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机票价格随行就市的情况,以及高铁和航空在旅游淡季和旺季的抢客大战。文章还提到了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上调、航司限制特价机票价格、高铁市场化票价机制等消息,并分析了航司之间的竞争和盈利压力。
为了制止航司之间的价格战,有关部门限制了特价机票的价格。但航司仍面临盈利压力,需通过调整价格来应对市场变化。
高铁具有安全、便宜、不会长时间断联的优势,而航空则具有时间优势。旅客在出行时需多方权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决定。
机票价格随行就市,有波动纯属正常。而一到旺季便人满为患的高铁实施市场化调节,淡季出现便宜的车票也合情合理。毕竟用金钱换时间,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出行“刚需”。
更何况,出行本来就是一项需要多方权衡才能下决定的事情,普通人花尽心思做旅游攻略,考虑金钱的同时也会考虑时间成本,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出现“白菜价”机票、车票,就在冲动之下说走就走。毕竟一段旅途能否高效且有意义,出行费用从来都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
作者 | 良豪
编辑 | 安菲尔德
题图 | 《在云端》
两周前,几乎紧贴着春节长假结束,燃油附加费迎来了久违的上调。
2月5日零时起,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迎来新一轮调整。此番调整后,成人旅客乘坐800公里及以下的国内航线,需加收20元的燃油附加费,与调整前相比“涨价”10元;而乘坐800公里以上的国内航线,则需支付40元,也比调整前贵了一倍。
光从数字上来看,这次燃油附加费涨得并不狠,和上一回涨价的结果比起来显得“温柔”——202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迎来当年“三连涨”,涨价之后800公里及以下的航线需加收燃油附加费70元,800公里以上加收130元,双双刷新历史价格高位。彼时正值旅游出行高峰,充斥在各大订票平台里的“机票刺客”,也让不少旅行者扶额苦笑。
时隔一年半,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迎来小幅上调。(图/视觉中国)
此次燃油附加费上调之后,憧憬错峰出游的打工人暗暗吐槽“机票又突然变贵了”,但回过神来却发现多了不少200元起步的“白菜价”机票。
打开各大OTA平台的“特价机票”功能栏,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出发的多个国内航班,最便宜的一趟,裸票价格只要200元起步;若是再加上机建燃油费,机票起步价也不超过400元,远比春节假期单程逼近千元的机票便宜。
以广州为出发点,OTA平台推送的“全国低价”机票多如牛毛,最便宜的一趟裸票价格只要200元。(图/OTA截图)
“白菜价”机票齐刷刷地出现在特价机票榜单上,有人觉得是“天上掉馅饼”,恨不得现在立刻马上错峰出游。
不过,更多冷静观望的人,看完之后却犯了嘀咕——过去民航淡季里,最便宜的国内航班价格往往在100元以内,如今翻了一番,竟然还是“白菜价”了?
“白菜价”机票,统一200元起步
燃油附加费小幅上调的同一天,一则网传消息在社交媒体里不胫而走。
这则消息称,多家国内航司早前被有关部门约谈或召开闭门会议,称“航司卖的票过于便宜,不允许出售低于200元的机票”。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会对票价进行监测,若机票低于200元,相关航司会收到“警告”。
有媒体向多家国内航空公司了解求证,得到的答复是“消息确实,限价措施已经实施至少一个月”。也有航司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这则消息“出自民航局方面,但只是口头通知,并未下发正式文件”。
“航司卖机票不能低于200元”的规定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图/Unsplash)
网传消息伴随燃油附加费上调的新闻逐渐传开后,人们对“机票刺客”的吐槽又充满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有网友盯着如今特价机票栏里齐刷刷的200元,想起了几年前各大航司为了抢夺客源纷纷推出的“随心飞”,怀念起当年手握“随心飞”辗转国内多座机场、打卡各大城市的旅行记录。
截至目前,民航局尚未就这一传言做出回应。不过舆论热议之外,“机票限价销售”的操作并非新鲜事。
时间回到两年前。当时正值春节假期结束后的出行淡季,国资委下属七家国企航司先后接到限制卖低价票的口头通知,要求份额超过65%的航线定价不得低于4折,份额高于75%的航线定价不得低于5折。
消息一出,多地机票应声而涨,原本几百块就能拿下的机票涨至千元,“机票大涨价”引起广泛关注。(详见《新周刊》当时的评述
《机票大涨价,白菜价一去不复返了?》
)
2023年春节假期结束后的“机票大涨价”事件,让不少人怀念新冠疫情期间购买的“随心飞”。(图/中国南方航空)
比起过去限制“打多少折”,这次调价直接变成了具体的数字,涉及范围也从国营航空大企扩大到几乎所有国内航司,难免令人产生200元以下“真·白菜价机票”将就此消失的怀疑。
但即便如此,仍有航司在“剑走偏锋”。比如专注支线航班的华夏航空,截至目前仍有不少低于200元的机票在售,限价的举措在这里似乎并不存在。
特价机票“保下限”,
全因民航在亏钱?
特价机票起售价不得低于200元,背后原因各说各有理。但鉴于近年来航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制止“价格战”或许是此轮调价的原因之一。
界面新闻引述一家国有大型航司的市场营销人士的话表示,“不允许出售低于200元的机票”的通知不是明确要求的运价规定,“各航司价格战严重时,民航局会出面约谈,并规定调价频率和差额”。
而航空自媒体博主“航旅圈”近期的一篇文章也透露,有关部门曾问及一些航司持续亏损的原因,得到的其中一个回应是“航司之间‘内卷’严重,价格战导致不赚钱”。
“机票限价”背后有很多原因,而制止航司之间低价内卷的竞争或许是此轮限价的一大原因。(图/图虫创意)
今年1月初举行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首次提出“规范重点时段和特殊情况航空运输价格行为,加强价格收费监管,维护航空运输市场价格秩序”的工作要求,“价格监管”由此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苦恼机票价格在出行前突然“大跳水”,而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春节前夕,有网友发现自己提前一个月购买的返乡机票在临近出行时“价格几乎直接对半砍”,一怒之下向航司及OTA平台抱怨“没办法接受如此大的价差”,要求对方赔偿差价,但却无疾而终。
当然也有成功获得赔偿差价的案例。在社交媒体上,有大量类似的机票“买低退高”攻略。(图/社交平台截图)
当出门旅游逐渐回归日常,高额差价很难不让消费者感到被“背刺”。但比起照顾客户的钱包和感受,身处内卷漩涡的航空公司们,明白赚钱更难也更重要。
时代财经此前的一篇报道中,曾引述某航司内部人士的话称,宣传机票价格跳水会让乘客推迟订票;航空公司出发前几周内看到一趟航班上座率不高时,只能调低票价吸引客源,而此举也会让其他航司效仿,“最终的结果只会令航司盈利受损”。
数据能够佐证这样的说辞。民航局今年1月披露,2024年民航全行业同比减亏206亿元,总体实现扭亏为盈,也扭转了连亏四年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简称
“
中国航协
”
)统计近40家客货运航司2024年的业绩数据显示,其中20家实现盈利,刚过一半。而被称为“三大航”的国航、东航、南航同期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里,净利润一栏依旧是明晃晃的负数——当然,减亏幅度也成效显著。
尽管2024年全国民航业结束了连续四年亏损的局面,但并非所有国内航司都在赚钱,头部航司依然在扭亏的路上。(图/视觉中国)
一个事实是,在部分热门紧俏的国内航线,尽管航班班次大幅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宽体客机,但航空市场依然供过于求。中国航协在此前举办的一场行业沟通会上曾披露,2024年全年民航业旅客运输量达到破纪录的7.3亿人次,但经济舱平均票价却同比2023年下降超过10%,用“旺丁不旺财”来形容尤为贴切。
更何况,航线更多、飞机更大,飞机的营运成本也不可避免地上涨。为了能够在供过于求的竞争中继续生存,航司们抛出低价机票,只能说是一种颇为无奈的举动。
没有长期“跳水”的机票车票,
只有永恒不变的竞争
当200元的机票齐刷刷地出现在各大出行平台里时,一贯价格稳定的火车票,也纷纷在春运末期出现价格“大跳水”。
铁路12306显示,从广州去往桂林、武汉、南宁等旅游热门城市的高铁票价优惠力度格外明显,最便宜的车票5折就能拿下;而在大城市之外,一些开往小城市的普速火车,更出现了一二折的“骨折”区间票。
出行淡季里,200元的特价机票和“打骨折”的火车票在购票平台里同场竞技,中国最硬核的两大交通工具打响了新一轮的“抢客大战”。
两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竞争里程从过去的1000公里以内拓展至1200公里,甚至1500公里——足够从北京出发前往上海。
营业里程越来越长的高铁,分走了不少原本坐飞机出行的乘客。(图/视觉中国)
而自从国铁集团去年宣布对多条高铁线路实施市场化票价机制后,两者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明显,产生竞争的除了令人敏感的票价,还有车次。去哪儿航旅大数据提供的报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高铁在民航客流量较大的主干线路上增加了大量的车次,加班最多的是成渝地区到北京、上海和广深的线路。
而在线上,有关“出门旅游到底坐高铁还是坐飞机”的话题,又引发了声量不小的争论。
高铁拥趸自然觉得铁路安全、便宜、不会长时间断联,热衷空中飞行的旅行达人同样也有支撑的观点——长距离出行坐飞机有绝对的时间优势,时间允许还能亲自体验机场里的网红餐厅,现制美食远比高铁上昂贵的预制盒饭要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