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最后24小时,李铁发起上诉 ·  昨天  
慈怀读书会  ·  我见过100场婚外情,发现同一个宿命。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冬至: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  5 天前  
左岸读书  ·  天地通、年月通、日事通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为什么我们离真正的平静越来越远?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24 08:55

正文

如今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都得需要个修行的精神支柱。佛学是最常见的宗教来源,但佛学热背后,我们对真正佛学的理解却总是千疮百孔。人人都想得到平静,但从来没有人真的平静。


我们今天请到了佛学院的佛学学生更噶聊聊他的修行生涯,是我们窥见真正修身养性佛法的宝贵线索。由此,从一个佛学弟子的眼中,望向大城市中的佛法修行,看到的是一个将佛法神圣化,小资化,诗化,艺术化的变异,把佛法变成一种仅仅只是享受此生的人间宗教。或许这正是我们离真正的平静越来越远的原因。



撰文|更噶


佛学院的日常

从一切中流出,如此自然


早上起来,外面已经下过一场大雪,悄无声息,世界变得更安静,一脚踩在雪中,雪层层被压下去的声音无比清晰。

 

推门,出来你能听到晨召师轻柔通透的声音,每天早上他都会在大殿的屋顶上来回缓慢地走动从东边到西边,边走边发出声音,他必须让寺庙中所有的学僧都能够听到他的召唤。刚开始他的声音很轻柔,因为不能够惊扰到正在研阅经典,诵读祈祷文,或者禅修的学僧。  所以当你站在门口听到召唤声时,你并不会觉得它有异于鸟叫声,河流声,学院旁转经者的呢喃声。


它从一切中流出,如此自然。

 

慢慢地他加重声音,学僧们也随着声音的加重有序地加快去上早课的准备:洗漱,书本,佛珠,垫子,最后披上绛红色的披单,出门。


色须高级佛学院的学僧们 


有时候,在特别的日子里召唤师也会在中午进行召唤,我就会早一些来到旧大殿的下面,坐在石板上,倾听他优美,庄重的声音,有时候他也需要念一些偈诵。

 

我在想古希腊游吟的诗人,也大概如此吧,神圣,庄严,且美好。


七点整,晨召师会停止召唤,大殿中的领诵师就开始诵经,全体学僧跟着诵读。诵完经大家一起共用早餐,学院会提供酥油和糌粑,特别的日子里也会有酥油奶茶。年级较低的班级轮流当供茶僧,供茶僧不仅需要供茶,还需要分配酥油,糌粑,以及打扫卫生。我刚到学院那会还需要去挑水。

 

结束了早茶,九点就开始上课。佛学院总共十三个年级,涵盖显密所有的论典,最低是摄类班,学习基础的佛教逻辑与认知学,然后是般若班(佛教心学)般若总共有五个班,主要学习佛陀二转法轮时所揭示的隐义现观的次第。学习完般若开始学习中观(佛教哲学)中观有两个班,主要学习佛陀二转法轮时所揭示的显义空性的次第。学习完中观是戒律与对法班。最后是密乘班,主要学习密乘的四续部。五部大论当中的因明(佛教认知逻辑学)会每年在参加辩经法会前,全体学僧会花一个月的时间去学习。


人人都能成佛

心的本性远离一切污染

 

在课程上,师长拥有很大的主导权,学院只会大体告诉老师需要在这个学期完成多少的课程量。具体上课的方式不会过多干涉。佛学院的师长在上课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深入问题的根本,让学生培养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让思维更具有逻辑性。因此对于很多的问题老师在前几堂课并不会给出答案,会让学僧自己去思考,在辩经场辩论,而后在那一个篇章要结束时老师会问大家,如果没有解决他就会给出答案,然后大家在课堂上继续探讨。

 

当太阳从我前方的窗户散射进来时,就到了下课的时间。下课后开始进行小组的辩经,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人数会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里面两个人需要去另一个小组里面进行答辩,这是为了交流彼此对于当天授课内容的心得,也因为是不同的小组辩经会更投入激烈一些。

 

下午我们需要在法场中央念诵《心经》《二十一度母礼赞文》《圣教兴盛祈愿文》念诵完这些经文就开始辩经。

 

下午的辩经都是两人对辩。你需要提前和一个人约好当天下午做辩友,多数人会和同班级的同学,有时也和高年级的学长做辩友,一般班里学习好的都会尽可能的和高年级的尤其学习好的学长做辩友这样一场辩经下来,基本上你当时那一阶段课题的难题他都能帮你解决,而有时他会提出更有价值的难点,让你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难点可以让你继续辩论,思考几天,最后如果实在无法理解,你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向师长提出这个问题。


僧人辩经场景,辩经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


但和高年级的学长做辩友也充满挑战,首先你需要穿过自己的班级,来到学长的班在众多的学长旁开始辩基本上你都要作为提问者,提出你认为的难点,矛盾。结束二人对辩后很多高级的学长都会围过来,有时候他们会一起回答你的问题,他们细致深入的回答极有可能会让你的提问陷入死口,除非同年级的学生过来帮忙。

 

今天下午桑南是我的辩友。

 

桑南熟练地系下手上的佛珠,一声先轻后重的“迪”响起,脚步轻轻地抬起,快速地落下,双手击掌,将披单取下后系在腰上。在辩经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姿势都有他特定的象征,双手击掌,象征智慧与方便,左下向下代表调伏无明,右手向上代表增长智慧,谛声是礼敬智慧的本尊文殊菩萨。

 

所有众生有法,是否都能获得解脱,因补特伽罗故。

 

西下的阳光中,随着手掌击打的响声,桑南抛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今天辩经的根本立宗。

 

桑南在我面前来回走动,在手中转动着自己的六道木佛珠,抬起穿到左边的手上,抬脚同时击掌。继续提出问题,引用经典中的圣言,运用逻辑理路,辩难我。

 

我抬高自己的音量,答到:承许。


承许所有的生命都能解脱。

 

桑南继续问:何以故?

 

首先障碍我们解脱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存在障碍着我们解脱?如果有,那么这个存在是恒常的体性还是无常的体性?如果是无常的体性,那么它必定会有一个因,那这个因是否可以改变?如果可以,有没有可以改变它的方法?如果有有没有教授这个方法的善知识?如果有,那么我们就可以解脱。

 

另外,心的体性是光明的,别的所有的根本的随行的烦恼都不是心的本性,如同热不是炽热铁球的体性,无明烦恼也不是心的体性。

 

心的本性离于一切分别,一切染污,本性上我们的心与佛无别。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出所有的众生都可以解脱。 

 

我次第地讲说出自己承许背后的逻辑及圣言。

 

桑南会继续用他的理路去辩难我的立宗,这样的对辩大概需要四十分钟。然后,纠察师会从低年级走到高年级慢慢举起自己的披单摇动,这就代表着二人对辩已经结束,佛学院一天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变质的“修行”

佛法神圣化,小资化

  

这些年,你可以在北上广所有一线的城市中都可以见到穿着绛红色衣服的僧人,当你站在路口明显可以感觉到越来越多的车中放着金色的经纶,身边手上串着佛珠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应该叛逆,鄙视一切的文艺青年们也开始诵经,持咒。

 

各大机场的连锁书店的热销榜中,一定会有几本关于佛法的书,一般它们的书名都差不多类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是如此幸运》乍一看到这些书名,你会以为是白落梅或林微因这类的江南女作家所写。 

 

很多的明星也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学佛心得,常常会发一些复制来的佛法语录,各大佛菩萨的诞辰,证悟,涅槃的日子他们都会知道。

 

佛法好像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当然,作为一名佛教徒我希望佛陀的教法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望每一个生命的心续中,都能播下解脱的种子。

 

但是,对这快速呈现的繁华保持距离,我需要看到新鲜好奇狂热退去后的状态。


佛学典籍《金刚经心经坛经》

作者:  陈秋平 / 尚荣 
版本: 中华书局  2007年12月1日

 

这几年,冬天寒假时我都会跟着佛学院的格西,老师去一些地方讲课,会认识一些学佛的人,慢慢接触后你会发现多数人,佛法只是成为他们新型的喂养自我的方式,是新的身份,新的主义,新的玩具,不是信仰,不是取舍,不是智慧与方便。他们不会让佛法碰触自我的执着,不会触碰自己的习气,而是用佛法不断地喂养自我。 

 

并且过滤佛法中一切真正对治习气的教法。为此他们将佛法神圣化,小资化,诗化,艺术化,生活美学化,把佛法变成一种仅仅只是享受此生的人间宗教。他们用各种方法将佛法往轮回中扯,充满世俗气,让佛法跟解脱没有关系,跟利他没有关系。

 

而这种过于的世俗化是非常危险的,它在背离正统佛法的三个核心,出离心,菩提心,空证见。佛法就是佛法,不是美学,不是生活学,不是灵性学,更不是弟子规之类的国学。  美剧年轻的教宗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在于古典,传统。尤其佛法更是如此,只有传统的佛教法性哲学(哲学,逻辑,心学)弘扬开来,才是世尊教法的真正兴盛。如同世亲论师所说:佛陀的教法,不外教证二法。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要有希求最终解脱的心,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心,让它比现在更好,并且努力践行菩萨的利他行。

 

很多时候,只有眼光放远了,才能真正的具有智慧。

 

只注重今生,只看到自己,会遭遇更多的痛苦。龙树,寂天这些大乘的论师在诸多的论典不断地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快乐,就去修持利他心”。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更噶;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