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读者  ·  首批因AI失业的人,已经出现了 ·  昨天  
单读  ·  柏琳×许志强×王犁:人为的边界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女到中年,当我因生病而“羞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这个建筑现代又前卫,光影之下大概是最佳文艺拍照地点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13 21:39

正文


 #最美美术馆系列VOL.08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点开视频,或许你能发现,美术馆存在的美好意义

👇


如果你从798艺术区北门出来,隔街相望,会被一栋银白色的大体量建筑吸引。在一片暗灰色基调的建筑群落中,一眼望去,这座刚开馆不到两年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显得还挺潮。去年夏天,为庆祝开馆一周年,一场“一生万物”的MS美术馆之夜在这里举办,音乐、舞蹈、行为艺术.....多媒介的互动,先锋又潮酷。现场火爆程度也有点出乎主办方的意料,短短3个小时吸引了近2000名观众到场。那个晚上,也让更多人知道,京城多了一个新的城市文化体验处。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外观


对艺术圈来说,这座由民生银行出资建造的美术馆,仍旧是一个“新人”。即便从2007年开始,民生银行就开始进入艺术领域,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和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的相继运行,也早已让管理团队对美术馆的运营模式不太陌生。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外观


但北京新馆的落成,在为民生系艺术版图新添了一员的同时,面对全新的观众和艺术生态,也是一个新挑战。馆长周旭君也在带着团队做各种尝试,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座在馆长口中“一切都还在摸索当中”的美术馆,已经给公众带来了不少惊喜。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大厅


每个走进民生美术馆的观众,是“惊喜而被吸引的”,这种吸引,第一眼,肯定来自于空间的前卫和当代感。大厅净高5米给了观众视野极大的开阔度,顶上斜铺着几条玻璃,天气好的时候,阳关透过玻璃斜斜地落到美术馆空间里,充盈着柔和的线条。而各种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盒子”,有机地组织在这个极具张力的前卫空间里,也承载了当代艺术表演形式的多种可能性。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室内空间


比如,在开馆周年馆庆上,他们邀请了行为艺术家刘成瑞来做了一个行为艺术表演:射箭。而这个射箭的场所被巧妙地安置在了美术馆墙面上的一个三角区域,所有的观众站在对面不规则的楼梯上,看着身着鲜艳红衣的艺术家,在这块光亮纯白的空间里,一拨拨地上下射箭,循环往复,仿佛时间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


刘成瑞射箭现场


在周旭君看来,公众与美术馆的关系其实一直在变得越来越“亲近”:最初的时候,美术馆是个圣殿,人们走进美术馆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走进宗教场域,是一种膜拜的状态;后来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艺术的民主化也让公众对美术馆和艺术,有一种平视的眼光;到了当代,美术馆除了是殿堂,还可以是有很多功能的公共空间、舞台、知识发生的场域、公众社交的场域、具有文化艺术的社交客厅。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而这种“亲民”的互动性,在美术馆在开馆之初就已经呈现给观众了。一年前的开馆展,民生美术馆没有完全邀请大腕或者明星级艺术家,而是通过征集的方式,从“民间”搜罗了艺术家作品,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周旭君说,“希望在一开始,就能跟公众发生一点关系”,最后,他们从民间收到了3000多件艺术品,经过专家评审的几轮筛选后,选出了100件作品,在最后环节让公众投票选出了十件最喜欢的作品,来到美术馆。在周旭君看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开放了公众对艺术的话语权”。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舞蹈工作坊现场


这听起来是一件特别自然而然的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大家也在观望、期待着,这座“民生”美术馆给当代艺术注入的新的能量。


“梳理其实是一种

工作方法和态度”


 #专访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 


Q:场馆前身是北京松下彩管厂。当时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您还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么?


周旭君:我们都知道民生银行从07年就开始做公益了。曾先后在上海建了两个美术馆,到北京这个是第三个,这里面只有北京是从工业厂房完全改建成为美术馆。这个馆的前身是松下电子管厂,是改革开放引进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但是到了后来工厂转型后就闲置下来,我们就拿下了这个空间,在这里建美术馆。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内部空间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巨大的厂房300多米好庞大,而且因为改建一看就是非常宏大的那种状态。我来接手这个工作的时候一方面震撼,另一方面又担忧,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关于基建的工作,挺有陌生感的。那么大的建筑,让我跟团队一起搞建设,我也是忐忑不安的。后来美术馆建成了,大家都觉得这个空间特别棒,我也特别欣慰。


Q:这里紧挨着798艺术区。当时地点选择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到了集群效应?


▲吹万乐队在美术馆


周旭君:我想吧,这块区域跟798艺术区就隔着一条街,我们都知道,798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地标,我们来到这也可以分享整个艺术区的氛围、共享这个区域集聚的艺术资源,这是重要的方面,也能跟798的商业画廊和艺术中心一起更加优化中国的艺术生态。


Q:从废弃的旧厂房到设计前卫、充满现代感的艺术空间,当时邀请建筑师朱锫来主持设计,想法是怎么碰撞、落地的?


周旭君:朱老师是一个国际著名的建筑师,经常跟国外顶级的设计师们共事,在美术馆、博物馆设计方面很有经验。其实我在2012年正式接手的时候,有关设计工作前面的团队已经与朱老师对接好了,当时也请了美国古根海姆的人作为设计顾问。不过我们后来接手后还是对美术馆的功能和设计做出了些调整,比如空间塔楼的高度、前面区域是拆还是留、外立面用什么材质等等。原来的设计是,整个美术馆空间北面墙的墙体都是要拆除的,后来我们考虑时间、成本,就跟朱老师商量给保留下来了。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内部空间


总体而言,我们磨合得非常好,都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当你来到这个空间的时候,你会感到它的现代、前卫、有张力,它的构成有无限的可能性。


Q:第一眼这个美术馆看起来特别潮。银白色金属外观,似乎与周围的色调不太一致。当时的为什么选用这么闪亮的材质呢?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外墙


周旭君:原来朱老师选用的是陨石那种效果的铸铝板,那个可能是新材料成本比较高。我们就跟他商量,能不能选择视觉效果差得不远,投入方面更加符合预算的材质。后来朱老师选择了一种铝、锰结合的材料,远远看过去,很有立体感,整体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非常自然状态,比较有当代性。


Q:2015年6月开馆,首展选择了“民间的力量”这个主题,某种程度也代表了美术馆的品牌个性。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周旭君:任何一个美术馆对于开馆展都十分重视,我们当然也是这样。以“民间的力量”为主题,首先这个主题秉承了民生银行“情系民生”的理念,又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美术馆的立场和态度。我们希望美术馆是开放的,而“民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意义和价值的系统,这是美术馆可以不断挖掘的,也可以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和写作提供新的维度和视角。


这个展览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征集、投票、评选、邀请、田野创作等各个环节都凝聚了整个美术馆团队的心血和汗水。在实际策划中,我们以过去三十年间,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时间段。这三十年我们的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正是无数个不同的团体、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就。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就在身边代表着民间,是社会转型的中坚力量。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实际上也是当代艺术能量的一种体现吧。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民间的力量”



Q:据说当时好像美术馆空间墙上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多彩发光体,彩轮的圈数也是公众参与了投票?


▲“民间的力量”发光体


周旭君:是的,我们当时的一个创意是怎么样让更多人来参与到活动当中,我们就策划了这个有意思的项目。请艺术家颜磊来做这么一个作品。颜磊的作品《彩轮》是他的一个代表性语言,我们觉得跟民间力量的主题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性,都体现了生生不息、多彩多姿的感觉。所以我们就邀请颜磊帮我们做了一个公益创作,颜磊老师也很欣然就答应了,在他绘画《彩轮》基础上做出了这个炫目的发光体,视觉效果特别好,基本每个观众一进到空间,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件作品。而且当公众投票数跟彩轮圈数作了关联,促进了公众的参与度。


Q:除了传统的展览,现在美术馆的功能性也不断在被拓展。在如何吸引公众走进美术馆上,咱们有做了哪些尝试呢?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年鉴展”现场


周旭君:我们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三个方向,一个是“展览发生场”,这个体系主要是配合展览展开的讲座、对谈等等学术性活动,比如说我们开馆展的时候有《民间力量三十年》的系列,年鉴展时配合有《年鉴现场》,国际交流的时候做了《印度季》,这些都是展览的扩展和延伸,让更多人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第二块是“民生Fan空间”,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主要是支持视觉艺术这方面的配合,因为年轻人特别有活力,当代性要体现在它的跨界、形式、内容的多样性,所以Fan空间里面内容十分丰富,有影视、舞蹈、行为艺术、视听艺术等等,内容宽泛;第三块针对儿童教育,怎么样促进儿童美育和资讯发展,叫“民生童乐园”,我们做了美术馆里的美术课、亲子美育、民生德美艺课堂等活动。


Q:民生似乎特别强调“梳理”的概念,比如开馆展、年鉴展、行为艺术三十年等展览,都是对当代艺术某种角度的一个脉络性展示。如何体现客观性?


周旭君:梳理其实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态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比如我们开馆展的时候,对当代艺术三十年民间艺术团体的梳理。而你们看到的年鉴展,是朱青生老师带领的北大团队与我们的合作,对每年中国艺术的发生作系统的梳理并展示出来。这种梳理首先有明确的标准: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和作品要有新思想、新方法、新动态,讲究新字,要有突破。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民间的力量”


而方法上面还有一套合理的安排,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部每天会做记录在记录的基础上用统计学、社会学的方法,统计词条的出现率、媒体关注度、评论家评论的频次等,这些都是考量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专家学术委员会的决策机制,有好的标准和程序,相对来说产生作品的评价会有一定的客观性。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年鉴展”现场


年鉴的展览是由两部分构成的,著入年鉴的所有艺术家都是参与展览的,一部分以文献的形式参与,因为空间有限,只能选择三分之一左右的作家作品做一个实体展示。不过其他艺术家的名字也都被一一印在了整个展览入口处的墙面上。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松果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