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HINADAILY
China Daily’s Wechat account provides China news, in-depth reports, analysis, photos, and information for expat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海报 | 注重家风 ·  昨天  
纪法指引  ·  【镜鉴】高光权,任上被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HINADAILY

那些你耳熟能详的国风曲目,都离不开这个乐器……

CHINADAILY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03 14:00

正文


“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汉·刘熙 《释名·释乐器》


在中国,有一种乐器,从我们现在对它的称呼——“古筝”,就能看出其历史之悠久,那就是筝。我们熟悉的“中国风”乐曲中,总是能听到它筝筝然的独特音色。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象征,承载着千年流转的故事与韵味。


今天,让我们和元曦一起,在筝声之中穿越岁月,共赴一场静水流深的心灵之旅。



筝音渊源 千年传承


古筝的“古”字,在于其历史悠久。有关于它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史记·李斯列传》早有记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可见在战国时期的秦地,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筝已广为流传。

Modern people call it guzheng, which means ancient zheng.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in the state of Qin, present-day Shaanxi province, people used the zheng as an accompaniment for singing.



关于这种古老乐器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有趣传说。有传说古筝最初为兵器,竖立可挥,横扫敌阵,亦可作乐,故有“筝横为乐,立地成兵”之说。

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中则说:“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将筝的名字与音色联系在了一起。筝声明亮优美,如风声如水声,清脆动听,音韵悠扬,传世千年。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筝声跨越了地理的边界,在民间广为流传。它遍及中原、华东、西北、华南各地,也跨越国境,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在传播过程中,筝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一代代艺人们口传心授,让古筝不断地推陈出新,许多古曲也得以辗转流传,至今仍然有着生命力。

Up to now, the music played on the zheng has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musicians continually created new compositions played on the zheng.



筝音流转 山川岁月


听这筝声,或高远激昂,或温婉如水,或悲壮慷慨,或悠然自得,是音符的交织,更是心灵深处的低语。经典筝曲,恰如一扇扇古老的窗,让我们透过琴音,窥见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感知人生的悠远情思。弹琴者,也能感受到,寰宇苍穹尽在指尖,风花雪月都用琴弦描绘的浪漫。


When playing the zheng, one can feel the romance of nature through their fingertips.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古曲《高山流水》,既描绘美景,又内蕴哲思。“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流水如诗,千变万化,天地辽阔,宁静与浩渺在音符中回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哲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琴音中交织。

到了现代,艺术家们将筝的艺术传承发扬,开始开拓新的演奏技法与音乐题材,乐曲风格也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Today's artists have preserved and expanded the art of the zheng, exploring new techniques and musical themes. The music itself has also become more varied in style.



如《雪山春晓》,琴音悠扬间,仿佛置身青藏高原,冰雪渐融、春的气息悄然降临之景仿佛触手可及。又如《晓雾》,让人好像走在清晨的古都北京,看到什刹海如烟的柳色,听到胡同里偶尔传来的京腔京韵。



岁月流转,筝曲经典依然回响。历代传承与不懈创新,赋予它们不灭的生命力。它们穿越时空,永不停歇,延续着古筝的艺术。

挥毫落笔 筝声诗意

筝之美,不仅在琴音中得以传承,更在诗句中得以传扬。诗人们挥毫描绘,记录下筝音如画。每一首诗,都是一段旋律,记录下筝的独特魅力与风华。


它们或形容弹筝人技法之高妙,如“促调移轻柱,乱手度繁弦”、“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或形容筝声韵味无穷,如“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更多的,也以筝声寄情。


白居易说“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意境悠远,展现岁月洗礼下的豁达与沉思;岑参以“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抒发离愁,琴音弥漫中是亲人分离的惆怅;张九龄从筝中感叹人生,“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他们从筝声之中,听出弹筝人的心事,也听出自己的心声。


筝在诗人笔下成为文化与情感的载体,蕴藏着深厚的象征意义与历史情节。诗中的筝与筝曲中的诗意,交织成独特的文化表达,总能触发心灵的回响。

The zheng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ulture and emotion in poetry. Poetry and zheng music intertwine, creating a unique cultural expression that never fails to evoke a lasting resonance.



千年历史的韵律,在时光长河中闪耀光辉。今天,我们依旧能在琴声中,感受到震撼与共鸣。那穿越千年的筝音在耳畔回荡,每一曲都如同一场触动心灵的盛宴。


中国日报探“元”工作室 
该工作室致力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对外推广,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和“元宇宙”等新技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者”
元曦将继续在元宇宙中带大家探索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中国日报探“元”工作室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
视频号:@CD元曦
TikTok:@cdyuanxi
Facebook:@Yuanxi
YouTube:@Yuanxi

出品人 曲莹璞
总监制 王浩 孙尚武 朱宝霞 邢志刚
策划 李文莎 柯荣谊 陈婕 甘永清 罗杰 田驰
王恺昊 张少伟 韩冰 李旻 邢宇 栗思月
孔闻峥 梁楚涵 汪正兴
监制 柯荣谊
统筹 陈婕 何娜
制片人 张少伟
导演 孔闻峥 栗思月 
编剧 邢宇 孔闻峥
对外联络 陈婕
实习生 楼涵之
技术组 韩冰 林泽玉
语言顾问 Tom Clifford
顾问 
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 赵冠华
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专业 焦麒睿
 
中国日报探“元”工作室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
中国日报技术中心
中国日报画时代工作室
中国日报文化频道
联合制作


中国日报领航工程出品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