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6月13日,全球械企老大美敦力向《星际论坛报》发表了一篇声明,有关其
全球裁员的传闻在其中得到证实
。
早在上个月,美敦力启动全球裁员的风声就已传出,一批外媒曾对该消息进行披露,其中就包括知名媒体MassDevice。
一名被裁员工对MassDevice表示,
裁员范围覆盖整个公司
,而另一名员工说,
美敦力计划将他们的工作外包
。
还有一些员工分享了他们被美敦力
内窥镜
、
结构性心脏
和
耳鼻喉
等部门裁员的消息。
实际上,美敦力的频繁裁员行动从近几个月的新闻中即可发现蛛丝马迹。
2024年5月,美敦力在以色列裁员 35 人,约占该公司在以色列员工总数的 3%。
据报道,裁员对象主要是 Mazor Robotics 公司,该公司于 2018 年以 17 亿美元收购。
2024年4月,美敦力在加州卡尔斯巴德裁减 44 个工作岗位,资料证实与美敦力呼吸业务剥离有关。
FDA 记录显示,该地址是 Nellcor Puritan Bennett Corp. 的工厂,该公司是美敦力公司在收购 Covidien 时收购的一个呼吸监测和呼吸机品牌。
去年上半年,美敦力提出
提前退休激励措施,被指实则为变相裁员
;
2023年4月,在给员工的一封信中,美敦力表示开始推进其国际业务的裁员。
2023年8月,在公示的2023财年高管的总薪酬及员工的中位薪资中。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薪酬为15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2亿),较上年薪资
减少了
14%
。与此同时,员工中位薪资也
下降了14%
,为67073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9.06万)。
在最近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美敦力估计其全球员工总数超过
95,000 人
,而
2022 年 2 月这一数字为
101,867 人
。
变阵、整合、剥离,
盘点全球械企老大的“瘦身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
裁员、降薪
外,美敦力
上游供应链
、
管理架构
和
重点业务方向
上也皆有所变化。
“今年我们将关闭5个以上的生产基地,并
将8个配送中心整合为2个超级配送中心
。
”在1月份的
摩根大通医疗健康会议上
,
杰夫 · 玛莎表示。
据最近美敦力去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全球拥有78家工厂,其中最大生产基地有15 个。
在美国境内,
除明尼苏达州外,该公司还在康涅狄格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马萨诸塞州和波多黎各设有国内制造业务。
在全球范围内,
该公司在墨西哥、中国、爱尔兰、瑞士、法国、意大利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设有全球制造基地。
按面积排名,该
公司最大的五个制造工厂
分别位于
康涅狄格州
、
波多黎各
、
墨西哥
、
中国
和
明尼苏达州
。
除了工厂和配送中心的调整外,会上玛莎还提到了大幅裁撤供应商,
包括退出大约200家非战略供应商
。
玛莎表示,目前完成的
金属
征求建议书 (RFP) 流程可节省约 10%,而类似的
塑料
征求建议书流程才刚刚开始。
实际上,美敦力对供应商的大幅“动刀”早有预兆。
早在2022年,
美敦力供应链执行副总裁
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就曾明确表示,高库存水平是美敦力的最大机遇之一,
预计公司日后将更加关注
战略供应商
。
届时,Smith将这一名词定义为“能够满足我们的
质量
与
服务
需求、
具有成本竞争力、可提供创新
并持续推动改进的供应商”。
Smith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新想法来提供更好的产品,你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越好,你的业务就越能获得回头客,并能更好地打造你的品牌。”
当被问及美敦力两年后的供应商名单会更长还是更短时,Smith表示他预计会
更短
。
区域管理架构上,美敦力也有所行动。
拿中国业务来说,随着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产品单价相较以往暴跌七成、八成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
巨额利润被砍下,连美敦力这样的头部械企也免不了“叫苦连天”。
“考虑到我们在中国业务的
规模
和
广度
,带量采购政策对我们的影响超过了我们的许多竞争对手,”
美敦力首席财务官凯伦·帕克希尔 (Karen Parkhill) 表示。
这样的变化不单是呈现在业绩上,在市场份额表现上也触目惊心,此前,美敦力等西方主要医疗器械制造商主导了中国药物洗脱支架市场。而现在(冠脉支架国采后),
中国本土支架制造商占据了超过75%的市场份额
。
财报一出,美敦力中国地区心血管平台也随即面临整合。2023年3月,
美敦力宣布中国地区心血管平台传统的
7个团队
将被合并为
3个
,分别由
林松、黄芳、陶嘉
三位负责人领导。
美敦力表示,到
2024财年结束,中国市场业务会有80%以上受带量采购影响。
如此一来,其中国相关业务“降本增效”力度也将进一步扩大。
2023年6月,美敦力CEO玛莎曾在高盛年度全球医疗保健会议上发表讲话,分享了他的资产剥离策略以及他希望加大投资的高增长领域。
其中“减法”举措包括对
肾脏护理/透析业务
、
患者监护
和
呼吸干预业务
的剥离
。
系列举措也提上日程,
去年4月1日,美敦力官宣联手透析三巨头之一DaVita正式成立
Mozarc Medical
,新公司将
专注于居家肾脏业务
。
今年2 月份,
美敦力正式退出呼吸机业务。
关于“加法”战略,玛莎提出了神经血管、结构性心脏、软组织机器人、糖尿病、AFib(心房颤动)五大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
在集团业务方向的“加减”运作中,势必伴随着供应链、管理架构以及员工的持续整合优化。
此前全球性会议上,玛莎更是
将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taking hold”——"全面转型”
列为美敦力2024年的重点
,合理预测以上系列洗牌行动还将继续。
需要一提的是,经历了2023年席卷全球的减员风暴,械企行业裁员、剥离、重组事件仍时有发生,美敦力并非个例。
强生:
5月13日,强生表示在剥离并上市其消费者健康业务Kenvue(科赴)近一年后,计划出售其9.5%股份。
这是强生在Kenvue的全部剩余股份,意味着强生彻底退出消费者健康业务,聚焦医械和医药业务。
史密斯医疗:
近日,据《Keene Sentinel》日前报道,美国输液设备龙头企业ICU Medical将于2025年底关闭其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基恩地区的一座制造工厂,
目前,该工厂约有220名员工,未来随着工厂的逐步关闭,这些员工将被全部解雇。不过,史密斯医疗承诺所有员工会在被解雇前60天收到通知,并计划为这些员工提供解雇补偿和福利。
费森尤斯集团:
5月2日,据路透社报道,费森尤斯集团将剥离康复业务vamed。
买方PAI PARTNERS(“PAI”)将获得 67% 的控股权,费森尤斯将保留 33% 的股份以参与未来的发展。
费森尤斯集团一共有四大业务板块,这是继去年“血透之王”费森尤斯医疗后的又一次业务剥离。
那么,2024年,在几大头部械企的战略收紧下,“裁员、闭厂、剥离”是否将成为行业常态化行动?
首先,为了降低负面影响和保证平稳过渡,大部分公司的“裁员”并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伴随业务重组进行的“长线”举措。
以强生骨科为例,去年10月,
强生医疗表示,
正在重组其DePuy Synthes骨科业务
,
随着
“利润较低的市场和产品线”的逐步脱离,
裁员、闭厂行动也将伴随未来2年的重组持续推进。
同为械企巨头的
BD
医疗则
更在更早一步发布了《2
025战略("BD 2025 strategy")
》,
明确将“简化”列为关键支柱之一,并明确指出要“
降低整个制造网络的复杂性并合理化产品组合
”,相关行动将持续到2025年。
再比如年初正式关闭
佛罗里达州莱克兰工厂
的
史赛克
,其闭厂行动自2021年末就已确定,距离完成也陆续裁了2年之久。
可见,在去年这场10多年来最大幅度裁员后恐怕还要进入漫长的“余震期”,医械大厂的降本寒冬并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回暖。
除了大厂们“谋发展”外,“活下来”也是众多根基未稳之械企选择裁员、重组等减法举措的重要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厂兼并与内卷化的加剧,留给创新性企业蓄力的时间周期正在缩短,这也敦促企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今年5月初,据外媒MASS DEVICE报道,
全球电生理龙头械企
Acutus Medical已被停止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