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厉以宁
来源
|
爱思想网
第四个问题,消费新市场,消费在变,大家不要愁市场,关键在你有没有新产品,你的产品有没有新功能,你产品有新功能就有市场。为什么中国人到日本去买书包,因为它的书包有新功能。书包可以遮雨、防水,下雨可以当雨衣用。
消费是在发生变化的,消费发生的变化就是打破一个从前固有的规则——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有理性的人,他一定是追求最低价格、最低成本,争取最大收益、最大满足。但实际上做得到吗?消费是做不到的。
为什么说消费做不到?因为你要做到最优选择、最优标准的建立,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足够的货币,在座的女同志都会有体会,你要去买一件披肩,你想买到那件最好的披肩你做不到的,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个商场,有哪些商场在卖,你要一家一家看,一家一家比较记下来,等找到最满意的再去就卖掉没了。所以,人都是这样:看了第一家不行走第二家,第二家不行第三家不看了。如果买到了怎么样?满意吗?回答是凑合,凑合就是还行,就是次优选。经济中很多问题,包括消费都是次优选。
经济学次优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获得奖者西蒙在天津大学讲话的时候他讲了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你到商店去买缝衣服的针,没有哪个傻瓜跟售货员说我要一根最尖的针,一盒你自己挑吧,你拿笔记录还带放大镜,没有人那么傻,都是次优选。我要买个针,你挑吧,第一个针拿出来看看不太直,第二针拿出来看看不太尖,第三个拿出来看看行了,第四个不看了,这就是次优选。西蒙还举了一个例子,你到食堂去买菜得先排队,你有三个目标,价钱最便宜的、营养最丰富的、最合我口味的,那就挑吧,挑了半天也没挑好,后边的人在催快点,这么久还没挑好。大家都是事先想好了一个区间,最富营养的差不多,价钱便宜的在几块到几块之间的。这两个例子大家都可能有体会。
消费正在变化,消费的变化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11.11这个日子为什么这么火,大家都在等新产品,都在等新消费方式,大家都有新的消费模式,这是变化。我们刚才讲的收入逐渐增加,可供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所以这种情况下你要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就一定要深刻实践。
第五个问题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是维持物价稳定,所以长期以来,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根据货币来的。货币学根据经济增长率的大小、高低来定货币流通量应该是多大。如果超过这个范围的,那就涨了。如果紧缩了,那就放一放。有人试验过,在货币政策的观点上,智利全部都用芝加哥大学货币学,结果不行。所以我们是中国的国情,根据中国的国情,你要懂得几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不仅在需求方面起作用,需求方面起作用就要防止经济倒退、防止物价上涨,要控制总量。这个是对的,但是还不够,一定要考虑供给问题,供给侧结构调整。结构调整你需要金融的支持,没有金融的支持你能够把结构调好吗?调不好,所以要调结构。还要让社会有活力,因为整个经济和社会活力有关,经济不能使社会有活力,怎么谈创新?所以要记住两条,宁肯多一点,而不要采用金融紧缩,通货紧缩比通缩膨胀更难治理,这是重要的经验。光看增长率不行,它没有把结构调整放进去,没有把自己社会的活力放进去。
第二个道理,货币问题一定要把它发展成一个国民经济问题。银行管货币,但是银行不能离开国民经济的实体。国民经济实体感到金融很难贷,甚至贷款都给大企业,不给小企业,这个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就是土地确权了,土地确权以后可以抵押。
但是在农村一些地方我们听到反对声音,说农民把房子抵了,万一做生意失败了或者自然灾害来了怎么办?还不起怎么办?反对这种土地抵押就是不懂中国的国情。我们在基层调查了解到农民对于土地确权以后的地是非常重视的,是全家族都在保这个地,坏账率非常低,不到1%,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农民有一块有产权的地,他抵押会还钱的,因为他认为抵押以后地被银行拿走了损失太大了,一个家族过来保,大家借钱给他还。
第六个问题,宏观调控的作用,要懂得中国国情。中国的国情是这样,宏观调控不仅仅是压,压当然是一个方法,要促进跟压抑同时并存,该保的就保,该帮的就帮,这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只有两方面都够了,我们才能够使政策发挥作用。宏观调控重在微调、重在预调、重在结构性调整,结构性调整就是精准扶贫。大水漫灌是没有用的,浪费资金,但是哪里最穷就需要精准扶贫,这都是中国的国情。
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为什么要精准扶贫,为什么要让农民懂得怎样生财才行。他生不了财,光靠救济解决不了问题。宏观调控实际上关键起引领作用,对于那些有前途的,不仅帮助他,而且我帮助他以后,要帮他树立方向。为什么中国的高新技术发展这么快?这是宏观调控的促进作用。那把宏观调控看成单纯的压,这样是不行的。
关于作者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