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技术交流、方法借鉴、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格吃饱了  ·  抢完的好东西新鲜到货了,让我来享受一下 ·  23 小时前  
中国消费者报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昨天  
中国消费者报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昨天  
日食记  ·  换季后,建议养生党把奶茶换成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协)会联合体粤港澳大湾区分会首个主题交流活动——都市圈发展咨询活动在穗成功举办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 公众号  ·  · 2024-10-18 17:47

正文

2024年10月12日,由粤港澳三地规划学(协)会联合发起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协)会联合体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在广州正式成立,汇聚政府、学界及行业同仁共同见证,并举办分会成立后首个主题交流活动——“都市圈发展咨询活动”。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协)会联合体主办,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协)会联合体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和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承办。来自大湾区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聚焦新时期都市圈发展议题,分享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主题一: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徐小黎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种高级形态,由具有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城镇空间组合、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紧密区域、便捷的交通通勤构成,在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中具有引领作用。都市圈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属于特定区域的专项规划,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提出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对都市圈规划在空间结构、产业一体化、区域支撑体系协调等方面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目前,全国的都市圈在新格局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获国家批复的14个都市圈发展水平差异巨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已经开始出现优化态势。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重点将聚焦重点规划单元识别、重点空间的协同布局、一体化规划实施体系的构建,展望远景、问题导向、存量优化、安全效率、达成共识。



主题二: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初步考虑

王蓓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高级工程师

为落实习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三省市召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把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作为打造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的重要抓手。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天津、河北规自部门,依托京津冀联合办平台机制,共同编制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该规划以通勤圈、功能圈以及产业协同圈三大圈层为空间单元,系统性提出产业、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在不同空间圈层的发展重点。同时面向规划实施,具体阐述规划实施要点和近期重点项目,并以政策机制协同确保规划实施落地见效。该规划充分体现了与上位规划、三地既有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的统筹衔接,体现了三地党委政府的发展诉求,主动谋划将地方发展的重点上升为国家关注的要点,体现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要求,将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统合在同一空间底盘,是区域层面“多规合一”的实践探索。



主题三:香港北部都会区“产业带动,基建先行”的国际创科新城

张晓岚 香港规划师学会高级城市规划师

香港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建筑老化、土地需求殷切等挑战,国家“十四五”规划为香港带来新机遇,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更好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回应国家发展战略,配合“南金融、北创科”新产业布局,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规划会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节点,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以科创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明确了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蓝图,包括四大区域发展定位,并积极推进交通基建、区域联系及生态保育等。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载体,将为香港发展注入新活力。



主题四:低碳及可持续的都市生活圈

姚逸明 香港测量师学会规划及发展组前主席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巴黎气候协议、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香港政府在2021年推出了《香港气候行动计划2050》,提出“零碳排放‧宜居城市‧永续发展”的愿景,并勾勒出应对气候变迁和实现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标。政策上提出了系统的减碳目标,在净零发电、减排减废、节能及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绿色发展措施。

在规划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一是要注重对存量建筑及设施的绿色化改造(4R);二是从政府角度对满足绿色标准的规划及建筑物可给予容积率或税务奖励及对不达标的进行罚则;三是从企业投资及可持续发展角度,提高房地产及开发行业对ESG和SDGs之指标要求,优化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投资模型,应对国际投资界的“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需求,对城市及房地产绿色作全周期(包括在建及营运期)效益进行量化监控及优化,在规划上多采取自然生态选项(nature based solution NBS) 对应及减低未来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之风险,并通过政府、企业、市民、学者专家及其他持份者一齐推动可持续发展,并鼓励“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引进“责任消费与生产” 概念,使企业及市民能享受并参与绿色生活、经济及共同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



主题五:横琴:与谁同坐——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立和规划

罗赤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旨在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澳门-珠海作为其中未来的“一极”,发挥强强联合的极点引领带动作用。澳门空间受限、产业单一,引出了澳门的发展需要拓展的功能和承载的新空间,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应运而生。目前成立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提出四个定位和四大功能,借助横琴合作区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之后,粤澳共商共管共享新机制以及多项政策等文件相继出台,体现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显著的政策优势,并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不仅与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衔接,设立了横琴合作区规划委员会,还积极响应珠海、澳门各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定位,未来将会布局一线口岸与二线口岸,加强与澳门、珠海的连通,支持四新兴产业落地发展空间,通过多种配套政策相互支持,提升蓝绿空间与郊野环境的魅力,在港珠澳区域内形成区域连结。



主题六: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几点思考

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大都市圈承载着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需要建立国家战略、区域协同与规划治理三个视角的认识框架。战略层面,需要全面提升高层次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安全韧性能力,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更美丽、更具现代化特质的大都市圈;空间层面,针对跨区域协调问题,包括生态、人文和安全构成的基础性议题,轨道网、航道网和公路网构成的支撑性议题,以及促进跨区域战略融合的引领性议题;治理层面,最核心是要解决目前三省一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未解决的跨区域问题,深化跨区域协同的制度创新。规划研究工作应加深对同城化发展要求的理解,规划范围上应区分空间现象与规划对象的差异,多尺度认识跨界协同任务,探索促进形成共识、推动共同行动的路径。



主题七:珠三角历版区域规划回顾与启示

马向明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会长

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对宜居性的关注,由此推动了区域思想的萌芽。到全球化时期,全球与地方、城市与区域成为两组张力,区域竞争成为区域观念和区域规划的重要推动因素。而珠三角作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的经济体,与全球关系密切,区域规划最初是作为超越城市尺度的一种管理手段,用以应对中央放权与市域统筹的独特治理方式下带来的城市间过度竞争的问题。回顾珠三角经历的四轮区域规划不难发现,每一轮规划协调的内容,都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区域规划不仅成为有效应对全球变化影响的恰当尺度,也成为应对危机与挑战的有效管理工具。从“大进大出”到“双循环”,新时期出现交往和科创两大转向新趋势。当前,珠三角在经历都市圈的组合后,面对湾区两个转向,需要重启城市群的区域协同性。本轮的区域规划将聚焦内湾,对外以双循环背景下的再国际化为目标,探索中国式全球化的道路,对内则强化区域协同,筑强创新为主导的湾区发展脊梁。


都市圈发展咨询活动取得了热烈反响和圆满成功,主题演讲专家围绕都市圈发展中的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对各界嘉宾、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期待在未来的活动中共同取得更大成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