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今年春节,春晚会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2025年春晚,再次创下多项纪录。
据央视新闻数据,总台蛇年春晚在新媒体端直播收视次数达21.3亿,同比提升26.04%,实时直播收视次数和互动量均创新纪录。第三方数据机构报告显示,今年春晚年轻用户参与创新高,90后、00后占比66%,其中参与讨论的00后数量同比增长12%。
走过四十多年的春晚,至今仍是一个属于全民的春节陪伴。春晚诞生于一个“围观式”的电视时代,而在今天这个“互动式”的竖屏时代,春晚依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也堪称一种令人玩味不尽的文化现象。
这和春晚本身的新变有关。比如在春晚的数据中,有一个指标同样值得琢磨:在淘宝成为2025蛇年春晚独家电商互动平台之后,全球华人在淘宝累计许下7.53亿个心愿,1.18亿用户在淘宝领取了云参演证,蛇年春晚的收视次数和互动量均创下近5年新高,从全网发帖量看,关于2025年淘宝许愿互动活动的分享帖超前四年电商互动发帖数量之和。
春晚和淘宝,国民级的晚会和国民级的应用,在春节这个时节相遇。这也如同一个隐喻:在共同的努力之下,春晚也在不断地适配新的传播生态,从而开发出种种“玩法”,始终保持着一种“全民参与”。
以淘宝今年推出的云参演证为例,用户只要打开淘宝App搜索“一起上春晚”,许下心愿就能领取“春晚云参演证”,还能用AI生成自己专属的春晚定妆照,并通过《如意》节目亮相春晚。
春晚每年的节目单、演员阵容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而随着“云参演”的出现,春晚的带入感大大提升——原来参演者也可以是自己,每个人都有成为主角的可能,在手机的方寸之间获得属于自己的“舞台”。春晚的互动量级,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抬升。
此外淘宝还推出了新年许愿活动,人们在这里累计许愿7.53亿次。在人们许下的愿望中,有“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也有“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小心愿和大梦想互动,佳节喜庆与家国情怀同构。人们在观看春晚的同时,也以一种朴素、纯粹的形式,进入了全民参与的语境之中。
当然,春晚和电商平台的碰撞,也有催生新经济业态的可能。比如淘宝在春节前夕上线了“送礼物”功能,在春晚现场,淘宝还送出了总价值1000万的新春好礼,中奖者可将礼物1分钱送给亲友,春晚互动创新高的同时,“线上送礼”也迎来了爆发。
这看似一个小小的互动环节,背后也关联着一整个经济格局。有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7年中国礼物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6197亿元。那么借着春晚巨大的凝聚力,这个新形态是否能借机实现社会普及,养成新的消费习惯,带来新的经济亮点,自然也让人充满想象。
某种程度上,春节是一个历史传统,也是一个现时创造。去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其中的关键词,就包括“社会实践”。
翻一翻春节的历史也能发现,那一项项春节年俗,其实都是在历史时空中创造的结果。春联、红包、春运、春晚,这都是人们在时代演进中的创造,也都成为了人们春节记忆的一部分。
同样地,今天人们如何去阐释、创造春节的风景,也是一种值得琢磨的文化现象。至少从近些年的一些特征看,数字经济、社交平台的特征,已经开始对春节韵味进行“精雕细刻”,人们开始习惯借助互联网,去构筑一种无形同时也无所不在的节日氛围,去实现春节意涵的自我突破。
而春晚作为春节的一道文化大餐,人们自然也乐见它展现更多元、更新潮、更具时代特征的元素,毕竟春晚是一种全民期待的承载,它的破与立也在折射着当代中国的活力。因此,春晚的创新,春晚和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既引人参与也令人惊喜——人们在这当中,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业态,也看到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面貌。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