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一年接待60万人次,小县博物馆怎么用好“大宝 ... ·  14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多维数据勾勒春节消费活力图景 | 新京报社论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前车之鉴:慕尼黑协议是怎么回事? ·  3 天前  
求是网  ·  金句 | 注重家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从DeepSeek看中国创新丨人民锐见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06 19:40

正文

春节前后,全球科技创新的顶流当属DeepSeek。

依靠独特技术路线,我国初创企业开发的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强大,训练成本却不高。DeepSeek就如同从小路驶出的一台高性能平价跑车,一举冲到行业第一梯队。外媒感慨,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场地震”“一座里程碑”。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横空出世的国产大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创新模式、路径的生动样本。

DeepSeek之所以让人震撼,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创新路径的刻板印象。据创始人梁文锋介绍,团队主要由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没毕业的博士生组成。 过硬的创新成果表明,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顶尖人才成长的沃土、原创性创新的策源地。

顶尖创新成果,离不开顶尖人才的灵光乍现,但日常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不容忽视。 以人工智能为例,没有千千万万名数据标注员的精准“投喂”,国产大模型就不可能如此“聪明”。DeepSeek之所以成功,很重要一个原因也是坚持了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将各方面智慧汇聚起来。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实际生产生活、是更广泛的参与和投入,在这方面,中国拥有独特优势。

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使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扎实的人才储备,能够形成从技术到应用,再从应用反哺技术创新的完整闭环。 用好这个优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必将不断结出硕果。

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还要看到,原创性创新,离不开对个体兴趣的尊重与激发。 梁文锋曾表示:“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都是热爱和好奇心……很多人对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小学时代读到《科学家谈21世纪》,让他对未来产生了美好憧憬;大疆创始人汪滔,自幼对航模拥有浓厚兴趣。这些例子并不是说物质激励不重要,而是有了兴趣、热爱、好奇的助燃,才能更好激发对创新创造的极致追求和持久热情。

今天,新一代年轻人有了更多机会,能将自己的兴趣、热爱与事业结合在一起,创设更好的环境氛围, 守护好这份热爱、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相信能够点亮更灿烂的创新火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