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  职场缺“E”,大错特错 ·  昨天  
哈佛商业评论  ·  能否成为销售高手,基因说了算? ·  2 天前  
哈佛商业评论  ·  突破内卷困局,中小商家如何开辟新蓝海? ·  6 天前  
FT中文网  ·  《生物安全法案》威胁美国医药供应链?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人文 | 王阳明心学,现代意识形态的一种补充?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09-25 12:41

正文

编者按

王阳明心学一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所重视。作为儒学系统最后一次重大但未能完成的变革,王阳明的思想在新时代下为什么受推崇?其中的思想核心该如何理解?

文 /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辞海》编委


儒学作为中国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先秦的儒学,到两汉的经学,到魏晋的玄学,唐朝中后期的儒学复兴,后来的程朱理学,再到王阳明学说的兴起,它始终在变化。王阳明心学因试图取代朱熹的学说以及它所包含的一种异端倾向曾经引起广泛关注。而如今当我们再次说起王阳明心学,则是关心它作为传统文化是否能对现代意识形态资源进行补充。

 

所有宗教和学说都源于一个根本问题,即人类的存在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根源解释。如果说人仅仅是生物性的存在,是不能够自我满足的,人需要追求一种更高的、所谓神性的存在。我们最容易感到存在的状态是罪与不幸,生命中充满着他人的罪恶和自己的不幸。我们往往要需要借由其他因素来克服这种状态。在宗教中,只要皈依上帝,信奉上帝,就可以走向神圣之路。

 

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对人对精神影响力有限。神性的设定便为圣人。儒家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圣人。从原始意义讲,普通人之上的人,在道德、智慧、功业等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就是圣人,当然这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是道德上的完美。


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


先秦的儒家没有完整地解释人的存在、人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士的修养与责任,一个是社会的秩序与价值。他思考过性和天道的问题、关注了怎样成为神圣的人,只是没有讨论性和天道。孟子对心性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即心性根源于仁,但没有讨论天道的问题。对世界的本质进行系统讨论的是从程朱理学开始,它强调了所谓的天道。关于天道和人性之间的关系,朱熹学说和阳明学说存在分歧。

 

程朱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理”,理是世界的本质、规律,和秩序。朱熹强调理是第一性的,主宰性的。理是一个设定,是一个无法被证明的事物,它需要被解释,而只有有权力的人能解释,于是理变成了一个与权力意识,政治要求统一的东西。它对个体的自由、尊严、独立,以及个人主体性造成了一种抑制。

 

而王阳明强调的是“心”是主宰,是最本质的东西。即只有认识自己的本质以后,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这就产生了一种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的强调。王阳明学说的一个精神来源就是禅宗。在禅宗里面,对最高真理的追求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而是对我们内心的追求。王阳明的主张是一切真理最终的确认必须由个体“我”来确认,“我”不能确认的就不能承认为真理。


不能说王阳明的思想是反对统治秩序的,但是他的思想包含一些新元素,这些新因素会导致对既有政治秩序的怀疑,所以从王明阳的方向发展到后来,其思想自然而然包含着一种“异端”的种子。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通过一种力量跨越艰难困苦来获得生命的完善,获得精神的超生,然后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就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就是在生命过程当中彻底地认识所谓的“圣人”概念。


王阳明所讲的圣人跟以前很多儒家讲的不一样。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圣人气象不是学习和模仿哪一个圣人,而是每个人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后就是圣人;学习圣人气象,学到的也是别人的气象,而只有成为自己才是圣人。所以他认为成为圣人没有一种固定的范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狂者不受世俗陈规的拘束,充分地体现自我,因此狂者也可以成为圣人。


吾性自足是王阳明的一个核心。朱熹讲理是主宰性的,王阳明讲心是主宰性的。心和理是统一的,朱熹讲心即理,王阳明也讲心即理,但二者偏重不一样,其中区别也很大。吾性自足是指:我们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条件和环境,凭我们的意志足以使我们生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我们可以摆脱得失,摆脱荣辱,也摆脱生死,最终达到生命的超越。

 

知行合一


首先,王阳明讲的“知”是指良知,真知,不是一般的事物的常识;第二,王阳明认为,对世界真理性知识的认识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获得,不可能从书本当中获得。你只有成为了你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圣人,成为自己则需要在世界的磨难中认识到自己。同时你一旦获得认知,又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否则是虚伪的认知。

 

这个也是近代政治学者对王阳明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要点:强调对真理认知的实践性。如果没有实践的话,对真理的认知就没有没有意义,并且也不成立。另一方面王阳明告诉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只有我确认的真理才能是真理,孔子说的不能自然成为真理,领导说的也不能自然成为真理。

 

致良知、致知格物


朱熹所讲的致知格物,是从格物当中致知,即通过考察事物去认知真理。王阳明讲的致知格物,首先是致良知,良知是真理性的知识、天理,世界内在的规则或者世界的本源。按照佛教禅宗的理解方式,佛性和心性是一致的。因此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和天理是同一体的。因此致良知就是获取天理,达成和恢复我们的良知。一旦达成我们的良知以后,我们就以此良知去格物。在这里格物更多是指使事物能够符合天理的法则。


在王阳明的研究里面,致知的过程就是格物,格物的过程就是致知。我们在内心当中认知真理,凭借此真理对待我们遇到的一切,做我们应该做的一切事情,使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在实践当中得以实现,这就是致知格物。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把致良知、致知格物变成四句教。良知既是善的本源,为何良知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呢?具体的善恶都是社会的规定性的结果,即所有的现实条件下的善恶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因此就其本源来说它没有善恶,没有任何规定性。


没有规定性的重要性在于,我们需要确认善恶,但是又不能被确认的善恶所限制。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良知转化为现实的意念、事物关系。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现实的条件下,达成我们的善,就是以这种善去驱逐那些恶。



精彩互动


提问:阳明学说吸收了很多佛教禅宗的思想,禅宗其实还是要通过出世试获得解脱。一方面,阳明心学中心跟理的关系来从禅宗思想得到借鉴,另一方面,儒家是入世,是要完成今世的功业,那它的终极关怀来自于哪里?

 

骆玉明:这又回到知行合一。要成为圣人,是一个道德完成,但是在王阳明的意志里,道德完成不是决然一生深山老林式的道德完成,而是在完成你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中达到道德完成。也就是说你可以开工厂,你可以去打仗,你可以去做教育等等一切事情,这都是你的功业,但功业背后最高的东西是你的道德完成。知行合一的要点就在这个地方,成为圣人是一个道德完成,但是这个道德完成必须在你的实践当中完成,这个实践包含着你对良知的认知,对历史责任的认知。你的历史责任是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本文由本刊实习编辑陈青根据骆玉明在“人文·艺术·管理”系列沙龙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