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货币?何为财富?
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只是因为货币可以很方便地
“
购买
”
到真正的财富,所以货币才成了财富的象征。
大国不仅追求实物财富,而且非常擅长于玩
“
财富游戏
”
。所谓
“
财富游戏
”
,就是大国自己印刷
“
虚拟财富
”(
本国货币
)
,然后拿这些
“
虚拟财富
”
去交换别国的真正实物财富,并且在别的国家所拥有的
“
虚拟财富
”
足够多时,制造金融危机大规模地将其消灭。而美国就是玩
“
财富游戏
”
的顶尖高手。
近日货币战争硝烟再次弥漫,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十次货币战争,希望从中或可受到启发。
第一次货币战争:中国古代纸币崩溃,欧洲崛起
众所周知,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
交子。经过宋、金时期的实践之后,元朝的纸币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尽管纸币的发行与流通使用得到朝廷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朝廷滥发纸币,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不得不退出流通,白银取而代之。中国开始了银本位制,这也成为日后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而与此同时,出于对黄金和白银的渴望,西班牙和葡萄牙积极支持航海事业,开辟了直通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建立起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当地的黄金和白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欧洲逐步崛起。
第二次货币战争:牛顿奠定金本位制
当中国建立银本位制时,欧洲实行的却是金银复本位制,即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货币流通。
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使得银价高涨,欧洲人纷纷把白银运往中国以牟取暴利。这些运往中国的白银,除了从美洲开采出来的,还有直接从欧洲的流通领域中退出的货币。白银大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使得欧洲出现了普遍的白银短缺,造成了通货紧缩。
为了解决金银复本位制下的币值紊乱,英国决定在
1696
年再次重铸货币,却以失败告终。
1717
年,牛顿建议不再用白银进行铸币,同时将黄金定价。自此,英国进入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
由于牛顿的贡献,英国在欧洲率先建立起金本位,并在欧洲普遍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国家进行金银套购,形成了巨额黄金储备,由此奠定了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
第三次货币战争:日不落帝国建立全球货币霸权
20
世纪初,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英国所占份额最大。而英镑,则伴随着米字旗在全世界高高飘扬,扩张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当时的全球通行证
——
世界货币。
当英镑成为了世界货币,它就具有了无穷的魔力。一是向全球收取巨额铸币税,二是对全球货币的调控权。
英国通过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不仅在全球攫取了巨额利益,使其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而且英镑还延缓了大英帝国霸权的衰落。直到今天,英国都仍然受益于英镑当年的世界货币地位。
第四次货币战争:挟天子以令诸侯,美元取代英镑
大约在
1893
年,美国的实际经济就已经超过了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在此后逐步拉大了与欧洲之间差距。一战结束后,欧洲一片废墟,英国实力受到很大削弱,而美国则借机强大起来,全球三分之一的黄金流入美国,美元成为硬通货,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实力最强的金融中心。到二战结束时,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到
1948
年时,美国官方黄金储备高达
21,682
吨
,
占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的
74.5%
。
1944
年
7
月,
44
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经过
20
天的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了以美国
“
怀特计划
”
为主、以英国
“
凯恩斯计划
”
为辅的妥协货币协定,史称
“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同时还决定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
第五次货币战争:美国执意废除金本位制
在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比较稳定。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增长,美元发行规模也相应地出现了快速增长,但黄金增长非常有限。因此,美元应当相对于黄金贬值,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又要求美元必须保持稳定与坚挺,于是出现
“
特里芬难题
”
。
1958
年以后,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导致美元在世界各地泛滥成灾,美元贬值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纷纷抛出美元买入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为了维护美元的稳定,美国在与黄金总库成员国协商推出黄金双价制和特别提款权,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里芬难题。
1971
年
8
月
15
日,尼克松宣布美国实行
“
新经济政策
”
,其核心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不再向任何国家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自此名存实亡。
第六次货币战争:拉美债务危机
由于饱受剥削和压迫,拉丁美洲殖民地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进行了独立运动,但是民族独立并没有帮助拉美各国步入梦想中的生活,英国和美国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义者。
之后,美国利用芝加哥学派对拉美国家进行的
“
新自由主义
”
输出,这些经济政策的确在短期内缓解了拉美国家所受的经济困境,但却导致拉美国家换上
“
外债依赖症
”
。
1979
年,美国收紧美元,不断提高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由于无力偿付债务,没有偿还的利息被计入本金再次计算,债务越积越多。到
1985
年底,债务总额上升到
8000
亿美元,史称
“
拉美债务危机
”
。
为了偿还债务,拉美国家开足马力印钞,这就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1990
年,拉美全地区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
1491.5%
。
第七次货币战争:洗劫日本
对于美国来说,游离于美国本土之外的巨额美元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予以大规模的消灭。消灭
“
敌人
”
必须先要找到目标,这些美元主要存在于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中,而日本则是当时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很不幸,日本就这样注定要遭到美国的洗劫。
1983
年
11
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日本,他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调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以实现日元的国际化,并提议设立
“
日元-美元特别委员会
”
。美国支持日元国际化的背后,是以日元升值作为交换。
1985
年
9
月
22
日,由美国财长主导,美、日、西德、英、法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达成
“
广场协议
”
。
五国政府联手干预外汇市场,抛售美元,引发各国投资者抛售狂潮。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大规模地消灭日本的外汇储备。
“
广场协议
”
带给日本的并不只是股市崩盘和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是全面的金融战败。
第八次货币战争:欧洲货币危机
1991
年
12
月,欧共体第
46
届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这份合约中,欧共体除了改名为
“
欧洲联盟
”
外,还明确规定,最迟于
1998
年
7
月
1
日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并于
1999
年
1
月
1
日实行单一的欧洲货币,即后来的
“
欧元
”
。
《马约》立即刺激了美国人敏感的神经。如果在欧盟所有成员国内实行单一的欧洲货币
“
欧元
”
,那么欧盟成员国内的交易将不再需要美元,而且欧盟强大的实力完全有可能支撑一个强势的
“
欧元
”
。这是美国人难以接受的,必须尽可能地阻止
“
欧元
”
的诞生。
在联合浮动汇率制和两德合并为欧洲埋下汇率地雷后,加之国际资本的推动,芬兰马克、意大利里拉、英国英镑和法国法郎相继
“
阵亡
”
,大幅度贬值。
第九次货币战争:亚洲金融风暴
1995
年日元突然贬值,导致亚洲各国出口下降,经济发展减速。为了继续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东南亚各国采取了
“
引进外资
”
以推动经济发展的策略。遗憾的是,东南亚国家在
90
年代犯了拉美国家十年前同样的错误,大量的外资被用来制造经济泡沫,或者被消费掉,这为国际资本集中猎杀提供了机会。
1997
年
7
月
2
日,索罗斯麾下对冲基金对泰铢发动攻击下,泰国央行弹尽粮绝,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的溃败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外汇市场上东南亚各国货币抛售如潮。
7
月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失败,比索开始大幅度贬值。
8
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对冲基金横扫东南亚,并一路挥师北指。韩元最终沦陷,新加坡和台湾也以
“
投降
”
而
“
苟全性命
”
。
第十次货币战争: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在重创美国金融业的同时,殃及全球金融市场。随后,次贷危机又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许多国家的金融、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损失十分惨重。
而回顾这次事件,与其说是华尔街的贪婪与狡诈制造了危机,还不如说是美国国民的过度消费与选举政治决定了这场危机的必然爆发。而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正是次贷危机的播种者,华尔街,不过是这场危机中被利用的工具与替罪羔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