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年王炸英剧,揭开了顶流女作家的“历史悬案” ·  8 小时前  
新周刊  ·  这座一线城市,为何急着建地铁? ·  昨天  
新周刊  ·  我会的沪语,八成从她的脱口秀里学 ·  2 天前  
新周刊  ·  全国重名率最高的路叫啥?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直到被拉上120,我爸才愿意戒烟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最有感染力的方言,为什么“妹有口音”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3 09:00

正文

图片
图片

一种方言的结束,或许也是另一种方言的开始。



记者 | 草莓脆

编辑 | 桃子酱



现在,用“学无止境”来诠释语言学习,也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停止学习,一只疯狂的绿色小鸟会永无止境地追在你身后,直到永远。


被“多邻国”硬控的人很多,安森垚也算其中一个——他学的是粤语。作为国内互联网较早被人熟知的知识科普博主之一,很多人对他的认知应该是从“全国各地都有啥样的口音”这期短视频开始的,这也是安森垚在B站上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把时间拉回十多年前,“互联网语言大师”安森垚还是个学生时,英语反倒是最拖他后腿的一门学科,“不像理科找到规律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纯硬背单词”。留学时,他特意选了非英语国家,“日语里头那么多汉字,应该比较容易吧”。到了日本他才发现,日语和汉语之间,就如同汉语与英语之间那样风马牛不相及。


借由这个契机,安森垚对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产生兴趣。“如果我想了解这个事儿,又想给别人讲明白语言学,那我最好举什么例子?你不能举外语的例子,那不好懂;那你就举方言(的例子),用最有温度、大家最熟悉的语言。”


安森垚和他的奇幻方言互联网冲浪之旅,就此开启。



“我寻思我也妹(没)有口音呐”


一切从一个谣言开始。


“滦平不是普通话之乡。”开始制作方言系列视频之后,这应该是安森垚最常辟谣的一个话题。“普通话的官方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的制定,需要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考虑各地语言习惯,并非片面地将某地方言照单全收。


官话方言是中国十大方言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包含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东北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等8种次方言。“发音整体是没什么区别的,无论是云南、四川或黑龙江,每个字的发音差别不大,互相之间完全可以交流。”安森垚说。


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是可以被普遍理解的通用语。而北方话作为其基础,语言壁垒自然也比较小,所以,很多北方话的用语习惯亦能广泛地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经典金句“我寻思我也妹(没)有口音呐”就此诞生。安森垚怀疑,这个梗就是从他这儿传开的,因为很多年前他录视频聊过这回事。确实有很多东北人跟他说过,觉得自己没有口音。“其实我们东北人一般不会连着说‘妹有口音’,‘妹有’的使用也得分语境。”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东北笑星容易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东北话的)语言壁垒比较小,全国人民大概都能理解。”作为哈尔滨人,安森垚有时候还蛮“羡慕”南方小伙伴的,因为相较而言,自己像个没有家乡话的人,说话太“标准”了。


(图/《乡村爱情》)

但在安森垚看来,这正是北方话的最大魅力。首先,它是“传承最有序、真正意义上的中原话”;其次,在现阶段,可能全世界华人都必须学北方话,因为人们总得找到一个交流的标准。当然,现在的北方话和古代北方话差别已经很大了,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可以说,中国官话是长时间被北方话规训的。

“有意思的是,定义标准(语言)的那个地方,它自身(方言)却一直在变化,这很好玩对吧?”在安森垚眼里,这就是北方话蓬勃生命力的源泉。

互联网上流传一种说法:如果一个宿舍中有一个东北人,一个学期过去,大家聊天时就会变成“东北一家亲”。东北话的传染性魔力因何而来?安森垚的回答脱口而出:“因为只有东北人会肆无忌惮地说自己的方言啊。”

“东北人总以为自己的方言大家都听得懂。比如说‘埋汰’这个词,东北以外,本来顶多是华北一带的人也会用,但就因为东北人总是不停地到处说,随着互联网传播出去,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东北人这张停不下来的嘴,和仿如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很大程度上是被东北这片土地激发的。“东北自然条件不好,非常冷,一年中有大半时间不能外出种地,农闲时大家只能聚在屋里、坐在炕上,吃饭、打牌、唠唠嗑。这多少带点悲情,是一种对苦难生活的自嘲。”

这种情绪温度差,或许正是东北话感染力的来源。对于南方人来说,和普通话相对接近的东北话,那些“接地气”的语气词和口语用词,都是对日常生活思考和观察后的结果。“一样米养百样人”,反过来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一同行走在绵延的土地上,总有交会处,亦有同感时。

方言的生命和温度,总和孕育它的土地相连,也和使用它的人民相融。

一个巨大的“推普”进程

故事又要从另一个谣言说起。

“古汉语正统在某地”这种说法,大家或许略有耳闻,有人还能拿出“力证”:以粤语为例,粤语是联合国承认的一门语言,所以粤语不是方言,而是一门独立语言。事实上,语言(language)和方言(dialect)之间的界限本就难以界定。安森垚说:“德国的德语和奥地利的德语也是联合国认证的两门不同的语言,但本质上近乎一样,你怎么解释?”

2025年1月8日 ,广东佛山。锦华路挂满特色挥春,吸引年轻人打卡。挥春也叫作春联、门联、福贴,粤语地区称挥春。(图/陈楚红/中新社)

“历史上没有哪个地方像一个冰箱一样,把语言‘冻住’,然后让语言从此不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的语言一定会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发生变化。”在安森垚看来,首先现在就不存在古汉语,更没有“正统”这个说法,只是各种方言的演变方向不一样。

“每个地方都有点‘存古’,如果说广东话和客家话保留了一些唐宋时期的首都话、北方话或者中原话的特点,那四川话和云南话则更多保留了明朝时候的官话,也就是标准化用语。”

进一步说,与其说某地方言是“古汉语正统”,不如说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推普”结果。

宋朝“推普”时,福建人朱熹却觉得福建人说话难听,听不懂,像鸟叫;广府话则正好,广州人说的话跟洛阳话一模一样,非常标准。那是因为广州在唐朝进行过一次“推普”——也就是说,在唐朝,官方就已经强行让广州人使用当时的官话(即洛阳话)。

“那唐朝之前难道就不存在更古老的广州方言了吗?汉朝的广州人是怎么说话的?所以,说谁就是‘古汉语本语’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古汉语的孩子。”安森垚说。

要想说透方言这回事,安森垚认为只有一个法子:一定要研究古汉语。只有研究古汉语,才能知晓方言里的声调是如何变化的,又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南北方言的明显差异,其实更多是在声调和一些本土化词语上。”

安森垚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南北方言走上不同的演变之路,是因为“各有各的懒”。“方言一直在变化,是因为大家说话的时候越来越懒了,还懒成了两种方向。比如说,粤语懒的方向是去掉卷舌音,而北方话就干脆把音全卷在嘴里,吞音严重,热爱连读。”

以“家”字为例,其上古汉语的一种拟音是“kra”,是个卷舌音。广府人不习惯说卷舌音,把它变成了一个拉长的“ga”;“kra”中有复辅音“kr”,北方人说累了,干脆将它变成了“jia”这个发音。“哪种说法更贴近古汉语?其实都不好说。”

这也是安森垚觉得做方言科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家要加强了解。学方言便于交朋友,多了解对方的方言和家乡,就有了话题,就可以拉近距离。”在他看来,没有比这更好的沟通方式了。

希望以后产生的新语言,
核心就是方言

“我想象不到方言能够留存下来的任何可能性。”从研究方言那天起,安森垚 “方言消亡论”的想法就没有改变过。

这不单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全世界很多语言学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原来还乐观点,大家觉得可能有个五六十年(方言)才会彻底消亡,现在大家觉得也就剩下二三十年了。”

“100年前,全世界活着的语言大概有2000多种。到今天为止,有超过100万人使用的语言,就剩100种了。”安森垚认为,语言的大扩张是不可逆的,有着历史必然性,现在几乎整个拉丁美洲都说西班牙语,北美洲都说英语,欧洲的德语岌岌可危,“50年内,全世界可能就只剩下10门语言”。

方言“消亡”,并不是指永远不会有人说这门语言。现在四川还有部分地区的人说嘉绒语,但它已经基本上是“死语”了。因为需要使用它的地方越来越少,使用场景空间逐渐缩窄,直至消失。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当它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消亡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虽然很悲观,但安森垚也很少得出如此“武断”的结论。“现在信息流通之快,已经很难出现一种像过去那种‘顽固的’方言。某一块地域的人说一种别人听不懂的方言,我觉得现在这种情况几乎不会真正存在了。未来的时代,一定是全国都在说一种话。”

人类永远需要方言,但方言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互联网方言。归根到底,我们需要方言,是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小圈子、一种“黑话”,它同时也是一份自我认同。新时代的方言亦会应运而生。

2022年1月26日 ,江西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地道南昌方言”灯牌更新。(图/视觉中国)

“我们保护方言,是可以教大家说方言、传播方言文化,但没办法逼着大家用。所以你要是问这种保护能不能让方言存续下去,我觉得不能。我们唯一的方式,就是对它进行更多研究,更好地保留资料、存好档案,这些都是以后要进博物馆的东西。”

安森垚认为,相较于大吼大叫地“强调”使用方言的重要性,普通人能做的,是自发性地增加方言的使用场景,不要有方言羞耻。“互联网特别好,好就好在大家可以大胆地说方言,大胆地去制造一些破圈的方言梗,用方言去讲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做好这些,方言的生命力自然就会延续。”

因为地理隔阂而产生的方言,在这样一个地理隔阂近于无的新时代,其消亡是一种必然。但安森垚还想提醒大家,恰恰因为这样,我们也可以让普通话更丰富。“别忘了普通话也是会变的,它也会引入新词,不是一潭死水。”

“很多方言专属的词语和发音,也能成为我们下一个时代的普通话或者标准语的一部分。”安森垚觉得,这就是方言获得新生命的可能。

“我们希望以后产生的新语言,它的核心就是方言。人类最美妙的优点就是求同存异,在分裂、分化和包容中一起前行。永远不要制定一个纯粹的标准。如果存在唯一的不变,那就是世界永远在改变。”

语言学家马克斯·魏因赖希曾打趣道:“语言是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一种方言的结束,或许也是另一种方言的开始。


#有奖征集#

《碎片收发室》栏目 #方言的____力 话题征集活动, 邀请你分 家乡话最具“张力/缩力”的时刻,即有机会获得 「钢琴台历」 一份。

点击下方海报,长按扫码即可参与



图片
原标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新周刊  ·  全国重名率最高的路叫啥?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直到被拉上120,我爸才愿意戒烟酒
3 天前
战略前沿技术  ·  美海军SPY系列雷达现状
7 年前
冷兔  ·  这家有猫了,你找别家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