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和戏剧性是花脸龙最为独特的一点。以宋朝年间的传说《蓝季子会大哥》为蓝本,这一群守望汉文化的人们为花脸龙创造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汉戏中的脸谱、传说的人物关系和戏剧表现被极富创造性地移植到舞龙这种传统表演中。
更加有趣的是,花脸龙中的花脸并不拘泥于传统脸谱画法,而是更多了几分涂鸦的性质。粗犷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更直接的表达了演绎者的情感。具象的龙、蛇、蟾蜍等动物形象同时通过彩绘和头饰形成视觉张力,又与演员本人形象发生化学反应,决定了每个形象的独特性。
这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打破界限?被融合的表达方式,鲜活生动的形象塑造,富有戏剧冲突感的表演主体,在这片土地上被传承了六百年。近年来的花脸龙表演,更打破了表演者与观看者的界限,画师为现场的观众同样画上油彩,一起参与到这场共同的创作中。
当唱念做打在京剧舞台上熠熠生辉时,你是否曾想过,这种表演形式的根源,在另一个曾经被人遗忘的文化飞地上同样滋养着那片土地上的人?在京剧还尚未成形时,汉戏是当时比较主流的曲艺活动。受湘楚二地文化影响,隆里传承了源于湖北、湖南一代的汉戏。
隆里源自明代的汉戏,较为完整地留存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原貌。《罗成战山》、《夜战马超》、《刘备过江》、《岳飞传》等经典剧目在这样一个远离中原文化的村落中被传唱至今。在文化的流动过程中,汉戏以其穿越时空的方式贯穿了一个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
“我们演员演戏不图报酬,当年设备简陋时,我们甚至自己动手用竹篾编制头盔,外糊以纸涂以色彩就成了登台的戏服,我曾用牛皮纸做过台上皇帝穿的龙袍呢!”演了一辈子汉戏的王世金老人说道。汉戏这个古老的剧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多变而灵活的方式存在,足以见得它的韧性和生命力。事实上在时空流转中,所有艺术形式的面目都有可能被更改,唯独文化内在的力量不变。在这样一个科技和文化思潮迅速变革的时代,将像千千万万个隆里古镇这样独特的文化形态通过新媒体和设计的力量腾挪于不同时空,将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碰撞和交融。
“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赖特这样形容建筑的本质。造型是所有设计中最本源的要素之一。这座苗乡侗寨里的汉文化孤岛保留了许多明代的历史遗存。清雅的建筑风格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塑造了隆里古朴清逸的人文气质。流连于昔日街巷中,总能觅得别处难得一遇的灵感。
隆里的当年的屯军移民大多来自安徽、江西、福建、山西等地,自然在这里可以见到徽派建筑、闽南民居混杂交融的场景。不同气质的建筑各自矗立却又和谐地统一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中。
“形”的转化变幻无穷。任何一个新鲜的场景都有可能触发你的下一次灵感。
隆里古城徽派建筑。高脊飞檐,层楼叠园。
隆里生态博物馆,二进院两天井明代民居风格,是一座高原上的露天博物馆。
隆里西王氏宅院,与闽式民居一脉相承。马鞍形防火墙造型别致,极富美感。
一片孤城万仞山。
第二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将于10月开幕
届时期待海内外艺术家齐聚这座人文小镇
探索当代舞美艺术与新媒体发展的更大空间
来隆里拓展你的灵感新领地吧
也许你要寻找的世界,就在隆里
撰稿:秦令康
实习编辑:秦令康
媒体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