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原著,借助于网络上不少高人的介绍,我算是了解了原著小说,很多人都把电影和小说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比较,说实在话,到底看了小说,还是没有看过小说,哪一种观众更加幸福呢?
我不敢说,对于我来说,《降临》的魅力就在于,在走近黑暗的银幕前,我完全不知道我将要面对什么,其感受类似于路易斯第一次坐着升降车进入黑色的外星人飞船一样,充满着好奇和神秘。
那些读过小说的观众,可能更加如同获得预知未来之后的路易斯,已经知道结局,唯一的诱惑(似乎没有更好的词汇)就是看看那注定要来的结局是如何呈现在我的面前的。
如果时间是非线性的,因果并不一定是对应的关系,我就不妨先谈谈我走出电影院之后的感受。电影院观众一共五个人,全部是我认识的朋友,这得以让我可以安静地欣赏这部电影。
走出影院,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哦,目前我所掌握的一切关于电影拍摄的知识,技能,看法和观念,无论如何都看起来如此的浅薄。
对,就是浅薄这个词汇。
对于电影的形式,对于生活的看法,对于技术手段的运用,至少在我个人所能够达到的层面来说,同《降临》相比,如同一个正在叶片上吸食露水的甲虫,突然看到了叶子上空飞过的航空器。
我目前正在拍摄的电影,怎么看起来,想起来,或许事实也确实如此(心里非常明白),如此地落后和做作呢?
似乎我过去的电影拍摄,总是要抡圆了胳膊去做一件事情,为一个画面和场景,拼命地去附加各种不太有真正价值的东西,使得它们看起来不至于那么「难看」,或者像一个什么大家熟悉的东西,对,就如同把一块无味的面包上面敷上一层老干妈,去让它好吃,有味道,而忽略了,无味的面包,细细品尝,有可能却味道无穷。
经常,我对于正在拍摄的内容和形式,场景等等,总是充满着不自信,所以需要做很多去弥补和遮丑。其中的感受,真实难以尽言。
诸如《降临》这样的电影,我首先看到的是一种我们电影很少出现的状态:松弛和自信。
影片一开始关于路易斯生活场景的接受,影调非常真实,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然主义。摄影师并没有去修饰什么,大多数场景,甚至包括「贝壳」之内的,依然是以真实光效为主。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把里面的场景拍摄地更加具有戏剧张力,光效更加「绝妙」,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
从我的观点来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信。他们相信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并且对它充满了智慧,真实是悲悯。
这就是差距,一种看不见的,巨大的,不可超越的沟壑,横贯在我的电影和他们电影之间的东西。
影片外星人降临的外景,是电影中我特写喜欢的部分,它总是阴沉沉的,天空布满「质感十足」的阴云,男女主角,特别是 Amy 自然的肌肤,出于阴郁的空气当中。有的时候,天际之间的阳光投射过来,淡淡地印在脸庞之上。
很多人说丹尼斯选用了一种艺术电影风格的影调来拍摄这样的科幻大片(似乎目前是一种潮流)。我部分同意这样一种看法。但是所谓的艺术电影的风格并不准确。
可能,导演和摄影师他们希望电影给人们一种淡雅,真实,甚至是哀婉的调子。尤其是给路易斯和 Ian 的爱情,蒙上一种悲悯的格调。于是他们如此做了。
我可以这样做吗?如果,我能有这样的机会来拍摄这样电影?答案,我不知道,可能制片人和导演希望「大片需要有大片的样子」,不同意这样的处理,也可能我自己没有自信,用如此「简易」的手段处理如此复杂和微妙的情感,总之,最后很有可能走向过去的老路:手段,手段……
忍不住要说一下女演员 Amy Adams ,她的电影我看了不少,过去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但是《降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觉得在银幕上她太美了,那种勇敢,敏感,善良的气质真实地打动了我。不少「碎片」镜头,摄影师用超大光孔,极其浅的精深,非常完美地表现了她丰富的脸庞和表情。
然而这都不是全部,主要是这个演员的气质,这是没有办法复制和学习的。包括雷纳,过去我不大喜欢他,老觉得他破坏了《伯恩的身份》系列的完整性,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他却表现的不错。
可能,这种感觉还是来源于 Amy 的表演。她眼中的未来的丈夫,尽管有悲剧性的收场,但是在那个时刻,黄昏,男人像女人表达爱意的时刻,雷纳依然是一种美好。 一个人的完美,会导致身边人的完美,这是我过去观影经验中没有的。
电影,特别是落到了像阿伦洛夫斯基,丹尼斯维兰纽夫,克里斯托弗等人的手中的电影,必然产生一种新的动向,或者称为「暗物质」,它悄悄地生长,盘绕到电影过去价值,观念和手段的树干之上,最后导致了旧电影的死亡,新电影的诞生。
无论是意念,影调,人物的设定等等,完全的革新,充满着最深邃的智慧,毫无疑问,这可能是未来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我辈,无缘与之相交了,真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