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夕阳,白鹤,和鹳雀楼 ·  2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字节跳动低调入局音乐授权,又一个千亿市场? ·  4 天前  
连云港市场监管  ·  连云港在全省率先出台《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指南》 ... ·  3 天前  
连云港市场监管  ·  连云港在全省率先出台《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指南》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教师的平庸之恶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4-07-05 00:01

正文


二战结束之后,在对纳粹恶魔艾克曼的审判中,控方提出了海量的材料,希图证明艾克曼杀人如麻,,是灭绝人性的魔头。


孰料阿伦特却提出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艾克曼绝非一个残忍之人,他所犯的不过是“平庸无奇的恶”。


举世哗然!石破天惊!那么,何为平庸无奇的恶?

在阿伦特看来,有些作恶者之所以作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性邪恶,或者他们有什么特殊之处,恰恰相反,他们之所以做出令人发指的恶行正是因为他们平庸无奇,脑袋空空如也。


艾克曼就是这样的人,他并没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庸无趣、近乎乏味之人。他亦步亦趋,脑袋就像别人的跑马场,除了跑马践踏过的痕迹,里面贫瘠如洗。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木偶人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这就是全部真相。


残忍的根源并不一定缘于仇恨,很可能只是冷漠;爱的反义词也不全是恨,很可能只是平庸。


一个平庸的恶魔足以毁灭一个世界。那么,这些平庸的恶魔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在一个威权统治之下,很多平庸的个体逃避自由,躲到强大的权力卵翼之下,获得一种安全感。


这些沙粒般的孤独的个体,把自己拧在强大的机械之上,失去了自我思考和判断力,对公共事务置若罔闻,对他人世界冷漠敌视,进而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空间。孤独导致绝望和恐怖,导致人们互相之间的敌意,并逐渐把一个社会毒化为人间地狱。


每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读到这些话语,不可能不产生深刻的共鸣,很多教师早就堕落到平庸之恶的深渊,并逐渐成为恶的一部分,甚至要从恶中寻找出美来。


教师的平庸之恶,主要表现在:


1.灌输教育,把人当做了容器


灌输式教育,又名填鸭式教育。教师目中无人,眼前只有一群被无形的大手捏住脖子的鸭子,教师只需把所谓知识的灵丹,应试的妙药,填入鸭子被迫张开的大嘴,就大功告成。


我们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喂养有学问的人,而是造就能干的人。教育使人通过认识自己,趋向那绝对的善;为此,教师要不断爱护智慧,追求智慧。因为智慧能照料人的心魂,实现人的心灵转向。


但是当前的教师,对知识的狂热追求以致淹没了对智慧的渴望。教师辛苦工作,只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考试之后很快就遗忘的知识,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是为了换取自身的最佳发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看重的考试成绩。


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被忽略了。知识不等于见识,见识不等于学识,学识不等于胆识。也难怪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不过是有知识的文盲,有文化的奴才。


作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岂能忘记自己是心灵的工作者?


每个人都是教育的一部分,每个人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当我们失去了教育的敏感,失去了一颗润泽的心灵,失去了善良智慧的念想,我们也就不配做一名教师。


要知道,非人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大写的人,更不用说培养走向世界的理性现代公民。


当学生说出:“来,快把你的不开心的事说给我听听,让我开心一下。”我们不幸看到,这个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冷漠自私,偏激狭隘,对权力的渴望就像吸血鬼对血的热衷。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别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幸福。自己没有鞋,恨不得别人没有脚。这就是我们的学生。


当非人因素主宰教育时,教育得到的不是良知,而是虚伪;不是正义,而是邪恶。


2.高效课堂,把课堂当做了车间。


不知道是谁提出了这个混账概念——高效课堂。


有人把打造高效课堂比喻成穿越玉米地,单位时间内,谁掰的玉米越多,同时被玉米叶子划伤的口子越少,谁就是高效的。因为其付出极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多的成果。


然而,教育不是掰玉米,学生不是猴子,教学也不是耍猴。


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掰玉米最多的人,也许是当时最有成就感的人,却未必是将来最有成就的人。


教育即生长,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一个“掰玉米”最多的人,对他将来的人生生长,也许意义并不大。同样道理,一个玉米掰得不多,被玉米叶划伤最多的人,或许他在懊悔、流泪、痛苦和伤心中反而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后者也许离教育的本质更近。


约翰伯格说:“没有伤口的生命多不值得活。”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主义,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和敏感的心灵。舍此,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本真在哪里?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导师说,自己几年来所学大学科目将来都没有什么用,因而非常沮丧。


导师回答,如果你没有这几年的学习,你还能在半年时间轻松完成毕业论文并获得好评?


学生恍然大悟,心悦诚服。


有时候,根本不是所谓的外在知识,而是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身获得的成长。这就是“把所学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教育”最真实的原因。


生长本身即价值。


难怪卢梭提出惊世骇俗的言论:“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因为,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生长最重要的就是要领悟,人的成长是一个曲折、艰难、千回百转的非连续性过程,一点也勉强不得。


即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真切的获得融入生命的知识,以及自由地发展心智能力。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慢下来,再慢下来的原因。


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会慢,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希图一蹴而就,不妄想一日千里,永远抱着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期待,摒弃一切教育浮躁,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这是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师的宿命。


3.分数教育,把手段当做了目的。


很多时候,教师为这些可怜的分数奔走,分,分,分,不再是学生的命根,而是教师的本钱。


考试哪里是在考学生,分明是在考老师,考老师的水平、能耐、承受力、脑神经。考试结果出来了,立马要“比”。比高低、比大小、比长短、比能耐,比得人心惊肉跳,比得人午夜惊魂。


考得好,就是英雄、能者、贵人;考得不好,就是狗熊、蠢蛋、东郭先生。分数就是硬道理,有分数就有地位,没有分数就没有尊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老师们个个成了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傻子也想在分数上比别人多收三五斗,哪个教师还能有平和的心态?


在种种厄运之下,在应试的烦恼和呻吟之中,分数不再是检验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成了教育的目的,并最终无可挽回的堕落为教育的唯一目的。


对此,张文质先生有一段很痛苦的感悟:


“我甚至有点惶恐地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最大的错误其实是前提错了,你无法乐观起来,经常你就是白费劲,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你所有的努力中只有极少的部分有正面的价值,每一次为了这极小的正面价值你必须连带着也为‘负价值’而付出心力,很多所谓正面的‘教育行为’若细加审视,就发现‘邪恶’和‘不光明’的一面也都会‘如影随形’。”


这个感悟,常常让我想起老鬼的《血色黄昏》,那里面描写了一大群热血知青,他们在大山里伐木垦荒造田,整整20多年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大山,到了最后才知道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对大自然最大的戕害,他们所有热血青春所消磨的一切都应该被诅咒!


那么,我们呢,我们今天的眼泪、辛劳和汗水,是不是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戕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带血的教育?


当分数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当学生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4.竞争教育,把朋友当成了冤家。


应试教育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分数崇拜;分数崇拜带来最严重的恶果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杀戮。


曾经去过一所学校听课,看到高三班级的后面墙上,贴满了学生的人生目标。


有的写“超过某某某”;有的干脆就是“把某某某踩在脚下!”或者就是“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最要命的是一个学生磨刀霍霍的写到:“欲想成大业,至亲亦可杀!”……


我浑身毛骨悚然,仿佛置身于一个硕大无比的屠宰场。一个“至亲亦可杀”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利令智昏,利益熏心,不择手段……这些词语用在这些学生身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这能怪我们的学生吗?


想想看,我们都给了他们什么教育啊。很多学校,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不教书只教考。一些家长,为了孩子高考期间休息好,把小区里的青蛙毒杀得一干二净;一个送考的母亲出了车祸,居然让孩子心平气和的去考试,而孩子居然也理所当然的走了……

这样的社会土壤,这样的人生之树,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子?


当整个社会都浸染在竞争的氛围里,孩子们一方面试着竞争,一方面必然会失去人情和人性。


而教育是什么?


教育不过就是交往,就是相遇,就是合作,就是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并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幸福的路。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同学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一同走在一条人生的路上,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呢?知识不是稀缺性的产品,不具有排他性;爱好不同,如同人面,有必然都去争那一杯羹吗?


但我们教师就如头羊一样,带着这一群黑压压的羊群走在一条不归路上。


很多教师把这一切归罪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却忘记了我们也是体制的一部分,比体制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或多或少,教育的不少乱象,也有不少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但我们还活在喧嚣和浮躁之下,在真正的教育本质被发现之前,我们的脸上都写着麻木不仁,丑陋不堪,却误以为我们是最高尚的人,在朗朗的太阳底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