入支出上不合理的问题,有移民问题,房价问题等等。但从个人来看,加拿大的先天条件非常好,自然资源天赋卓越,但政府一直未能充分发挥资源大国的优势,且依赖单一市场,这是主要问题。

以原油为例,加拿大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油储量国(1,700亿桶),却深陷“资源诅咒”的悖论。其原油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却长期以“地板价”贱卖资源,再高价回购成品油,形成荒诞的能源循环。2023年美国从加拿大进口原油占其总进口量的51%(日均430万桶)。但与此同时,加拿大自身炼油能力严重不足(全国仅13家炼油厂,炼化产能不足需求的60%),不得不将原油送往美国得州炼油厂加工,再以溢价30%甚至以上从美国进口汽油。更局限的是,加拿大输油命脉受制于美国:Keystone管道被美方政治博弈反复拿捏,横山管道(TMX)扩建拖延十年才勉强完工,导致90%的原油出口仅能流向美国,而非以市场调节的形式流向亚太、欧洲等价格更高的市场。联邦政府一边对油砂行业征收每吨65加元的碳税,一边默许美国资本控制炼油产业链(如Irving Oil被美国私募控股),最终让加拿大沦为“卖血买药”的能源附庸。以低价出口原油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但长期则损害了加拿大整体的经济效益及人民的生活品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资源大国的属性,更新升级本国的工业产能,提升生产效率,加拿大依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问:你认为加拿大政府应当如何实现破局?

刘天逸: 作为G7集团中资源禀赋最为优渥的发达国家,加拿大始终以"理性温和的国际公民"自居。加拿大始终笃信"善意外交"的普世价值,从维和行动到气候承诺,渥太华的外交工具箱里装满了道德规劝与柔性姿态。这种策略在冷战后的单极世界里尚能维持体面,但在“强权政治”回归的当下,其局限性已暴露无遗。危机出现时,加拿大突然发现被最依赖的“好大哥”直接背刺;所谓的“盟友”,在涉及地缘博弈的关键时刻集体保持了“战略性沉默”。这种外交孤立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中等强国的国际话语权,更暴露出“理想主义”外交缺乏实力支撑的结构性缺陷。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一个所谓盟友、伙伴国家站出来为加拿大处境发声,这是令人悲哀的。

加拿大的破局之道在于完成认知革命:首先,摒弃“全球模范生”的道德优越感,正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加拿大已经不属于“优等生”了;其次,启动资源红利向科技创新的转化引擎,独立自主的发展科技创新;最后,没人喜欢听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说教和大道理,加拿大需要将道德感召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性权力。

在这里,我并不认为政府或党派的更迭能立竿见影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全球的、系统性问题。这需要渥太华展现出超越政党轮替的战略定力,在经济、能源、国防等关键领域重新构筑自我认知,对美认知以及对世界局势的新认知。并且制定出最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渥太华不能一味地再自我感觉良好,而是要“睁眼看世界”,看看正发生在眼前深刻的全球变化。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立自主的中等强国之路。

问:对目前中国企业出海加拿大,你认为更多是风险还是机遇?

刘天逸: 总体看,我认为机遇大于风险,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加拿大此次经受美国的关税胁迫之后,全国上下已经逐渐凝聚共识,就是要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缓解对美依赖,开启多元化贸易伙伴关系与供应链路来分散风险。这一点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亚太,欧洲等其他区域的企业伙伴来讲就是机会。其次,在提升效率,需要充分发挥加拿大本国的能源与产业优势面,许多中国企业与合作伙伴在全球竞争当中具备充分的比较优势,是加拿大适合的贸易伙伴。最后,加拿大长期以来对华相对友好,但近些年的种种原因,两国关系历经波折。随着欧洲,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韩等传统朋友逐渐改善或深化对华关系,以应对和分散美国国内政策以及全球地缘变动的风险。加拿大在今年即将进行联邦大选,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以为加拿大带来新的“重启”机会。“逢低买入”,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国际关系。也许,在经历“关税胁迫”的大棒以及大选“重启”之后,中加关系会走向新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王英良,香港中开国际商业发展有限公司(NEICD)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中美关系,目前正在推动 “中美关系百人百访”栏目建设,力求以新颖的视角呈现世界与中国互动的信号与动态
责任编辑 刘波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往期精选

超越矿业竞争:中美相互制裁跨国公司


全球资讯 早上8:30见

锁定播客 热点即时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