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文节日的由来多不止一时一地,但大体上来说,人文节日从源流开始到定型,成为民生日用,仍跟天文时间有一定的关联。端午节是传统中国民间的四大节日之一,虽然定在农历,但其节日习俗仍跟节气时间的情状有关。
屈原之前端午节就有了
如同重阳节多在寒露、霜降节气,端午节多在小满、芒种节气。学者甚至考证说,端午节起源于夏至。“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天中的说法当然源于夏至。后人附会说,端午节来源于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但已经有人考证,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至于纪念人物,除了说端午节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多种说法儿。
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又称端阳,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跟重阳节有相似性,端阳节也有到户外活动,甚至登高望远、避恶禳灾的功能。
端阳有阳气盛极的现象,夏天阳极,蛇虫、蚊蝇繁盛,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五毒尽出,容易流行瘟疫,毒气发作。故端午需要“仲夏登高,顺阳在上”,还需要“祛病防疫",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人们认为经过菖、艾的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我小时候,父母说过端午除了挂艾,还要喝雄黄酒,要在脸上手脚上擦雄黄,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一王字,说是蛇就不敢惹,邪气也不会来了。后来看资料,“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而雄黄是一种有毒的矿物质,以毒攻毒,确实可以避毒虫危害。
赛龙舟原来有此深意
从节气时间来看端午习俗,可知先民应对生活的智慧。阳极而盛导致人们身体的血热,内外热感,带来了人们泛称为热毒的现象。夏天中暑、浑身乏力,或发烧发烫一类的身体表现,我们又称为流火、丹毒。这个时候,人们本能地需要亲近水,戏水以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所以,赛龙舟的习俗有非常深刻的道理,人们以在河水里集体竞赛的形式对抗夏天的高温天气,激起身体生理上的活力。
在中医看来,血热伤阴,导致毛发早白。血热跟精神紧张、情志不畅有关。像屈原就说过,“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屈心而抑志兮”,这真正,怀才不遇,上下不能,进退两退。我们印象里的屈原,就是一个热血之人,是从愤青到愤老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主义者。我们印象里的屈原,是一个清贵、高洁、在岁月磨洗里鬓发过早霜白的仁人志士。
端午盛产热血之人
有趣的是,端阳节纪念的历史人物,除了屈原,其他人也都是热血之人。介子推不用说了,血气上涌时宁愿抱树而死。曹娥不用说了,她像屈原一样号哭,在端午日像屈原一样投江而亡。最值得一提的是伍子胥,他“掘墓鞭尸”,以报父兄之仇,可谓热血冲动;他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可谓血热之极;他视死如归,也在端午日被投入大江……可见,端午阳极血热,热血的人容易走向成仁取义之路。诚如《国际歌》所唱,“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个节气里出现的人物,都是有气节有操守的忠者、孝者、仁者、义者。
但另一方面,端午虽致热血,大部分人却热血耗尽转向漠然昏睡。端午源于夏至,属于小满芒种节气。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民间说是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日昼短夜长,夏夜燥热难耐,影响了睡眠质量,高温又使人体皮肤血管受热扩张,大量血液流入,这些都可使机体的消耗增大,出现疲乏的感觉产生睡意,所以夏天容易打盹。据说,屈原看到了周围人都在打盹装醉装睡,“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他愤愤然写下了千古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唐人有诗说,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这首诗几乎把端午的知识和习俗都写到了。
端午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一遗产的继承激活是当代人当仁不让的事。它跟节气时间的关联引发的生活应对,可能是历史之外更有现实意义的事,因为阳盛血热,是故古人明了,君子见水则悦,遇雨则吉,赛龙舟、吃粽子、放风筝等等,都有这种阴阳相济致中和的道理。现代人在此天气里,以开冷气,喝冷饮来应对,未必比得上古人那些应对更有效果。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首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
著名学者余世存最新力作
|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定价:65.00 上市时间:2016年12月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时间之书》由中国最美书设计师王志弘操刀设计,人文画家老树倾力绘制二十四幅节气美图,直观感受节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