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体检报告,中年人的“恐怖盲盒” ·  2 天前  
新周刊  ·  机票跌到200块,我却高兴不起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直到被拉上120,我爸才愿意戒烟酒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20 12:00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 | 读者:熊筱

烟龄 50年,酒龄49年,并且有家族遗传病史,在我心里,我爸早就是个预备役的脑梗患者了。多年来,一直提着心吊着胆,不知道悬在头上的刀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我爷爷,爷爷的弟弟,两个大爷,一个姑姑,都是在五十多岁六十出头的时候发的病。 我爸在他六十岁前后的时候,也活的格外小心翼翼,过了那几年,他就觉得命运好像放过了他,以为他自己是锦鲤转世,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自信心。

《无证之罪》剧照

从我有记忆起,我爸就是一个每天都抽烟喝酒的人,每天晚饭都会喝一杯。退休后,逐渐猖狂,从每天一顿到有时候每天两顿,心情好了,心情坏了,菜好了,过节了,来客人了,都能成为他喝一杯的理由。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感觉他渐渐被酒 “拿”住了。酒后会格外兴奋,甚至说不喝酒睡不着觉。我和我妈苦口婆心地劝过,哄过,吵过,闹过,道理讲过,事例举过,然而你有来言,他有去语,任你说破大天,人家根本连左耳朵都没进。吵得最严重的时候,我和我爸冷战一年多,即便是这样,人家也是烟酒不断,不听规劝。 心灰意冷的时候,也曾经想过“随便吧,不管了,爱咋咋的吧”,但就是那剪不断的血缘,割不断的亲情,将人紧紧捆绑,让人做不到冷眼旁观,视而不见。

前年冬天,我爸忽然说走路有点跑偏,赶紧劝着去医院检查,然而我爸拥有着大多数中老年男人特有的、莫名其妙的固执,他只对你喋喋不休地讲症状,却坚决不肯去医院检查,一会儿一个说法,什么过完年的,开了春的,出了正月的 ……好像靠拖延就能把病拖好了一样。

经过全家人漫长的苦口相劝,我爸终于同意到医院检查了。拍片子、验血,一通检查过后,医生告知:陈旧性脑梗、小脑萎缩。 长久以来,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我以为我爸终于会正视自己的病了,终于要远离那些危害他的东西了,然而我还是天真了。

拿到检查结果,我爸开始了他的骚操作:按时按量吃药,按时复查,烟酒继续。根本不听劝,你说一句,他回十句,要么 “人家对过楼的老张,八十多了,那不还天天二两酒了”,要么“一号楼那个老陈,烟酒不沾,那不也脑梗了么”。 再说多了,逆反心理又上来了,本来半杯酒,非得再多倒上小半杯,以示抗议,就像在说,“你说的都是在放屁!”

《欢迎来到我身边》剧照

去年五月,我爸妈和一帮朋友去近郊游玩。晚上,我接到了我妈的电话 “收拾东西去医院,再带点现金,我跟你爸现在在120上,估计还有半小时就到。 ”我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回答“好好好,是是是”,心底有个声音冒出来“这一天还是来了”…… 强迫自己迅速冷静下来,按我妈的要求准备好东西赶往医院,在车上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刚才在电话里,我害怕到不敢问我爸怎么样了。

在急诊室里,我爸已经恢复意识,能说话,能走路,行动上没有受影响。 办手续、做核磁、输液 ……整个忙乎完了,等结果的空隙,我才有时间了解我爸这一天经历了什么。冒雨钓了一天的鱼,钓不上来鱼又着急,没有午睡,钓鱼的时候没时间喝水,最后洗澡的时候热水一激,左半边就动不了了,120到了时候已经失去意识了。越听越后怕,不敢想要是有个万一……

核磁结果出来后,我和我妈被医生叫到办公室谈话。从电脑上看到了我爸那糟糕的血管状况,甚至不用医生讲,我都能看出来哪块是有问题的。医生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哪块小白点是陈旧性的,哪块是新发的,目前尚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家属可以选择是否溶栓,溶栓的液劲儿比较大,一旦过程中发生出血状况,那么人就救不回来了;如果不溶栓,那么以后还会有复发的可能,而且每一次复发都会更严重。
医生态度温和,言语直白,然后留下大段时间让我们做选择。我和我妈对视一眼,谁都无法抉择。 我理智上知道这是必要的告知流程,那些不好的情况会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我就是不能干脆利索地做出选择,我手中攥着我爸的命,左右为难,万一有个万一,我不敢想,不敢选。 最后,在医生办公室落荒而逃, “我们得考虑一下,一会儿再来告诉您”,医生很有耐心地点点头。

《送你一朵小红花》剧照

我们把医生的话跟我爸复述一遍,他很轻易地就做出了选择 “溶栓吧,没事儿”,我不知道这是他对自己的身体更有把握,还是由于是自己的身体,才能没有顾忌地做出选择。

然而,当我们刚商量出结果的时候,医生又通知我们,他们刚刚开了一个小会,发现我爸血管的另外一处,有最近两三个月的新发脑梗,这种情况,不能溶栓,只能保守治疗。

听从医生安排,住院治疗。我爸被分到一个大病房里,一共九个人,年龄最大的 78岁,最小的42岁。医院规定,病人必须有人24小时陪同,我爸旁边床的就是那位42岁大叔,是隔壁城市转院来的,妻子日夜地陪着他。聊起天来,说到他家里的孩子才十几岁,由于他生病,暂时养在了爷爷奶奶家,言谈之间透露着后悔与反省,万一有个好歹,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可怎么弄呢?要是落下个后遗症,这不是给孩子大人添麻烦嘛。 听完这些,我爸很久没说话,那是我第一次从他脸上看到了类似反思的表情。

输液治疗、康复训练一周后,安排支架手术。术前谈话,又是一场历劫,医生拿着片子给我们讲,从造影上看,我爸被堵的血管比较长,可能不适合做支架,也有可能做手术的过程中,血栓斑块剥落,有可能掉到任何地方,具体是什么样的操作,都得等手术时候视情况而定。 于是,我抖着手签了一张只知道手术名称,不知道手术结果的手术单。

《小敏家》剧照

手术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以为会像电视剧里那样,推着车,拉着手,一路推向手术室。然而,只是医生在路过病房的时候喊了一句, “3床,手术!”然后,我们就跟着医生走到了手术室。在手术室第一道门的门口,我爸按医生的要求换衣服,戴帽子,然后冲我和我妈摆摆手,说了句“一会儿见”就跟着医生走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这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手术,对医生来讲,稀松平常,小事一件。

手术室外,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忐忑不安,从来没觉得时间那么漫长。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突然听见喊话 “xxx家属,请到手术室外等待。”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未知的情况让我充满了恐惧。谈话室内,医生说,经过有创造影的观察,发现我爸堵得血管比较长,无法进行支架手术,但是有几条毛细血管可以代偿供血。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能手术,现在这样凑乎用。 出院前,医生嘱咐注意事项,戒烟戒酒,不能贪凉,不能缺水,不能情绪太激动,按时吃药,定期复查。我爸都听进去了。

《小敏家》剧照

出院后,是我三十多年来,第一次见到不抽烟不喝酒的我爸。这一次,我爸不再固执,主动将家里存的一些烟酒送人了,对于别人递过来的烟,也能摆摆手笑着说 “戒了”,酒桌上,杯子里装的也从白酒变成了饮料。从出院到现在有八个多月了,这期间,也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喝过两杯红酒,其余时间,再没有碰过烟酒。 我和我妈逢人就夸“这回真不错,真有毅力,说戒就戒了”,情绪价值给得满满的。

网上说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过”。我不知道我爸在他动不了的期间都想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在经历过这一次之后,他是否也会感到后怕。有些事,明明早就写好了结局,偏偏要选择视而不见,偏偏要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会是幸运的一个。 非得等到事情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才能知道,命运并不眷顾任何人。风雨由天,快乐由己,体健心安,方能万事皆宜。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排版:乔木 / 审核:然宁

图片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 ,个人故事 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 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将投稿与 【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 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 【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图片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图片

大家都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