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2 天前  
51HR派  ·  我和DeepSeek聊了聊,关于工作和涨薪 ·  昨天  
51HR派  ·  好巧,我也因为上班得病了 | TIPS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招聘经理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1V1模拟面试/语音答疑服务助力求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这个时代再也没有怀才不遇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4-10 19:27

正文

这个时代,再也没有怀才不遇。



上周参加线下自媒体人聚会,发现有俩人竟是我的旧识。


一个是我小学同学A,一个是曾经英语口语班的同班同学B。


A从很小开始就喜欢魔术,现在做了个魔术教育类的自媒体,专门教人玩儿一些花里胡哨的小魔术。


B擅长英语口语,自己搞了个公众号,每天早晨推送口语教学的小视频。


这件事除了让我感到世界如此之小,还让我深深觉得:


于个人发展而言,当下这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好时代。


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有平台去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各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要是在2004年,你问我“到底怎么样才能火,我想获得一批忠实粉丝的支持”,我想不到比“参加超级女声”更好的回答。


因为那个年代的平台较今天而言过于垄断,信息也趋于闭塞,个人品牌的上升通道对大部分人而言更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九人坠桥而唯一人能过。


你在2004年想为自己创造点影响力?难,还是早点洗洗睡吧。


但是放到今天2017年,情况完全不同。


这个时代,再也没有怀才不遇。






以前你依靠平台

现在你自己就是平台


徐小平对网红的定义是:自我赋权的权威。


一个人想要实现“零权威”到“权威”的过渡,必然要经历官方的认证。


在古代,你要参加科举。在现代,你要参加各种资格考试。


但在互联网3.0时代以后,网红大量涌现,权威早已被消解,甚至是被降格。


过去还得依靠平台给我颁证,才能开启事业;现在连颁证都省了,有本事就直接开干。



之前我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也做过好几次主讲人,甚至是带领一群人去读一本书、去解构一本书。


讲道理我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应该分分钟被教育局请去喝茶了。


但现实情况是,过往那种“权威认证”的模式在互联网语境里完全不起作用。


如果你懂一点化妆,那么你可以直接朝着美妆博主的方向发展了,而不必考什么美妆四六级证书。


如果你对旅游感兴趣,你兴许会是一个出色的旅行家、旅行分享者或是旅行定制师。



在Instagram上就有很多奇葩网红,有在一次性纸杯上画画的、有带着妹子全世界秀恩爱的、有画猥琐插画的、有专门玩儿错位摄影的......


其中的很多人现在都是大V,各种软植入、品牌合作接得飞起。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你会看到在各种细分领域中出现的网红。


数不清的平台、资源、流量、潜在的机会摆在那儿,我们有什么资格说怀才不遇?


上个月,马化腾参加了人代会,面对《财经》记者提问时,他提到:互联网的上半场是以流量为主,到了下半场,流量和内容的比例将会从原来的八二,变成五五。


对于内容创造者来说,下半场将涌现出更多的机会,数不清的内容缺口等着你去填补。

每个人都能快速推出作品

以极小的代价



对宇宙级网红咪蒙来说,她的产品就是一篇代入感极强的爆文,大概几小时就写出来了。


对papi酱来说,她的产品就是一个吐槽视频,从选题到文案到拍摄到剪辑,大概1~2周的制作周期。


对微博上或者其他社交媒体的博主而言,他们的产品也可能只是文字、图片、图文,这些内容的生产时间可能只需几分钟。


正因为内容的生产周期变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制作内容。



互联网式的产物虽然速生速朽,但它的好处却在于:生产成本低、生产速率快、即时互动性强。


这更有利于每个人着手去做,而不再终日陷入空想阶段。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鼓捣出“公众号”这个东西之前,有太多太多人因为技术壁垒而放弃自己想做的东西。大学生搞创业最流行一句话:万事俱备,只差一个程序猿。


公众号就是网红制造机和白手起家的神器。


一个微信公众号,不知道养活了多少有梦想的男女、多少工作室和公司。


教育资源全面开放

才能不再是稀缺品


昨天晚上,我在微博上关注的教授分享了一个最新消息:


哈佛最有名的计算机入门课,推出了虚拟现实版。


也就是说,哈佛的课竟然也能通过VR同步收看了。


在全球任意一个角落的普通人,都可以坐在哈佛SandersTheatre的第一排,和其他800名哈佛学生一起听全世界最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David Malan教授讲课。


这是21世纪技术革命带动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和改良。


十年前你想学东西,第一反应是培训班,或者找老师上小课,可现在呢?


动动手指上网搜,一大堆教学资源,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不怕你学不到,就怕可学的太多。



以前我为了学习营养知识,报过一个坑爹的培训班,后来才发现老师教的80%在网上都能找到,心疼我那报名费。


你可能也听说过著名的1万小时理论,这是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普通人只要通过1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就能在某个领域进阶为世界级大师。


可乔希•考夫曼告诉你,1万小时太长,从0到100分我们需要1万个小时,但从0到60分,我们只要20个小时。


这就是他在TED上的著名演讲《How to learn anything》。


他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可以让普通人在短时间内学会任何技能。


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大师,学到60分就够用一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