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仁行
“单仁行”是央视财经评论员单仁唯一的官方公众号,11年来,单仁博士一直专注产业互联网的应用研究,尤其是网络营销的系统研究。我们将带你走进网络经营,聊聊治国理政与企业管理,并畅谈企业家个人修为。与单仁行,行更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IGC开放社区  ·  微软AI技术进阶课第3期【Azure AI ... ·  17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通俗版解读 查看图片-20250212073058 ·  20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xBench:斯坦福NLP团队开发的Py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perture:可视化Stable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AgentRecSys:一个专注于基于大型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单仁行

把获取知识当作学习的目的?错了!

单仁行  · 公众号  ·  · 2018-11-02 06:25

正文

1

有一天,有位老兄去一家小酒馆吃饭,朋友跟他说“这里有位女服务员特别厉害”。


厉害在哪呢?不管你点多少菜,人家不用记笔记,当场就能牢记在脑海里。而且哪一桌要什么东西,都记得清清楚楚,从来不会上错。


这老兄一听,一下来了兴致,想要考考女服务员的记忆力。但果不其然,女服务员还是正确的上齐了他们点的所有菜,这老兄不死心啊,就在女服务员离开的20秒后,急忙追上去问“诶,我们刚刚那桌点的都是啥菜”?


你猜怎么着?这位耳闻则诵的服务员竟然答不上来,全都忘光光了……


各位,请不要怀疑女服务员的脑袋,在心理学上,这是个普遍现象,叫做 蔡格尼克效应——说的是人们在一件事情没有完结的时候,不会在大脑中清空它,但一旦完结,这件事情就会逐渐被遗忘。


想想你们自己,是不是也会这样?其实很多人都会,但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听之任之”这种反应。


2

每次我讲课,很多同学都会过来跟我说,“哇,单老师,您讲得太棒了!”、“特别是您讲得这个点,我很受启示”、“这次学习赚了”……


当时听到这些话心里确实很欣慰啊,可是上完课回到自己的企业后,再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 听的时候无比激动,回去之后他们一动不动! 大多人压根就没啥太大的改变!他们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变现”多少。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差”?我思考研究了很久,甚至去做了不少调研和拜访,就发现这中间问题就出在—— 很多人把知识当做学习的目的。


现在大部分课程都有时限,这就会导致来上课的人,觉得学习知识的时间就是上完些课时,时间一结束,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转头忘光光,更别提效果。这其实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蔡格尼克效应。


但现实是,我们需要“有用的学习”,需要“立即能用的知识”,需要学习之后牢记一些,这就需要我们利用一些技巧去“抵抗”蔡格尼克效应。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转变思维——把思想、能力的提升当做学习目的,而不是知识。


试想一下,如果你希望的是提升思想,那么在接下来的日子,你便会反反复复去提炼你所学到的知识的精髓;如果你希望提升的是能力,那么你就会想尽办法用你学到的知识去举一反三。


艾宾斯浩记忆法:学习后需要尽快复习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才能让学习效果最大化


3

那是不是说,转变了思维,就能把你所学到的知识变现呢?就能运用到实际中呢?


显然不是!在我看来,从知识到变现至少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的转变,简单点说,就是把别人的知识转变为你自己的知识。


除了听别人讲、看别人演、写别人教的,更重要的是,把你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因为教就是最好的学习。


我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很多学员一听我剖析完,就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们觉得理解了就是学到了,但其实他们认可的是最终的道理,而不是我剖析的原理。


对于学习来说,原理比道理重要得多得多。因为只有你懂得原理,才能进入思考的层面,举一反三。所以我会经常鼓励来上课的老板回去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剖析给员工听。


这其实就是自我再转化、吸收的过程。同时,也能培养更多转化知识的工作者,把学习的影响力最大化。


学习金字塔,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他人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吸收知识


4

第二个阶段的转变是学习态度的转变。


人啊,刚开始学习不久,总会很容易陷入学习焦虑期。最常见的有三种:


1. 对于一些新颖的、跟自己有冲突的思想,下意识会抵触;


2. 对于没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东西,会半信半疑;


3. 对于不能轻易改变的事情,会下意识怀疑自己不能做到,抱有消极情绪。


这些态度会大大削弱你的行动力,只有真正改变学习的态度,才能有进阶的下一步,所以你必须要谨记三点:


1. 学习就是为了革新;


2. 不能成为一次性知识的消费者;


3. 在学习面前,要做个懂得重复的“笨蛋”。


学习需要跳出舒适区,不断练习、反馈,进行迭代


5

这就得说到第三个阶段,行为层面的转变。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 重复理解。


比如你读一本管理学的书,你会发现,读一遍往往不管用,因为印象不深,只有你不断揣摩,才能有很深的收获。


昨天我们谈到金庸老先生,很多人都说自己是读金庸长大的,说是金庸启蒙了他们,但是真正读懂金庸并出名的却不多,其中一个就是自媒体大拿“六神磊磊”。


因为他做到了一点——傻瓜式的不断重复,在他的公众号里,日复一日地解读着金庸书里的人物与剧情。


第二层是在各种场景中重复使用。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得到过一辆四轮自行车,当时我父亲给我详细讲了车子的构造和骑法,但当我真正骑的时候,只记住了三个字“用力蹬”,觉得太容易了。


但后来长大一点,我又得到一辆两轮的自行车,这下只靠“用力蹬”可不管用了,我不得不又去向我父亲请教当时车的构造以及平衡感的问题……


这就是我要讲的 最后一个阶段——知识的“重温”与“纠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