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国边疆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还将迎来多重机遇。首先,随着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边疆地区可深化与有关国家在农牧业领域的合作,加强区域协作互动,更好地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其次,随着边境游持续升温,防城港、崇左、瑞丽、满洲里、黑河、西双版纳、延边等一批边境特色旅游城市频频“出圈”,正有效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发展。笔者认为,相关各方可抓住以下着力点,进一步推动边疆地区的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一方面,进一步挖掘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优势,优化现有动植物品种,利用优良的气候生态条件开展重大品种研发,加大生物育种创新力度。另一方面,着力构建现代化种业基地,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体系,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
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服务创新、科技赋能、信息支撑走好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各地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订单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在破解同质竞争的同时提升产业效益。此外,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减少价格过低、面积过大的树种的种植面积,扩大小果品的种植面积。例如,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尝试规模化种植车厘子,今年总产量预计在1500斤左右。得益于高原特有的气候条件,康马县的车厘子有果形大、颜色深、更脆甜等优点,亩均收益高于普通车厘子。
在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下,以更优路径实现现代化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源于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共同驱动。以新质生产力引导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要摆脱主要靠土地、淡水、农药、化肥、传统劳动力等资源和要素叠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路径,引入高科技、新要素、新模式,最终实现高原特色农业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优化和跃升。在实践层面,可探索生产托管、服务外包、产学研合作等经营新形态。
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每一件特色农产品背后,都蕴含着特定区域的传统文化。传承好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可在特色农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中融入边疆的传统历史文化元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特色农产品的文化特色。同时,可以特色农产品为媒介,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这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