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
先问一句,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但是我想,你很可能会这样回答:“我应该是中性偏内向”,或者“我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总之,我猜这个回答多半是模棱两可。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对外向和内向的误解所导致的判断。
外向( Extrovert )
并不是指话唠,
内向( Introvert )
并不是指羞涩。
因为你会感觉,我小时候内向,现在外向;我在父辈前很内向,在朋友间很外向;在死气沉沉的会议室里很内向,在读书分享会上却很外向。
在心理学理论中,
外向和内向更多是指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习惯而已,而不是指一个人的特质。
但是,确实有许多感觉自己内向的人,社交和表达都是硬伤,这是什么原因而导致呢?
02
这实际是人的另一个特质所导致,
高感性特质(Hi-touch trait)
。核心是,一个人对于外界刺激有着比其它人更强烈的感知和感受。
比如牛顿,他几乎不与人交流,却能从最简单的苹果落地等最简单生活现象中,领悟出力学理论。
再比如毕加索,他说自己的眼里的世界,可能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实际上,各行业的大师通常都是高感性特质的人。比如乔布斯,他能看从禅宗、美学、计算机科学等事物中整理出复杂逻辑,创造了现在的苹果。
除了后天训练,高敏感度的人很大部分是天生造成的,主要是感官神经比别人更灵敏。
这种灵敏的特质让他们很可能成为艺术家或思考者,但却让他们显得内向,主要是两个原因:
1、社交所带来刺激比较强烈,他们从本能上不太能够接受,他们更喜欢安静,喜欢从自我接触中获取能量。
2、因为经常自我探索或更喜欢独处刻意练习,他们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变得深刻,逐渐也不喜欢那些浅度的社交。
所以内向并没有什么问题,一个很内向的音乐家,和一堆音乐家也能聊得很开心。
内向者真正的问题在于,在面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浅度领域,他们该如何掌控。
03
掌控是个什么概念呢?绝不是一个人,在一堆人里喋喋不休。
而是通过简单的表达,对所有人达到一种信服,甚至是一种神级的超越。
这听上去有点难,这种表达功底貌似都需要千锤百炼才可达到。
我们都知道极简就是极难,但从道长的理解里,极难也许正是极简。
请放空自我,用一个之前完全没有接触的概念去战胜它。
在现代体育竞技中,比如一场NBA比赛,有一些概念值得借鉴,道长把它称为:“NBA转播视角”。
1、“NBA主场”,即主场优势
2、“赛场解说”,行为对话
3、“场边的多角度摄像机”,视角切换
04 NBA主场
经常看NBA的人都知道,比赛中存在“主场优势”,在主场通常球队战绩都要好很多,这是因为心理学中的“领土意识”所导致。
对于内向者,在社交场合上的“领土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在某次场合中,突然感知到了掌控,你将表达得非常好。但如果心理是被动的,那可能表现得一塌糊涂。
这是因为内向者通常对临场的随机应变不足,所以干脆一开始就要建立自己的“主场优势”。
看上去很神秘,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三个方面,空间、时间和氛围。
1、空间原则是,尽量去你熟悉而对方不熟悉的地方。
比如让别人去你公司,去你熟悉的咖啡馆,或把人叫到你办公桌前谈事。
总之就是制造一种,你是主人,对方是客人的感觉。
2、时间原则是,一定比别人早到。
去会议室,一定是最早先到。去吃饭谈事的时候,也尽量比别人早到10分钟。
那些早上六点起床,然后最早到公司的人,是不是通常都让你感觉有种强大的气场存在。
3、氛围原则是,强调共生性。
《速度与激情》里面的老大托雷托口头禅是“we are family”,他永远在塑造一种家庭感,而他会照顾family里面的每一个人。
在对话中,更多用“我们”,也可以多关心“你”,而尽量不用“我”。试图让大家找到一种共生的环境,而你角色是这个环境里的家长。但家长是用关怀和包容去面对每一个人,而不是利用权威。
05 赛场解说
为什么从有比赛转播开始,就一定会有解说员在旁边描述场上的情况和球员的动作?
那是因为人们通常都很喜欢一种叫
“行为对话”
的模式,也就人们更喜欢听别人描述动作,而不是听别人的
“评价式对话”
。
比如你去外地出差,见到上次帮你做方案的那个同事小A。一开口就直接评价,“上次你做的方案真的很好”。
这就不是一个高手的表达,这句这看似是赞扬,但让人不好接话。通常别人就只能回应谢谢,然后继续尬聊或不聊了。
这时候你就需要把
“评价式对话”
切换为
“行为对话”。
比如,你见到小A,可以这么说:“小A,你的上次的方案我收到后,看了三遍,非常有收获。第二天又看了一遍觉得很好,又拿给部分其它同事分享,大家都觉得你的方案很吸引人,特别是开头和结尾部分。”
尽管整个描述会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这种把行为经历描述出来的过程,别人是十分受听的。
但如果是别人对你进行
“评价式对话”
,你也可以用
“行为对话”
来化解尴尬。
比如小A对你说:“你的演讲很厉害。”
你可以直接去引导:“谢谢,上次的演讲最开始我准备得不够充分,中间有一段始终不满意。后来我请教了一下市场部的Mike,他让我这么修改。我才感觉好了很多,所以演讲的比较顺利。”
感受到了吧,如果大量陈述事实,回应效果也会非常棒,不会显得你很轻浮,但也客观证明了你的价值。
之前我们说到,内向者的观察和感受能力都十分出色,利用这个优势,在对话中描述客观细节,是高手的办法。
06 场边的多角度摄像机
NBA赛场上有很多误判,但主裁判在观看另一个视角的比赛回放后,就可以纠正之前的误判。
多视角去看一个问题,在社交场合往往才能出其不意占领主动。
在一场会议中,内向者经常遇到的情况是,被别人说得头头是道,自己完全插不上话。即使说上两句,又被能说的同事的口水淹没得无影无踪。
但实际你不用担心,往往话最多的人,往往都是思维普通的人。你需要做的事,就是静静听完,然后找到一个机会,一击致命。
这就需要你对所有人的表达,做到
切换视角。
如何切换视角呢?这里有一套思维表达工具——
波士顿矩阵(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分析模型)。
名字听上去屌炸天,但操作简单易懂,一出手却可以达到大杀四方的效果。
举个例子,公司开会,讨论产品(一套企业服务的App系统)的营销方案,A说应该做个视频,B说应该弄一场像苹果一样的广告,C说根本不用视频,用软文介绍功能才靠谱,D说研究推广渠道应该才是最重要的。
听他们乱成一锅粥,这时候你开始登场,这样说到:“其实,我们可以理清楚一下,我们的产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通常用户消费一件产品,两件事情最重要,一是价格,二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