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被永久封禁,这是新号: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法指引  ·  【镜鉴】副市长杨晓军,搞钱色交易!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前车之鉴:慕尼黑协议是怎么回事? ·  3 天前  
CHINADAILY  ·  蛇舞新春,财源广进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客WeThinker

我是谁:从“成为自己”到“逃离自己”(下)丨微思客

微思客WeThinker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9-27 07:45

正文

(图片地址: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


重木 微思客编辑、撰稿人



“成为自己”在这些同志电影中展现着孤立无援的个人在面对强大的“他者”时所遭遇的失败、迷惘和痛苦。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似乎无时无刻地会听到人们对于“成为自己”的鼓励和赞许,但每当这样的情况遇上像同志这些性少数族群的时候,其中的意义也便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而最终变成主流意识形态所赞许的行为规范、生活和生命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工具。 在这些同志电影中,“成为自己”所遭遇着巨大的自我和外界压力,而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又必然与外在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当外界的制约与规训开始内化的时候,“成为自己”就变成了“成为他们希望(和强制)你所成为的自己”。 在这里,“自己”被巧妙地偷换,而成为符合规矩和正常的产物,其中不存在异常和出格。 于是,我们成为巨大权力机器上的另一枚螺丝钉,而彻底失去个性和自我。


在2014年由罗宾威.廉姆斯主要的电影 《林荫大道》 (Boulevard)中,由威廉姆斯主演的主角诺兰是年过半百,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平静如常的男人,但一天无意遇见的年轻男妓让他过去几十年来所塑造的自我开始出现裂痕并由此崩溃。他是被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所改造和规训“成功”的男人,他娶妻成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周围无数人一样,忙碌而安定。但或许只有在之后,我们才能从其的不安和恐慌中意识到,这些只不过是假象而已,不过是在他人注视下所表演出的一个面具而已。在这里,“成为自己”在经历几十年后依旧面临自身情感和感觉的挑战。规训在这里并未成功,即使他能一度压制诺兰对自己的感知和应该成为的那个自己的自己。


《天佑鲍比》 (Prayers for Bobby‎ 2009)

(图片地址:http://img2.jintiankansha.me/get4?src=http://img3.doubanio.com/view/photo/raw/public/p1662271271.jpg)


在《柜中野兽》中,奥斯卡最终脱离父亲对其的掌控而成为自己,他逃离的是父亲所希望他成为的那个“自己”,所以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存在这类同志电影中的一个重要暗示, 即“逃离自己”,逃离那个由他人——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所塑造的自己,而成为“反求诸己”后所得出的那个自己。 对于个人而言,不应该是外界的力量最终占领——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而应该是自己在经过这充满荆棘而漫长的自我探索和认知中所找到的那个自己成为主宰。 《丹麦女孩》 中艾纳最终战胜的是整个20世纪初期笼罩在每个人头上的僵固且十分严苛的性别认知;而在 《模仿游戏》 中,图灵最终为法律霸凌,从而失去生命。所以,这里的自我认知并非是一个存在于生命中无伤大雅的轻易过程,它是决定着我们之后会成为谁,要过怎样的生活和该如何表达自己的一个和生命息息相关的最核心和主要问题。因为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我们周围的生活里,无论古今东西,都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而失去生命。


《月光男孩》中的喀戎最终变得强壮和tough,但他却孤独依旧,敏感而小心翼翼地守着那个自始至终的自己;在《爱自皮肤》中,经过迷惘、恐惧、心动和自杀的米兰最终获得或明白了某些东西,无论是从他自己的这段糟糕经历还是从正处于感情问题中的父母中;而在甜蜜十足的挪威剧《羞耻.第三季》中,艾萨克接受了爱意,也通过交流让朋友们开始理解自己;而在《自由坠落》中,马克面临着家庭的压力,而对于那个脆弱的自我坚持依旧危机重重……


我想没有什么比寻找自己更为辛苦,没有什么比在寻找自己的途中所遭遇的种种阻力更令人痛苦,而一旦我们发现那个真实的自我是如此与周围格格不入和不同的时候,不安和恐惧都是必然的,但生活却由此而开始了另一种可能。《林荫大道》中的诺兰面对瘫痪在床上的老父亲,吐露自己这些年以来内心的痛苦和渴望。我想,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心碎!


《柜中野兽》、《月光男孩》和《林荫大道》海报

(图片地址: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66743367/)


西方这些年的同志电影在随着平权运动和由此而带来的进步与改革中开始出现一些明显转变,即从一开始探索同志的自我认同与在这其中与社会存在的冲突这一中心主题,转变到以描述同志的日常生活、心理和感情等一系列更为普遍的主题上。像安德鲁.海格这几年的 《周末时光》 (Weekend)和他所参与的美剧《寻》(Looking),陈俊彦的 《你好,再见》 (Ciao)和 《人来,人往》 (Pit Stop);2014年英国的 《骄傲》 (Pride);加拿大年轻导演多兰的 《幻想之爱》 《双面劳伦斯》 《汤姆的农场旅行》 ;或是法国阿兰.吉罗迪的 《湖畔边的陌生人》 ……而这一主题我们甚至可以从1998年美剧 《威尔与格蕾丝》 (Wil And Grace)和2000年的 《同志亦凡人》 (Queer as Folk)中看到,涉及同志群体的生活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而在这一转变中,关于出柜和自我认同主题的同志电影并未就此消失,而是或溶于前者的故事讲述中,或依旧独立存在, 继续着讲述着从“成为自己”到“逃离自己”的这一漫长而辛苦的过程。


相比较于西方同志电影的这一主题转变, 后起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呈现一种诸多主题齐头并进的局面,但对于同志形象的描述却似乎走着《赛璐璐壁柜》中所指出的那一个好莱坞模式。 就从中国这些年出现在得以公映的电影中的同志形象来看,大都“不正常”,无论是《非诚勿扰》中的娘娘腔形象,还是 《闯入者》 中对于其女性动作的暗示等等都反映着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补充的是,我并不认为娘娘腔就是坏的形象或行为,我所反对和质疑的是这种来源于“他者”对于同志和性少数族群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想象中所带着的恶意和嘲弄。就像在《羞耻.第三季》中,Even告诉一个觉得同志都是欢快且女性化的女生那样,并不是所有同志都如此。


在这里,我们拒绝和反驳的是那些陈词滥调的想象,而非任何的女性化特质,我并不觉得有所谓的“男性化”或“女性化”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权力意识形态系统中的标签规训工具,由此来塑造和隔离那些“出轨”的行为和举止。 在这里,我希望对此予以说明。


《寻》 (Looking: The Movie 201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