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点击上方
"
证券市场周刊
"
↑
免费订阅本刊
银行β行情通常位于经济周期后半程,宽信用政策助推银行β行情。银行板块估值普遍较低,高股息特征带来较好收益预期,银行板块具备较优的分红,凸显防御价值。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政策宽松释放积极信号、企业投资需求回暖后往往伴随银行股的修复行情。
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政策宽松释放积极信号、企业投资需求回暖后往往伴随银行股的修复行情。
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7
月,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两次降准、两次降息稳定经济预期,宽松政策传导形成宽信用,导致信贷规模扩张明显,基建投资显著提升,经济向好发展,由此带动银行业绩优化、资产质量改善,
2012
年四季度至
2013
年一季度,银行板块表现亮眼,最高实现超
30%
的收益率。
2014
年
11
月,央行宣布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0.4
个百分点至
5.6%
,下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
0.25
个百分点至
2.75%
,随后继续降准,
2024
年
11
月往后半年内,银行板块实现超
70%
的收益率。
2016
年,央行继续降息推进宽货币,叠加房贷及公积金政策的放宽,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信贷有所扩张,银行净息差随之回升,净利润增速改善,
2017
年
9
月
29
日到
2018
年
2
月
2
日,银行板块上涨近
15%
。
2020
年,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经济恢复加速,
2020
年
9
月
25
日至
2021
年
2
月
19
日,银行板块迎来
24%
的涨幅。
回顾历史可知,银行β行情通常位于经济周期后半程,宽信用政策助推银行β行情。银行板块估值普遍较低,高股息特征带来较好收益预期,银行板块具备较优的分红,凸显防御价值。
相对于其他板块,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高股息、高分红的特征,股息收入确定性强,从投资角度出发,通常作为防御板块以提升安全边际。在资产荒背景下,近期沪深
300
指数维持在
3900
点左右,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至
1.75%
左右,资本市场处于一定的波动状态。叠加监管打破刚性兑付,理财等资产净值化趋势明显,波动低、收益率高的资产难寻,由此,具有高股息收入及较强稳定性的银行板块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直以来,银行股的高分红属性颇受市场关注,主要表现为上市银行分红总额稳定提升,分红率居于高位。而高分红率带来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
2023
年,除兴业银行、光大银行、贵阳银行、西安银行、兰州银行外,其余银行均实现分红的持平或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红总额均超
1000
亿元,国有六大行合计分红总额超
4000
亿元,分红体量突出。国有大行是上市银行分红的主力军,
2023
年,国有大行合计分红
4133
亿元,占银行股总分红的比例约为
67%
。
以
2023
年年报及
2023
年
12
月
31
日收盘价为基准测算,
20
家上市银行股息率超
6%
;其中,成都银行为
7.96%
、上海银行为
7.71%
、平安银行为
7.66%
、招商银行为
7.09%
,股息率居前。股息率为选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上市银行分红及股息率的提升有利于推动银行的价值增长,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多家银行提高分红比例,提升安全边际,平安银行、瑞丰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分红比例提升幅度居前,国有六大行多年分红比例均超
30%
。从
2023
年年报来看,平安银行分红比例涨幅最大,从
2022
年的
12.15%
提升至
2023
年的
30.04%
,涨幅为
17.88
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此前几年的盈利主要用于资本补充及公司发展,而
2023
年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为
13.43%
,较
2022
年年末提升
0.42
个百分点,资本比例稳步提升,分红贡献率提升。
此外,浦发银行、瑞丰银行、上海银行、招商银行、齐鲁银行
2023
年的分红比例较
2022
年分别上行
7.32
个百分点、
5.63
个百分点、
3.48
个百分点、
2
个百分点、
1.37
个百分点。
国有大行多年来的分红比例均超
30%
,其中,交通银行
2023
年分红比例为
32.66%
,在国有大行中保持领先。国有大行有望保持分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考虑长远利益、全体股东的整体利益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推进上市公司分红的政策较为密集,
2023
年
12
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
3
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和提高分红水平。
2024
年
4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强调了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制定积极、稳定的现金分红政策。
在此背景下,上市银行积极响应监管的号召,中期分红如火如荼,多家银行已公布中期分红方案。截至
2024
年
12
月,约
20
家银行公布中期分红方案,其中,
7
家银行已经完成中期分红。上市银行积极实施中期分红计划,有助于改善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与分红的预期,同时能够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2024
年
9
月
24
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宣布,国家计划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巩固其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
10
月
12
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进一步明确,财政部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根据财政部透露的信息,国有大行资本补充工作已经启动,等待各家银行提交资本补充方案。
2025
年将可能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定向增发、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等方式,增加国有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从而提升国有大行自身的经营能力。
一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内源性补充渠道。
2018
年至
2022
年,在六大国有银行的累计净利润中,约
2/3
用于补充自身的核心一级资本。但从近年上市银行的业绩来看,受存贷利差收窄、减费让利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利润增长的压力较大,资本补充压力也有所抬升。因此,为国有大行增资有利于统筹内部、外部渠道充实资本,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
信达证券根据
2024
年三季报的数据进行了静态测算,假设各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
1
个百分点,以最新财报数据(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为基准测算的
0.8
倍
PB
对应的价格进行增资。
测算结果显示,增资会对国有大行的分红有所摊薄,以
2023
年分红总额进行测算,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分红分别影响
-8.2%
、
-8.1%
、
-9.9%
、
-9.1%
、
-11.6%
、
-10.8%
;以
2023
年净利润进行测算,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
EPS
分别影响
-8.7%
、
-4.9%
、
-5.3%
、
-7.5%
、
+4.5%
、
-11.2%
。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通过可转债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为常见方式。近年来,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区域银行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尤其是地方经济较为优异的银行,扩表步伐并未减慢;
2.
信贷资产的风险有所上行,导致总资产风险权重上升从而加大了资本消耗;
3.
金融监管要求的提升增加了资本补充的压力。
截至
2024
年
12
月
19
日,共有
11
家上市银行的可转债还在存续期间,主要以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主;其中,成银转债正股价格已触发可转债强赎价,成都银行可强赎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外,南京银行、齐鲁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发行的可转债已有部分转股,后续有望持续补充资本。
当前银行
PB
(
LF
)为
0.64
倍左右,银行高股息特征确定性较强,
2023
年,上市银行分红总额超
6100
亿元,超
10
家银行进行中期分红。多家银行表示分红率有保障,当前配置银行股股息收益稳定性较好。在中特估叠加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股防御属性凸显。相对稳定的高分红水平为银行板块增加防御属性,当前时点具有更大的优势。
政策加码有望扭转经济预期,银行为顺周期板块,经济周期后半程往往是银行β行情的触发点,政策利好银行基本面修复,地产、城投风险有望逐步化解,多种因素有望贡献银行板块估值反弹。
根据平安证券的分析,银行股的两个突出特征“高股息
+
顺周期”,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有望获得近一步强化:一方面我们持续提示银行板块股息价值的吸引力,按照
2023
年分红额以及
1
月
8
日收盘价计算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达到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