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长能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大年初三,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里,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仔细辨认一件元青花高足杯内壁的诗文。
稚童或许只能勉强辨认出字形,但那秀美的书法、灵动的气韵、隽永的青花,也许已在小小的心灵中,种下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沉浸在国宝魅力中的,不止这对母子。春节期间,高安元青花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人们在多样的文娱活动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迎接新春的到来。据统计,2024年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超60万,同比增长近50%。这对一个县级博物馆来说,是一组不寻常的数字。
讲解员介绍,曾有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在博物馆旁边的酒店连住七天,除了吃饭的时间,都泡在博物馆里。
县城里的博物馆,靠什么吸引游客不远万里而来?靠的是人无我有的特色馆藏文物资源。
元青花存世数量极少,历来被公认为稀世珍宝。作为县级市的高安,凭借1980年一次性出土的19件元青花,成为国内馆藏元青花数量最多的地方。
青花云龙纹兽耳衔环盖罐,是其中尺寸最大的一件,纹饰多达12层,青花色泽苍翠浓艳,纹饰运笔酣畅有力。6件元代青花带盖瓷梅瓶的内壁和底部,分别墨书“礼”“乐”“射”“御”“书”“数”等铭文,造型优美、纹饰丰满、主题突出,入选“江西十大镇馆之宝”。青花风韵、幽蓝神采,借助丰富且科技感满满的展陈手段,为市民游客奉上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铸就这座中部县城闪亮的文旅名片。
1月31日,游客在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参观。邹翔 摄
千县千面。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
为一睹明代及以前唯一一份殿试卷的真容,研究者从各地奔赴山东青州博物馆新馆。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陈列的158枚楚金币,吸引游客前来一探2000多年前炼金技术的究竟。
很多人来到陕西汉中勉县博物馆,只为从“魏黄初七年造”铜弩机等文物中感受真实的三国。
市县博物馆为何频频“出圈”?
背后道理是相通的:最独特的,就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蕴藏着最丰厚的发展潜能。
这启示我们,不论是发展文旅还是振兴产业,都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优长。
因地制宜的方法论里,应有认识自身的清醒洞察,懂得取舍的深厚定力。
因地制宜不是好高骛远,不是看什么产业赚钱就跟风发展什么,不是看什么文创IP火就模仿什么,而是踏踏实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将基本盘打得又牢又稳。
高安元青花博物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更下大力气服务好本地市民游客。
博物馆与各中小学校携手,去年开展研学活动88场,全力打造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每周一期的“与文物对话”社教活动,让广大少年儿童在动手实践中追溯历史、感受传统文化、学习科技知识。通过了解广博、深邃的传统文化,青少年增强了对家乡的认知和自豪感,这也为县域长远发展蓄积了能量。
2月2日,小朋友在博物馆体验制作春节装饰。高安元青花博物馆供图
发展日新,山川日新。因地制宜的方法论里,包含对时与势的准确判断,也内蕴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胆魄勇气。
高安不仅有精美的元青花瓷器,也是全国最大的县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拥有近200家陶瓷及配套企业,汇聚了20余万从业人员。近年来,建陶消费模式改变、市场竞争加剧。面对挑战,出路何在?
设备智能化、产品高端化、生产绿色化。依托数字化转型,当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通过配料、施釉、抛光等全生产流程数字化,产品提优增值,优等率由90%提升至95%,损耗率下降25%。一家企业投入1600多万元完善数字化系统,单位综合能耗下降了31%,碳排放少了,发展路子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