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动量模型在A股市场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作者通过扩展动量模型并增加图表来观察其表现,选取了四个代表性标的进行示范,包括A股的沪深300指数、中国国债的五年期国债、美股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和商品的黄金。文章探讨了动量轮动策略与等权重配置策略的比较,指出动量轮动策略的长期表现不俗,但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A股市场的熊市环境下。作者还讨论了动量与价值策略的平衡,指出动量与价值策略的此消彼长,像太极一样相辅相成。最后,文章强调了投资之道在于认清人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投资体系。
作者在文章中讨论了动量模型在A股市场中的应用,通过选取四个代表性标的进行示范,发现动量模型在长期内表现不俗,但也存在显著的局限性,特别是在A股市场的熊市环境下。
文章比较了动量轮动策略和等权重配置策略的表现,发现动量轮动策略虽然能带来更高的收益,但也伴随着更高的波动。
作者讨论了动量与价值策略的平衡,指出两者像太极一样相辅相成。著名的美国对冲基金AQR提出了动量与价值策略五五开的配置思路,旨在通过两者的互补,有效平滑市场波动,提升整体投资组合的稳定性。
文章最后强调了投资之道在于认清人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投资体系,指出市场上的投资者往往执着于寻找那个永不失效的“圣杯策略”,但这并不现实。任何策略都不过是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的一种概率游戏。
上周六的
推送
中,我对几个跟踪的动量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增加了更多图表以观察其表现。
有评论指出,这些模型的回撤确实相当显著。事实上,当我们把动量轮动对象局限在A股市场时,一旦遭遇A股熊市,无论采取何种轮动策略,都难以避免遭受损失。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动量轮动的核心理念在于“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备选池中的标的将极大影响策略的表现。所以要在 A股熊市中赚钱,就必须跳出 A股,在更广泛的天地做选择。以下是本文提要。
言归正传。为讨论多资产动量,我选取了四个代表性标的进行示范:
-
代表A股的沪深300指数
-
代表中国国债的五年期国债
-
代表美股的纳斯达克100 指数
-
代表商品的黄金。
自2013年起,在 A股市场这些品种均已推出相应的ETF产品,使得动量轮动策略具备了实际可操作性和易回测性。
我利用这四个品种运行了动量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沪深300指数外,其他标的均因考虑A股收盘时间的限制,选择了跟踪这些标的的A股ETF。
结果显示,以每三周和每四周为参数,选择回溯期表现最佳的品种在下周等权重持有来进行轮动,长期来看,该策略表现还是不俗的。相比之下,等权重配置这四个品种虽然表现其实也相当不俗,能实现长期将近 10%的超额收益,但在动量轮动策略面前则显得略逊一筹。
下表是数据对比,你会发现就是这四个资产的简单等权重,就可以在长期实现 10%的年化收益和不过 12%的最大回撤,资产配置的魅力,可见一斑。当然,动量可以进一步提升年化收益。
下图则是逐月和逐年的收益热力度,截至 11 月 19 日。除了 2016 年和 2018 年,都实现了年度正收益,即使是 2022 年。
当然,在探讨轮动策略的优劣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动量轮动并非无懈可击。
更高的收益与更高的波动,一体两面
。
从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2015年中至2018年间,动量模型经历了一段显著的回撤和横盘期。具体而言,该期间的最大回撤甚至高达30%左右。相较之下,等权重持有上述四个品种的最大回撤仅为10%左右。这无疑揭示了动量模型固有的局限性。
那么,这一局限性究竟源自何处?归根结底,问题仍在于轮动模型的本质特性。轮动模型偏好那些表现差异显著的资产类别。
观察2015年至2018年间的市场走势,不难发现,沪深300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趋同态势。
这一时期恰逢A股的大蓝筹行情。在两个品种高度趋同的市场环境下,动量策略,尤其是短期动量策略,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这两个品种往往呈现出你追我赶、此消彼长的反转效应。投资者买入近期表现最强的品种,却可能在下一周遭遇表现不佳的尴尬局面,而另一品种则可能迎头赶上。因此,在那段时间内,动量策略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是等权重策略显得更为稳健可控。这正是动量策略的短板所在。
反之,2019年和 2020 年,A股和纳斯达克指数及黄金等资产虽然都有出色表现,但并不同步,而 2022 年开始的 A股熊市,更是加剧了彼此的分化,这是动量模型偏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