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省直遴选考入省级单位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在日常工作中发现,
省会城市市级单位与其他市级单位面对省级单位交办的工作任务,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
究其背后原因,不仅
与历史因素、地域特点息息相关,也更应该结合具体单位性质来考量。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基层工作及省直部门工作经验,分别从省直机关、市直机关(省会城市及非省会城市)方面浅谈几点看法,希望能对考生在遴选择岗上提供更多帮助:
笔者在省直机关工作十年,非权力部门,单位联系面较广,与省委部门、党政机关、业务厅局和群团组织等单位都有相应联系。此文不分辨各单位优劣势,单从省级层面角度谈谈特点。看过很多文章,提到了省级层面属于顶层设计,聚焦更多高强度脑力工作,主要是做指挥统领。但其实在工作日常当中,很多时候更多在做上传下达的工作,只是这种上传下达不是简单的机械化操作,而是根据中央大政方针进行系统拆解,是吃透政策不是泛泛而谈。好的工作方案或通知更多还是实操性强的内容,让市级层面或基层看到可以清晰明了,将中央交办的任务交办好,同时达到实实在在落地的效果。同样的,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对错误的包容度也会越低。所以,
省级的优势就在于工作的平台资源更丰富、思考的角度更广更深、标准和要求更严更高。
但现实问题也是,很难全面接触到基层与群众,对下更多的是依靠市级层面操作,避免不了有时候出现脱离现实的情况。
大部分的省直单位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省会城市单位与其他市级单位在面对上级单位组织领导及安排布置方面,工作积极性有明显差异,非省会市级单位明显配合度更高。
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
省会城市经济体量大,相比较非省会城市对全省乃至全国有相应的贡献度,在工作上更有底气、更有本层级的想法,市级部门不喜上级部门安排;
二是
省会城市工作方式及方法创新性强,即比起非省会城市发展更具现代化,在工作特点上更有自信更有主见;
三是
根据市级单位层级性质特点,对基层工作更了解,与群众联系更密切,这在方面的优势是省里远不及的,尤其当省级层面需要市级在此工作方向出力时,省会市级单位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畏难情绪,不是不会干不能干,而是不愿意干。面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总结相对优劣势,
省会市级单位优越感更强,相比较省级单位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工作资源较全省其他市级单位作为丰富,工作思想先进,创新意识及工作标准相对较高。但问题也同样明显,没有明确定位,沟通协调不畅通,很多时候不能借助省级力量发挥作用最大化。
非省会市级单位工作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不出错但是也不出彩,能够围绕本地党委部门指示,结合上级交办工作,完成度较高。少部分在相关领域单位能做出特色,做出成绩。这与地域情况、一把手带领及单位人文环境密等方面不可分。所以,
相比较省会市级单位的突出特点,如能选择本市特定领域较出成绩的单位,依然可以起到加强本领、锻炼成长的效果。如不需要解决异地问题,没有更远大的人生抱负追求,完全可以选择本地相关单位。
综上,
在面对遴选考试选择,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报考。
如是为了解决异地等刚需问题,可以根据实际岗位条件及报考人数来选择最容易上岸的单位;如非刚需,而是想进步上升,则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平台,结合上述内容及实际情况来重新判定。
个人意见,从平台资源、上升机会、眼界格局等方面综合考量,
省级单位>省会市级单位>非省会市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