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过年回家,方言和普通话哪个“烫嘴”? | ... ·  10 小时前  
CHINADAILY  ·  Sports丨Butler headed ... ·  21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多维数据勾勒春节消费活力图景 | 新京报社论 ·  3 天前  
CHINADAILY  ·  美国延缓向加墨两国加征关税计划 ·  3 天前  
CHINADAILY  ·  蛇跃新程,前程似锦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沈阳教授扫地出门,不要急于叫好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04-08 11:40

正文

沈阳教授一夜之间臭了大街,先后被北大、南大、上师大扫地出门,炙手可热的长江学者,成了无人接盘的烫手山芋。

这一幕是罕见的。近年来已经曝光多起教师性侵或压迫学生的举报,最常见的结局是不了了之,像沈阳教授这样被一封举报信就击倒的,闻所未闻。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封举报信根本没有这么大力量,真正的致命一击来自于北大,一封不留情面的声明直接将其置于弃子的境地,后面的南大、上师大也只能列队跟进,墙倒众人推,谁也不敢再把屎当宝,引发了过街老鼠的骨牌效应。

因为沈阳已经不再是北大的人,清理人走茶凉者的门户,和清理在位者的门户,难度当然大不同,这是和既往案例中最大的区别。

有实锤吗? ——北大给出的声明其实含糊其辞,仅说二十年前公安局曾对这一事件做出事实认定,北京大学给过行政处分。

那么 “事实认定”的事实是什么?具体又是什么“行政处分”?——这些并非无档可查,然而具体说出来可能会画风诡异,北大终究也是谨言慎语的典范。

从常识推断, “事实认定”不可能认定为性侵,否则他二十年前就走不出局子,学校的“行政处分”也不可能严重,不然如何解释沈教授后来一路高升?记大过的污点教师是那么容易升迁重用的吗?

果然,沈阳教授昨日对媒体强硬回应:当年处分决定上根本没有师德问题,处分也只是行政警告,相关报道与采访完全不顾事实 ……(中国新闻周刊)

翻翻档案就能解决的分歧,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翻档案? ——这个时候把名声已臭的教师扫地出门,固然可以为学校加分,而若当真翻开当年轻描淡写的处置记录,可能学校就引火上身了……高明的声明,就是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会多说的。

只有真相才是最公正的,二十年后,不能再捂着盖着,首先要翻开当年的卷宗,事实是否得到了准确认定,是否需要再寻找新的证人,来纠正和弥补当年的缺憾?性侵案,不应该有追诉时限。

当事人也有权发言,两方对质,才能还原出完整的真相,乃至更多的责任方,如果真是一个 “行政警告”,只能说明,要么性侵子虚乌有,要么单位袒护纵容。

不要急于叫好。每一个禽兽教师背后,都有一个不作为的学校,我们不能满足于挑出几条蛆,更要掀开整个粪缸,彻底换成一泓清水,才能让青年后生不再被伤害和窒息。

校方的作为是逼出来的,不是夸出来的。沈阳教授意外失去了保护伞,可以谨慎的乐观,需要跟进的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一封语焉不详的声明就能画上句号,这岂不成了丢车保帅的高招?

是否性侵的核心事实,需要尽力还原,在具备新的证人证据的情况下,公安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介入,重新展开调查。如果真是牵涉到性侵的罪犯,仅仅扫地出门远远不够,而如果没有违法情节,一位教授的前途和名誉也需要还原 ……不能用一笔糊涂账来草草收尾。

首先北大作为事发地和处置方,需要坦诚公开相关记录,这不属于机密,最好是主动公开,或者等到舆情倒逼,到时候今天积攒的几声叫好全得还回去。

如果当年北大认定不涉师德问题、仅仅是行政警告,那么这份一举毁掉长江学者前途的诛心声明就过分了。你要严厉,要零容忍,当年干嘛去了?当年不开掉他,还让他步步高升,二十年后才让别的学校开掉他?简直匪夷所思。

作为公共舆情事件,沈阳教授被举报信击倒,属于戏剧性的特例,但也是有价值持续关注的案例,单位的保护伞一撤,在后续报道上,各大媒体接触顾虑纷纷跟进,跟历次类似举报事件走向均不同,可能也将是公众目光最接近内情的一次机会,看看象牙塔里究竟如何藏污纳垢,学术权力如何玩弄青年于股掌之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