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青春期都是个人成长中建立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知的关键期。
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渴望认同,都会或多或少进入某种“族群”或者“圈层”。
但孩子们如果沉迷其中,就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禁锢思维,思想偏激,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弊端。
“今日视点”“思维情报局”“彩版关注”等栏目,聚焦近期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讲述各领域榜样人物的故事。
每期还有基于热点事件的原创选题策划,综合提炼各家权威媒体的报道,多角度辨析说理,教给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升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要引导青少年突破认知局限,就要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面对网络游戏、短视频对青少年的不断侵袭,《青年文摘》在培养孩子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同时,一直在坚持用名家名作和人文经典来培养孩子的人文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奠定他们一生的人文底色。
在这方面,《青年文摘》的编辑眼光尤其值得称道。
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青年文摘》就专题译介了他的作品《百年孤独》,比中文译本面世整整早了一年。
在刘慈欣尚未“出圈”的2004年,《青年文摘》就分上下两期,连载了他的短篇科幻代表作《带上她的眼睛》;两年后,刘慈欣才开始写作《三体》;而又要到整整十年后,这位“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作家,才真正为普罗大众所知晓。
只有当一个人读过的书足够多,眼中的世界才会足够广,所拥有的思想资源才会足够丰饶。
《青年文摘》是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人文启蒙地,也是每个时代青少年阅读的风向标。
一本薄薄的杂志,精选出了名家大家的经典作品。
莫言、余华、史铁生、梁晓声等中国当代文坛名家自不必多说,也有各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村上春树、东野圭吾、J.K.罗琳等国外作家“天团”。
既有毕淑敏、周国平、季羡林、林清玄、李娟等文笔优美细腻的散文家,也不乏金庸、郑渊洁、马伯庸等类型文学大家。
所有青少年想读的、该读的、爱读的,一个都不少。
语文名师、作家张丽钧曾谈到中学生读书的“性价比”问题。
虽然她对这个过于功利的提法并不完全认同,但也承认,对时间安排很紧张的中学生来说,在单位时间内读到“性价比”相对较高的读物,一定是求之不得的。
所以,她“毫不掩饰地高调推荐文摘类读物”。对于《青年文摘》这样“读之有益且有趣,仿之涨分且涨智”的好书,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