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腾讯科技
”,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张瑶
微信公众号 / 财经杂志
刚刚发力的中国互联网分时租赁汽车(下称共享汽车)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就面临安全质疑。
4月25日,驾照扣完12分的成都大学毕业生张某,借用朋友的账号租用了一辆共享汽车,撞倒路边三名行人,致一死一伤。对于车辆的检验和事故的责任认定还在进行中。但这一案件引发了对分时租赁汽车模式安全性的质疑。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康明透露,交通部已着手制定分时租赁汽车相关政策。
与传统租车行业不同,互联网分时租赁汽车的消费者可以按小时、天等短时间租用车辆,随用随还,期间无需经过租车公司,即所谓 “汽车共享”。
无人值守的安全空洞
下载APP,上传自己的驾照约半个小时后,手机显示,王飞在某汽车分时租赁平台提交的信息已审核完毕,注册成功。
通过简单的预约和定位,王飞顺利找到了距离自己最近的一辆共享汽车,剩余电量提示可驾驶约70公里。
通过电子感应解锁车辆后,经过简单地熟悉操作,王飞驱车前往会议地点。抵达后,车被停在附近的公共停车位,等待下一位用户的使用。
移动端下单支付、路边停放、智能开锁、指定区域还车,是目前各家分时租赁汽车平台主打的使用方式。
这一模式脱胎于国外的汽车短租业务市场,已有数十年经验。2015年以来,随着“共享”概念的兴起和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中国市场逐渐火热。
目前,主流的共享租车模式是:企业提供车辆供用户共享,主打城市内短途出行、夜行等细分市场。
新华社3月12日报道,北京交通委将推进分时租赁汽车网点布局,年底分时租赁汽车预计达2000辆。
首汽集团GOFUN、北汽GreenGo、EVCARD等分时租车企业均开始在各城市铺设网点,加大投放。
普华永道思略特预计,未来五年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将以超过50%的增幅继续发展,到2020年,分时租赁整体车队规模有望达到17万辆以上。罗兰贝格公司也认为,在未来的十年间,中国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保持45%的年复合增长率。
(图/视觉中国)
与传统汽车租赁最大的不同是,分时租赁汽车一般处于“无人值守”状态,用户取车、还车都不必与租赁公司见面。
但省去的这一环节,意味着对于车辆的有效管理和驾驶人的资格,都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在4月发生的共享汽车撞人致死一案中,据《成都商报》报道,肇事者称自己第一次开共享汽车,没有留意过自己驾照分数已被扣完,而账号则是借用自己朋友的。“他租好车定好位置后我去取车,我们甚至不需要见面。”
死者之父和伤者的代理律师蒲虎告诉《财经》记者,已向共享租车企业盼达公司寄送律师函,要求平台承担将车辆提供给不适格人员的管理不当责任。
市场上提供汽车分时租赁的企业,对于用户的审核多采用身份证和驾驶证的双重认证方式。如何防止诸如“预约人与驾驶人不一致”、“驾驶人用车过程中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等状况的报备”等问题,则主要靠用户自律。
除了管人难,管车也难。
共享单车模式火爆之后,自行车被盗、被损毁等恶意使用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共享汽车产业规模不大,尚未有车辆损毁等数据报告,但共享汽车被任意停放的问题已经凸显。
共享汽车企业之一、北汽旗下“GreenGo”绿狗租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范永跃告诉《财经》记者,对于共享汽车车辆的每日巡检运营成本很高,公司在北京投放的500辆分时租赁汽车,需要近50人的团队进行巡检和维护。
任意停放、剐蹭、表面破坏等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运营成本,恶意破坏则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安全问题和追责隐患。
“车不在企业的视线监管之下,你永远不知道上一个用户做了什么。” 广州交通研究专家苏奎担忧,如果有人将轮胎螺丝拧松,车辆短期之内有多人使用过,一旦因此发生安全事故,很难知道是哪个用户造成破坏行为,可能导致追责难题。
免责声明不是保护伞
作为在传统汽车租赁基础上的模式创新业态,车辆安全性应当如何保证?如何进行用户管理?交通违章、违法甚至交通事故又应当如何处理和追责?
对于上路之后可能发生的交通违法和安全事故,已有成熟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体系和法律框架约束。
“分时汽车租赁下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在法律上是有法可依的。”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表示。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首先需要确认事故责任属于驾驶员还是车辆本身的产品问题,按情况由过错个人和企业分别承担。
查询市场上提供汽车分时租赁的企业用户协议发现,有的企业称不对车辆的安全做任何明示或者默示的保证。
例如,有条款显示:“概不就汽车做出任何保证,无论是明示或默示的,包括任何关于汽车适用性或良好性的默示保证。如果会员在驾驶过程中确定汽车可能带来不安全,应立即停止使用汽车并联系。”
这意味着对车辆租赁的法律定性该如何判断:分时租赁属于物的租赁还是信息租赁?目前主流的分时租赁模式,不论企业是否为车辆的产权拥有者还是管理者,都是车辆提供者。顾大松认为,应界定其为典型的“物的租赁”模式。
也就是说,分时租赁企业与用户之间属于租赁合同关系,也是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有义务保证车辆安全合格。如果因车辆的瑕疵发生交通责任事故,上述所谓“免责条款”将被认定为格式条款而无效,企业并不能免除法定责任。
按照《侵权责任法》,只要事故认定结果是车辆问题所致,不论是产品质量缺陷,还是前一用户恶意损毁,平台均需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若平台在赔偿之后,能证明车辆系由某用户破坏等,可以向其追偿。
在完善的责任认定、强制保险体系之下,对于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后果,驾驶人、平台和保险公司按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不会出现“无人负责”的状况。
汽车分时租赁带来的新问题,主要是对平台责任和用户责任的划分。
由于只需在首次注册时提供身份证号和驾驶证,租车过程通过线上完成,对于冒用、无证驾驶、驾照被吊销等情形,平台是否需要承担监管和连带责任,存有争议。
蒲虎告诉《财经》记者,接受代理共享汽车撞人案后,作为政协委员的他,连夜向成都市政协递交了提案,建议对经营共享汽车的主体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确保注册人和车辆使用人一致,车辆使用人拥有合法的驾驶资格,对监管不到位的经营者实行重罚,必要时取消其经营资格。
多数企业一般是通过在用户协议中声明将对事故免责的方式,要求用户保证自己具有驾驶资质且不将账号借予他人。
“无证驾驶的现象在所有行业都存在,为什么单加重我们的企业责任,要我们为用户行为买单?”范永跃说。
但机动车驾驶意味着更大的安全风险性,平台作为汽车出租人,对于用户资质的审核需要尽到充分、审慎义务,不能仅以条款声明免责,将保证用户资质的义务完全交给预约人和驾驶人。
苏奎建议,要求企业对用户资质审核有相应标准,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通过要求企业设置技术壁垒来保证租车人与预约人一致,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建议,如指纹识别、行车记录仪和摄像头等。
Gofun出行称,其已启用“人脸识别”技术对驾车用户身份进行验证,在用户驾车前进行二次审核,降低非注册人用车的风险。
行业自律也是自助
围绕分时租赁汽车模式的监管问题,无一不以“安全”为起点。而汽车分时租赁属于“重资产”业态,面临牌照、路权、停车等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是以网约车的思路加以管理,还是以新能源补贴的方式予以政策扶持?业界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