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  ·  西部数据WD Blue ...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活力满满!iQOO Neo10 Pro新机上手 ·  2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细节之处诚意满满!佳能G4891喷墨一体机评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OPPO:5G高清拍照仍是用户核心需求;iPhone8 九月难上市;闻泰占据全球ODM龙头地位;董明珠:买技术不能让企业成长;

集微网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3-05 07:15

正文

1、IDC:闻泰占据全球ODM行业龙头地位,资本运作布局未来;

2、OPPO吴强:5G时代,高清拍照是用户核心需求;

3、iPhone 10周年大改款 9月难上市;

4、川普喊话 苹果iPhone返美制造的可能性;

5、德媒:中国手机物美价廉瞄准国际市场 三星苹果要当心;

6、董明珠:从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企业成长;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IDC:闻泰占据全球ODM行业龙头地位,资本运作布局未来;


集微网消息 ODM雄踞榜首 近日,国际著名调研公司IDC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DC 全球硬件组装研究团队研究经理高鸿翔指出:“2016 年第四季度在苹果、华为、欧珀、维沃等品牌出货量大的情况下,其委外组装的需求带动了鸿海、和硕、伟创力、卓翼等相关专业代工厂的组装量大幅增加。在设计出货排名方面,由于乐视财务问题拖累其出货表现,闻泰得以重新夺回华勤手中的委外设计代工龙头地位。龙旗、中诺则由并购行动稳固其设计委外代工第三、四大的排名。”


在此之前的1月20日,另一大市场研究机构IHS公司公布2016年智能手机 IDH/ODM 出货排名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闻泰以6550万台出货量继续高举榜首。对比去年 IHS 发布的2015年数据,闻泰蝉联霸主位置。

对于闻泰的蝉联,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2016年闻泰表现抢眼,为华为、小米、魅族、联想、中国移动、TCL、华硕等客户研发的产品都成为市场主流畅销产品,研发能力、质量水平和交付能力经受了市场检验。


闻泰通讯成立于2006年12月,到2016年12月已经10年时间,通过10年发展,从国内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方案设计公司逐步成长为全球手机ODM领先企业。出货量也连年攀升,长期蝉联行业出货量冠军。


近年来闻泰通讯大力施行精品化战略,客户从50多家精简到华为、小米、魅族、联想、TCL、中国移动、华硕、Micromax等10家客户,机型从每年100多个精简到10个左右,单款机型销量从之前的几十万台跃升至平均超过500万台,每年还有多个机型销量超千万台甚至两千万台。


完成资本运作


2016年闻泰不仅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同时完成了资本化运作,闻泰通讯董事长张学政成为上市公司中茵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并当选董事长。这些事件集中爆发并不是偶然,而是水到渠成多年积累的结果。

 

作为手机ODM行业优秀的公司,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中茵股份宣布,收购闻泰通讯51%的股份。随后,闻泰通讯业绩强劲进一步得到了认可,中茵股份宣布实现对闻泰通讯的100%绝对控制。报表显示,闻泰通讯不管从营收还是利润上,都已经成为中茵股份业绩的主要来源。


1月19日晚间,中茵股份公布了2016年业绩预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16年年度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3000.00万元到4500.00万元之间。


同时公告还披露了闻泰通讯2016年的利润数据,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度实现净利润约为32500.00万元--33000.00万元,较2015年度净利润21670.94万元有大幅增长。


未雨绸缪,布局未来


IHS手机行业分析师李怀斌则从全局分析了他对2016年的市场变化,以及2017年的市场的几个观点:


1. 闻泰由于华为畅享6/6s和红米4机型的集中发布,第四季度出货达到新高1965万台,巩固其领先优势。

2. 海外品牌出货整体出现下滑,由于订单过于分散,对中小ODM公司影响较大。

3.华为,小米,联想和魅族千元智能机继续是ODM出货的主力。

4.  第一阵营闻泰和华勤在研发,品质以及供应链管控和交付方面优势明显,2017年有望突破7000万。

5.LG和Moto外包订单将助推Top5 ODM 17年出货增长。


手机是闻泰目前的主要业务,在手机领域实施精品化战略布局未来,不仅如此,闻泰依托在手机业务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围绕手机向VR、车联网、智能硬件等周边领域延伸,同样取得丰硕成果。与高通公司联合研发、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VR一体式和分体式头显已交付创维酷开、暴风科技等客户,更多客户的VR、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正在紧张研发或试产中,不日就将与消费者见面。

未来,依托上市公司平台,闻泰通讯将投入更多资源围绕手机、VR、车联网、智能硬件、金融等领域进行深根细作,继续做大做强。将闻泰通讯打造成国内顶级、国际领先、实力雄厚、管理科学,具有世界级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2、OPPO吴强:5G时代,高清拍照是用户核心需求;


近日,OPPO在MWC上发布“5倍无损变焦”技术,这是业界内首个双摄光学变焦方案,更好的解决了手机远摄的难题,也是首个在MWC是被国内外媒体称之为“黑科技”的技术。


除拍照技术外,5G网络也是本届MWC最大的关注点, 所以在5G问题上,OPPO副总裁吴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5G市场,高清拍照和高清视频是用户的核心需求”。毫无疑问,未来用户在拥有更好的网络下,手机的使用需求才会进一步提高,也将改变用户对社交网络上使用的图片、视频质量要求更高。这与OPPO一直主打的影像概念是一致的。


专注于用户核心需求技术研发,实现画质5倍“清晰”

  

OPPO在手机领域一直专注于为用户解决核心需求,比如“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VOOC闪充解决用户充电难的问题,首创旋转摄像头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拍照乐趣等等。而此次的“5倍无损变焦”技术也是OPPO依据用户需求而诞生的一项拍照新技术。

OPPO“5倍无损变焦”技术是手机通过5倍变焦拍摄ISO12233解像力图时,可达到普通潜望式相机5倍光学变焦时同等的解像力,其画质呈现是普通手机的5倍清晰,还能获得比单纯数码变焦更清晰的远摄性能。

  

外媒评价“拍摄清晰而不失细节”


MWC上,出色的现场拍摄效果获得众多外媒好评。


美国知名新锐科技媒体网站THE VERGE评价说:“对解决手机拍照变焦这一传统难题而言,这是一次独特、创新的尝试。我们期待可以在将来的真机上体验效果。”Mashable 则发文肯定了该技术的实用性:“有了 OPPO 的新技术,使得即点即拍的相机可能就此退出舞台。”


极受欢迎的科技博客 GIZMODO 看到的则是这个技术为 OPPO 及中国手机市场带来的冲击:“在炫出其可以 5 倍变焦不丢失细节的双镜头影像技术后,OPPO 给了其他竞争对手一记重击。”


专注于硬件设备报道的 CNET 也给了 OPPO 新技术一个很高的肯定。CNET在导言中说:“OPPO 孕育出来的这个技术,能够让你更贴近拍摄的东西,同时也不失细节,完全符合‘拍得更好需要走得更近’的原则”。

“5倍无损变焦”技术是未来手机厂商技术标准

  

当然,OPPO“5倍无损变焦”技术不仅在国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国内也同样受到了高度关注,消费者普遍对该技术感到惊喜和期待。而业内人士也表示,该项技术能解决用户拍的不清晰,拍照糊的问题,不止OPPO,此技术也将是未来手机厂商的重点研发方向。

  

该技术由106名工程师,耗时380天完成,并获得50多项专利。

OPPO李炳忠表示“5倍无损变焦双摄像头方案将为其他厂商模仿设定另一个技术标准”,也就是说,2017年,该技术将会成为各手机品牌的研发目标,OPPO开了好头。中国新闻网


3、iPhone 10周年大改款 9月难上市;


今年9月万众瞩目的焦点,聚焦在苹果将推出的10周年大改版iPhone新机,尽管距离正式亮相还有半年左右,但市场传言早已满天飞!不过,有最新消息指出,这支改头换面的10周年大改版iPhone,恐怕来不及在9月上市。


根据《Business Insider》报导,除了传言在9月将有3支新机上市,其中包含10周年大改版的iPhone新机外,还有搭载OLED荧幕、指纹辨识、3D感测等尖端技术于一身,且要价高达1000美元等,按照过去经验,苹果得提前备货,才有办法应付上市后的热烈需求。


报导指出,上消息显示OLED版iPhone不太可能在9月前开始生产,而搭载的3D相机系统又需长时间准备,尽管苹果可以在9月同时让3款新iPhone亮相,但恐推迟十周年版本的开卖时间。中时电子报


4、川普喊话 苹果iPhone返美制造的可能性;

表一:iPhone 6S Plus(32GB)关键零组件与供应商


川普当选,对美国与全球经济、政坛而言均是一颗震撼弹。他最引人注目的政见之一是要求Apple将iPhone和电脑迁回美国生产,否则将课以45%重税;然而变动Apple的产线将使iPhone成本增加。本文将分析Apple可能采取的3种制造模式,并探讨iPhone返美制造的可能性。


一、iPhone供应链分析


虽然不少人对iPhone回美制造的政策嗤之以鼻,但仍引起广大美国民众回响,背后主因可深究至美国制造业的衰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名经济学家共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中国大陆进口产品的竞争,1999~2011年使美国丧失至少200万份工作。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统计,至2016年12月为止,美国约有1,227万名劳工从事制造业,占全美劳动人口约8%;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纷纷移往亚洲,失业的美国劳工自然把标靶瞄准被视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大陆。


以下将探讨iPhone供应链、制造定义,以及中国大陆在整体iPhone制造过程中实际扮演的角色。


整体供应链 中国大陆比重低


(一)iPhone关键零组件与供应商─Apple通常有多供应商来分散风险,但从所列出的主要供应商来看,亚洲仍是主要的供应来源(见表一)。即便是最核心的处理器也由台积电代工。因此,移往美国制造的首要问题就是供应链的转移。


(二)中国大陆在Apple供应链中所扮演角色─川普除了将制造业工作流失怪罪于包括Apple在内诸多在海外设厂的厂商,也指控中国大陆制造产品所造成的大规模贸易逆差。然而每支iPhone组装成本仅占总成本约2%,且放大至整体美中贸易的规模后,将受各式各样进出口商品稀释,中国大陆组装的重要性显得微不足道。此外,大部分厂商其实是由台湾、日本与韩国经营,中国大陆在整体iPhone供应链中的角色并不大。


由此来看,中国大陆在整体iPhone供应价值链中主要贡献组装,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纵使iPhone主要是在中国大陆组装,但iPhone所产生的利润绝大多数却是回流到美国经济,包括产品设计、软体开发、产品管理与行销等高薪工作仍在美国当地居多,以薪水和税收的形式重回美国GDP一部分。由此来看,iPhone实质上仍是“美国制造”的产品。


二、川普的政治影响力


川普对Apple迁回美国制造的要求,有可能是对全球供应链的无知,也有可能是因为纯粹政治语言作祟。就川普上台后对Apple制造iPhone可能产生的变化来探讨(见图):(一)沿袭目前模式,不迁回美国制造─第一种情况就是仍维持目前的“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但此模式将面临川普声称高达45%关税,并有三个相关疑虑:


课45%关税 存三疑虑


1.美国总统有行使全面性关税的权力,然而有最高15%和最长150天的限制。2.美国总统有权力在“战争”或“国家紧急状态”时期对特定商品实施无上限关税,且因其定义相对模糊,川普有一定的法源依据能落实高关税。


3.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的协调关税表可看出,iPhone由中国大陆组装完成后进口至美国并没有课征关税。若川普政府选择实施针对性关税,相当于增加45%的额外成本。以iPhone 6S Plus(32GB)零售价649美元为例,假设成本为240美元,则45%税率将产生约108美元关税。Apple将如何摊平这额外成本的3种可能策略:(见表二)


上述三种策略分别将导致以下状况:1.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则iPhone零售价将上升至757美元,且预料将使Apple失去比例不小的客群,连带性造成营收下降。


2.Apple全部自行吸收,撇除其他仓储和营销等成本,则将使销售每支iPhone获得的毛利率,从目前63%降至约46%,与同业相比实际上仍是非常亮眼。


3.Apple分摊关税给消费者、压低零组件采购价、同时自身吸收。若Apple选择对供应商下手,则现有供应商可能有两种应对:接受低价来维持Apple订单,或坚持价格但受到其他降价求售厂商的挑战。尤其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大陆供应链,结果将是加剧供应商间的竞争。


简言之,若川普实施45%关税,且Apple持续选择在海外组装iPhone,则可能产生以下结果:


1.Apple产品变得更昂贵,造成部分购机需求转向其他品牌厂商产品。2.若迁回美国当地制造的成本仍高于关税,为抵销关税影响,将促使Apple将组装生产线迁往成本更低地区,回美制造更加不可能实现。


(二)迁回美国组装与进口零组件─第二种可能性是将组装线迁回美国,但零组件仍然进口,此模式将会面临3个主要问题:(1)高弹性工时的中阶技术型人力供给;(2)零组件进口将会提升库存成本、运送成本与前置时间;(3)需建造组装线和工厂等基础建设。


成本管控是所有厂商的营运关键。由于制造iPhone所需的大部分零组件供应商皆位于亚洲,且中国大陆能快速且大量的提供制造业所需的人力,因此将产线设于中国大陆是最佳地理区位的选择。相较之下,美国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中国大陆人力相较于美国劳工而言更符合持续、固定的生产链运作型态,因此回美设厂所面临人力问题不可小觑。


美国目前并不存在可大量且快速生产iPhone的条件。然而若政治凌驾现实,川普提供迁回美国生产的厂商享有所得税从现行35%降至10%的减免优惠与其他补贴,并成功说服Apple将iPhone带回美国生产,首当其冲的是以鸿海/富士康为首的代工厂。


迁美人力组装 成本遽增


对鸿海这样规模的厂商也难以一举将组装厂迁至美国,但鸿海已经在美国市场有制造据点布局的准备和打算。可预见的是,若在美国使用人力组装,美国昂贵的劳力将造成iPhone成本大增,按照原本的商业与订价模式,iPhone有可能亏损。而若改以自动化组装替代,则实际创造的工作机会将非常有限,无法达成创造大量工作机会的承诺。


(三)全美制造─第三种可能性是从内部零件制造到组装都在美进行。此模式又可从3个层面来看:


1.零组件厂商迁美动机不足─若富士康带头迁美、加上Apple游说,整体供应链将有若干零组件供应商决定跟随迁往美国;但更大部分供应商将因成本、风险与文化差异等原因选择留在亚洲,造成供应链分散。同时,规模较小的迁美厂商受Apple制约的程度会加深,可能难以兼顾美国与亚洲的营运。


相对的,中国大陆品牌陆续崛起,Apple对供应商影响力若降低,就会有更多供应商留在亚洲深耕,或跟随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政策开发新市场。目前Apple仍有品牌效应吸引供应商在价格上让步以保留供应链地位,借此创造稳定的订单与利润;但若Apple迁美制造,此模式可能被打破,供应商跟着迁美的可能性就会因经济、市场与政治不确定性而进一步降低。


2.原料取得不易─据美国国家实验室The Ames Lab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iPhone多种元素无法在美大量取得。如外壳的铝需从铁铝氧石中取得,但美国并无大型相关矿场;稀土元素如钕和镧(用于相机镜头),皆是必要且无法替代元素。相较掌握全球85%稀土供应的中国大陆,在美制造原料取得上将有困难。


3.当地制造零组件的成本─建置厂房产线需大量资金,且初期成本很高,须待产线运作一段时间并成熟后才有机会下降。


总结而言,与第二种模式相比,全美制造的成本和风险更高,且因多种原物料仍需仰赖进口,加上大部分供应商不会随同迁美,因此实现纯美制造的机率非常小。


生产模式改变 经损不可避免


三、观点与结论


(一)任何生产模式的改变都将带来经济损失─3种模式比较下来,目前的模式已是经济最佳化的模式,任何变更都可能使成本上升,并造成经济损失大于新工作机会的问题。若带来价格上扬,Apple可能会面临销量和营收下降的风险,并冲击整体供应链。


(二)中国大陆影响被过分放大─中国大陆目前在iPhone制造过程中的主要贡献为组装,成本仅占整体成本极小部分。iPhone有6成以上利润仍由Apple取得,并以GDP形式回流至美国经济,可说iPhone实质制造地点仍是美国,中国大陆在整体制造过程和美中贸易的影响都被放大。


来自外国廉价人力的竞争是美国制造业工作流失部分原因,但经济结构转型才是根本因素。加上美国制造业的工作机会有部分会被自动化、机器人等取代,iPhone回美生产不见得能创造更多传统的就业机会。


航太科技与汽车工业等产业返美制造的意义在于就近服务客户,且美国本就是此类工业的成长驱动来源;相比之下,全球智能型手机市场近年来主要由中国大陆需求带动,中国大陆与邻近国家又是目前主要的iPhone供应商所在地,iPhone返美制造不见得有多少利基。


(三)政治语言须审慎对待─若川普决定要实施全面性关税,势必引来各国贸易伙伴的反弹,进而造成贸易战争;但实施针对性关税亦有可能招致若干贸易伙伴的回击,川普打算课关税,还需仔细研讨。


然而,川普将制造业工作带回美国的政见,反映了长久以来广大制造业劳工面临工作流失问题所产生的不满。在民意驱使下,川普势必做出调整,也很可能影响到Apple的供应链区域分布状况。


由于供应商全数迁美并不实际,介于中间的“半美制造”模式有机会发生。以鸿海目前在美已有厂房来说,在美设置产线门槛相对较低;鸿海子公司夏普社长戴正吴也曾公开说,若生意伙伴选择迁美制造则没有理由不跟从,此即一例。


而对于其他极度依赖Apple的供应商而言,则需在“不迁美、失去所有Apple订单”与“迁美、付出极高初期成本”之间做选择。但拓墣仍认为,大多数供应商在此状况下仍将倾向留在亚洲,以避免发生顾此失彼的情形,但可以预见未来苹果除了可能在美国组装以外,每支iPhone中由美国“本土”供应商 (包括美国本土公司以及在美国设厂的外国公司)提供的零组件比例也将提升。(本文作者为拓墣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黄敬哲)工商时报


5、德媒:中国手机物美价廉瞄准国际市场 三星苹果要当心;

2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人们在中国品牌中兴的展台参观。

  

参考消息网3月5日报道 德国媒体称,迄今为止中国手机制造商主要把精力集中在本土市场,眼下它们也开始让国际大品牌的日子不好过,三星和苹果必须要当心了。

  

中国手机出货量大增

  

新婚夫妇在天使的环绕下翩翩起舞。一棵漏斗形的大树后面是一座令人与迪士尼电影相混淆的城堡。在它的旁边,一个变形金刚正在冒着烟。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3月2日报道,这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模型世界就在中国通讯设备生产商中兴通讯(15.570, -0.05, -0.32%)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这个幻想世界的四周是价格低廉的新款中兴智能手机。这个微型世界的各种细节是展台前终日络绎不绝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参观者最喜爱的拍摄主题。这一世界最大规模的移动通信展3月2日在巴塞罗那落下帷幕。

  

报道称,中国人有不少这样的小玩意,对西欧人来说它们显得尤其新奇。仅400米开外的OPPO——一家在本地几乎无人所知的生产商——设立了一个简直可以与三星、英特尔或者IBM媲美的巨型展台。那里也有一个微型世界,它不像中兴的那么华丽和五彩缤纷,而是简单的白色。借助五倍变焦相机,参观者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偶领带上的细节。OPPO在这里主要展示了一款专为自拍一族设计的有着1600万像素相机的智能手机。同时还主要针对亚洲顾客推出了一款可以令自拍者看起来更加漂亮的手机。只需七个步骤,你就可以从紧张的展会参观者变成芭比世界里的帅男友。

  

有人需要这样的东西吗?答案越来越显而易见:OPPO仅去年第四季度就售出了2670万部手机。不管怎样这已经是苹果在同一时期内销量的三分之一。华为的销量甚至超过了4000万部。特别是从市场份额的变化上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主导地位正在不断增强。市场的两大引领者三星和苹果去年不得不接受各自销售数据下跌的现实。三星的市场份额从22.5%降至20.5%,苹果从15.9%降至14.4%。而来自远东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完全不同,它们可以为明显的增长而高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老三华为的市场份额从7.3%升至8.9%。而排名第四的OPPO去年份额达到5.7%——相对于2015年的2.8%翻了一番还多。

  

不只满足于国内市场

  

对于这种明显的上升趋势,分析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迄今为止中国制造商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本国市场”,高德纳咨询公司的分析师安舒尔·古普塔说。眼下它们靠实力力争国际市场。例如华为目前半数智能手机销往国外。在全球高端机(价格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手机)市场停滞的同时,消费者更想要价格便宜一些的手机。而中国供应商响应了他们的需求。

  

报道称,这也是因为,价格实惠早已不再一定意味着廉价。中国人在质量方面已经追赶上来。“在技术与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三星等行业引领者已经十分接近,”国际数据公司的中国区总裁霍锦洁说。中国迅猛增长的在线服务需要性能更强的设备。“很多当地供应商利用这个机会来摆脱模仿者的形象。”

  

在这方面最积极的要数广东的OPPO。对该公司的手机来说,快速充电功能、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仍能拍照的相机以及6G的存储空间目前都已属于标准配置。甚至高端机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败下阵来。比方说,要想在iPhone上完成快速充电是不可能的。

  

大牌供应商可能面临着狂风暴雨,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件好事。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可以看到,甚至在欧洲主要以洗衣机、冰箱或者洗碗机为人所熟悉的海尔也在低价智能手机市场上进一步推进。海尔在巴塞罗那专为欧洲市场推出了三款新机。一名穿着西装的英国人正在展台前用他的三星手机给海尔推出的Leisure L7手机拍照。“只要200欧元(约合1451元人民币——本网注),完全可以作为第二部手机试试看,”他说。(编译/赵涟)参考消息网


6、董明珠:从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企业成长;

“是迅速做大,还是稳扎稳打?中国制造需要怎样的做大做强之路?”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昔日的两个宿敌,战争的硝烟又弥漫到了一个新的战场。

  

3月4日,两会期间,格力宣布了它的智能装备产品全球首发,就在不久前,它的老对手美的表示计划会控股收购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以色列机器人公司,去年,凭借对德国机器人企业库卡300亿的巨资收购,美的也成为家电业的“网红”。

  

“我从来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一个企业成长大,一个企业如果是一个小偷,它永远只能是小偷,不可能当领导,因为它没有多大的胸怀,没有高瞻远瞩的思想,逐利而行,这不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所应该有的定位。” 尽管没有指名道姓,但董明珠的“小偷”所指不言而喻,这已经成为她提起对手时惯用的代名词。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不同的路线选择,表面上是经营策略的差异,但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在成长中所面临的两种路线分歧。“是迅速做大,还是稳扎稳打?中国制造需要怎样的做大做强之路?”

  

从零开始

  

从一个智能装备的消费大户,到对外进行产品输出,格力电器用了近4年的时间。

  

与大多数制造企业一样,家电也是“劳动密集”的行业,2012年底,格力电器开始实施“机器换人”,那一年,格力的生产员工是69480人,占到总人数的87%,而到2015年末,生产员工的数量减少了1万多人,占比下降到了81%。

  

很多人力工作被替代了,比如格力模具厂里面的精度测量环节,原本需要6个人工的岗位,现在只需要一名工人负责上下料,其余的都交于机器负责;而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以前单人负责单台机器的状况也被打破,如今一个员工可以看护6台机器,偌大的厂房里面除了这些庞然大物,操作的工人已经寥寥可数。

  

“一台设备就几万块,有的甚至要六百多万,现在模具厂的设备一共有800多台,投入还是很大的。”模具厂的技术员周阳说。

  

而从使用体验出发,格力开始向上游延伸,2013年,格力电器设立了自动化设备制作部,从事智能装备和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研究,2015年有了2000台机器手的产出,也成立了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独立运营。

  

“今年压力山大。”顺着智能装备技术员陈庞手指的方向,是格力的智能装备马上要扩建的厂房,新的用地已经用围栏围起,但尚未破土动工,约有上百个大货箱占据了道路两侧,里面是精度最高的数控机床,用来加工格力机器人所需要最核心零部件。

  

最近,格力将原来的智能装备车间扩大成为三部分,南水的工厂主要生产机器人,北岭的机械所主攻自动化生产线,而目前这个坐落在暨南大学的旧厂房则主要进行上游技术的研发。

  

董明珠说这称不上什么“大动作”,相对于千亿级的空调收入,智能装备还只是格力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单元,在格力2015年的财报中,这部分业务还只是被归入“其他”一类。

  

“之前只是内部消化,产品成熟之后才逐渐接受外单。”智能装备的技术员陈庞对《中国企业家》的记者表示。格力的公告显示,珠海银隆2016年与格力在智能装备的采购额为19.5亿元,而根据进一步的合作协议,未来一年银隆或将有最高80亿元的采购额。

  

“格力自动化装备走进了已经4年时间,我们不仅是一个机器人,我们包括工业化的自动化,包括检测等等一系列自动化的需求,在每个领域都深入进取。手下人曾经跟我讲,我们快一点,快速实现智能装备的大,快的唯一选择就是买别人核心部件。”董明珠表示,“我说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大跃进

  

在《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中,重点之一就是机器人,总书记曾经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智能装备的市场规模会达到5000亿。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就指出,机器人代替人工会解决三个层次问题:包括人干不了(特种机器人),人干不好(汽车等高端领域),人不想干(国内一般制造业),现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阶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人。

  

这种趋势刺激了中国机器人的市场热度,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器人联盟理事长宋晓刚给出了一个数字,从2009年到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增速15%,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是25.4万台,连续三年创了新高。这里面有一个主要的驱动力就是中国市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2015年是6.9万台,占了全球市场份额近30%。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涌入这个领域。数据显示,在我国2015年的新增机器人中,国产机器人约2.3万台,占31.8%。

  

但是,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看来,中国3000多家机器人企业中,只有10%的机器人企业有竞争力,其余90%什么都不像,只是充一个概念。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论坛上也指出,现在有大量的企业已经在从事机器人的生产,而且机器人生产的水平、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们在机器人制造的一些关键元器件方面,比如说传感器、减速器,还需要大量的进口,包括一些芯片,可能也需要进口。

  

这也是机器人需要经历漫长的技术铺垫的原因。格力用了三年的时间,最终有了可以“拿得出手”的机器人。

  

最初,第一代机器人基本上就是组装产品,到了第二代有了一些零部件的自我研发,但是核心产品依然是从德国、日本进口。第三代才有了一个大的突破,机器人里面的减速机、控制器、电机三大核心元件都可以在格力内部生成了,借此砍去了1/3的成本。“否则投放市场,是没有价格上的竞争力的。” 陈庞说。这也是为什么格力今年才开始正是对外销售的原因。

  

在宋晓刚看来,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实际上是完全国际化竞争的,在这个前提下自主品牌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一定要认清楚自己在这一轮机器人产业发展当中的优势。

  

“我希望你们都用我的,但是我要反问,你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权利要人家用你的?那就是你的技术要比别人好,你的品质要能给别人保证,别人才可能用你。你都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凭什么让我用你?”董明珠说,“所以我不苛求,我们中国企业,因为我们是中国制造的智能装备而选择格力,而是因为产品能满足要求,技术比别人先进,这就是格力当下作为智能装备公司一定要挑战自己的一个决策。”

  

路线分歧

  

而相比于格力的从零开始,更多的企业会选择一条“捷径”。同样也是做机器人,另一国内家电巨头美的,就是不同的故事版本。

  

2016年,美的斥资数百亿元,一举获得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机器人库卡的95%的股权,最近有消息称,美的这次又盯上了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以色列机器人公司。业内人士认为,收购的方式能够更快地使企业切入这一新兴市场。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对这件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接触过一些机器人业内的企业家,后者认为“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美的出价过高,相当于抬高了此类收购的基准线,加大其他企业未来的收购难度;另一方面,如果只是股权收购,所有的经营权、核心技术都不属于收购企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中国企业除了并购,难道就不会别的了?”对于这个问题,董明珠毫不掩饰她的反感,“现在很多企业经常讲,我们创新了,跟别人合作了,买了哪个技术了,但我以为买的只是人家的过去,如果它有未来,它不会卖给你,是吧?

  

在董明珠看来,技术就像一个生命体,是动态进化的,买入技术,没有跟着技术一起成长的团队,那么很难实现技术的再升级,“你买的东西越深奥,你更加搞不懂。”

  

作为一线的技术员工,陈庞对这一点体会很深。尽管前期投入时间更长,还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过程还是挺痛苦的”。但是“自主研发的适配性会更强,国内国外的生产状况是有区别的,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开发去研究。”在其看来,机器人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拼接,而是一个适合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宋晓刚看来,中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所具有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就是对不同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工艺、流程、管理的熟悉。

  

但是,很少有企业像董明珠这样对并购有着绝对的排斥,曲道奎此前就表示,新松已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团队在全球寻找机会;在库卡出售之时,新松也曾参与早期的谈判。而近两年在机器人领域开始发力的娃哈哈也表示未来会收购海外企业加快机器人创新。

  

“当然我不否定,我也不能说批评别人去买对和不对,我只想坚守一条自己的原则,走自主创新道路,”董明珠再次强调。

  

目前看来作为少数派的格力和董明珠,走的会是一条正确的路吗?

  

面对质疑,董明珠一直强调要看结果。“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战略,我觉得没有必要别人来指责我,我也不会去指责别人,我们个人选择自己道路,他自己能不能活100年,他能不能活得健康,他自己最清楚。”

  

以下为董明珠现场演讲部分:

  

我作为制造业,今天做了一个这样的发布,实际上我想表达两层意思。中国制造走到今天,要成为一个强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国,就是一定要实现总书记供给侧的改革。不是拿个别人的技术,我们能做了就叫供给侧改革,而是能够创造,从根子上实现中国人的技术创新能力,它才是最有价值的。

  

今天听到有嘉宾说,机器人减速器、驱动器还是依赖于别人的,大部分是靠买别人的核心部件组装而成的,如果中国是这样的智能装备,我认为依然会是被社会,甚至被世界淘汰的。我们必须走自主创造的道路,今天大家看到的机器人,我觉得最大的亮点不是在现场人与机共舞,最大的亮点是创造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支撑这个机器人运作的核心部件,是由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

  

我们曾经讲世界上有多少多少顶级的机器人,但没有一个东西从天上掉下来,没有一个人说他是天才,可以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去用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格力自动化装备走了已经4年时间,我们不仅是一个机器人,包括工业化的自动化,包括检测等等一系列自动化的需求,我们在每个领域都深入进取。当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手下人曾经跟我讲,我们快一点,快速实现智能装备的大,但快的唯一选择就是买别人核心部件。我说我们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格力电器到目前为止有8000多个技术开发人员,涵盖了很多的研究方向。智能装备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缺的是技术。刚才刘老师(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也讲,现在我们推广和流行的是走出国外“买买买”,相信没有人说你买来的是先进的技术。中国从一个大国走向强国,是要能够创造一些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技术和产品。世界上到中国来挖人,我们输出的是中国的人才,世界上到中国买我们的技术,输出的是中国的技术。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梦想。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仅仅短视,还在过去的思维中,说我们企业今天站起来了,因为买了别人的技术,有了市场,那我觉得这个市场也是会被淘汰的。

  

我经常在讲,我们中国是汽车制造大国,但是我们传统汽车里面的核心技术来自于外国,所以你“大”,但很多汽车制造业并不盈利,而且最关键是我们自己在路上跑的时候,我们开车的时候,不是以中国的红旗为骄傲,不是以中国的什么长安,什么奇瑞为骄傲,你是以自己开一个宝马、奔驰而骄傲,这些车不是在中国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走出自己的品牌,我们的汽车在全世界跑的时候,他们说这是中国汽车,最棒的汽车,我们以此骄傲,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今天的主题讲“创造改变未来”,核心一点主要是讲我们怎么样实现智能装备的转变。从做家电到做智能装备,原因就是我们身上有一种责任,我们今天做的是消费品,能够支撑消费品的生产,就要有智能装备改造。前面的各位大佬们讲的,让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有智能转变需求的时候,都选择中国的制造产品。当然我首先是代表中国制造,我也做智能装备,但是我今天不是他们这种想法,我想什么?我当然希望你们都用我的,但是我也要反问,你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权利要人家用你的?那就是你的技术要比别人好,你的品质要给别人保证,别人才可能用你。你都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凭什么让我用你?我用了你,我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凭什么用你?所以我不苛求,中国制造企业,因为我们是中国制造的智能装备,而选择我。如果你选择我,是因为产品能满足你的要求,我的技术比别人先进,这就是格力当下作为智能装备公司一定要挑战自己的一个决策。

  

当然格力去年也有一个插曲,收购银隆没有成功,但是我认为银隆的技术,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制造,或者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路径,没有收购成功是格力的一个损失,也是一个遗憾,但是不要紧,它不能消灭我们的信心,没有收购成功,我们依然要支持,因为新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是跟国际一个起跑线,没有哪个国家的技术,现在已经领先,这恰恰是我们供给侧改革需要的。

  

我们经常在很多的场合都听到一句话,叫“弯道超车”,中国人很喜欢弯道超车,超车叫做投机取巧,因为别人弯道速度慢,你赶快一溜。今天我们中国是制造大国,应该有这个胆量,应该有这个信心提出来,在一个起跑线上奔跑。我们一定要成为一个领导者,这才是我们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或者说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要认真思考的。

  

我们不能还继续过去的思维,今年能赚钱、明年能赚钱,三五年能赚钱,用几百亿收购外国的产权,变成自己所有,我相信三年以后的今天,格力电器靠智能装备、靠自主研发,一定有一片蓝天。我从来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一个企业成长大,一个企业如果是一个小偷,它永远只能是小偷。不可能当领导,因为它没有多大的胸怀,没有高瞻远瞩的思想,逐利而行,这不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我们的定位。

  

当然,我也不能说批评别人去买对和不对,我只想坚守一条自己的原则,走自主创新道路,为中国能够服务于世界,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战略。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C”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