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会计视野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网站。是了解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最佳网站之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会计雅苑  ·  伪造与某CPA劳动合同,拼贴其CPA章及个人 ... ·  2 天前  
马靖昊说会计  ·  费用资产化?把费用变资产,听着就离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会计视野

2019两会财税热点全解读:减税降费,向增长和征管要空间

中国会计视野  · 公众号  · 财务  · 2019-03-06 07:26

正文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宣布了近两万亿元的“减税降费”大单,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这力度大到什么程度呢?昨天朋友圈里问的最多的居然是,减税降费后,政府该咋过?

好问题,而且答案也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不着急,我们从五大方面一一解读。

一、增值税降税率


增值税的改革举措包括三点:

第一,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

第二,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

第三,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应该说,制造业税率3个百分点的降低力度不小,甚至超出了很多专家的预期,这可能带来接近6000亿的减税,体现了目前政府扶持制造业,助力实体经济的决心。但适用16%的行业不止制造业,还有批发零售业,于是有人提出疑问,批发零售业的税率是不是也降低为13%?我认为是。理由很简单,增值税税率改革的方向是简化税率结构,把目前的三档税率(不考虑出口环节的零税率)简并为两档,2017年的13%并为11%是第一步,2018年的17%和11%分别降到16%和10%是第二步,今年是第三步。如果批发零售业不降低,保持16%的税率,那就形成16%、13%、9%和6%的四档税率结构,与改革取向背道而驰。同理,适用房地产业的10%也要降为9%。

由于增值税是链条税,降低了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税率,而保持了适用于各类服务业的6%不变,会导致服务业因进项税额降低而税负增加,所以总理提到要通过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需要提醒的是, 合同签订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增值税减税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分配。比如,老王卖货给老张,现行税率16%,合同约定含税价116万元,老张支付116万元,但税率降低为13%,老王只需要确认销项税额116*13%/(1+13%)=13.35万元,少于原来16万元的销项税额。而如果合同约定不含税价100万元,按照现行税率,老张支付116万元,降低税率后,只需要支付113万元。

二、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


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的举措包括三点:

第一,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

第二,稳定现行征缴方式,各地在征收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

第三,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去年社保划归税务局征收的消息一出,企业界一片哀嚎,尤其是小微企业纷纷表示如果严格征收,马上死给你看。克强总理先后在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和达沃斯论坛上表态,要显著降低社保费率,确保社保负担总体不增。从全国范围来看,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大多为20%,此次降低到16%,应该说看到了政府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的决心。当然,进一步降低的空间依然有,比如广东养老保险企业缴费费率13%~14%,杭州14%,厦门更优秀,12%。而且广东还是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最多的省份,其“宽费基、低费率”的模式值得借鉴推广。降低社保负担除了通过降费率,还有一条路,降低缴费基数的下限。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地区缴费基数下限都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但深圳用的是最低工资,这就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降费率对于过去相对规范缴纳社保的企业自然是大利好,但对于那些逃社保成习惯的企业而言,再低的费率都像是“新增负担”。于是总理要求稳定现行征缴方式,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说白了,改革过渡期还得“涛声依旧”,放水养鱼,小微企业该咋咋地。但要注意,这种“稳定”和“宽容”明确是针对“小微企业”的,大企业还是要依法缴费多做贡献。

降低社保缴费的同时,还要确保职工享受的社保待遇不能降低,抓手有两个:第一,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由社保富裕地区向社保匮乏地区进行间接转移支付——“借”富济贫,让上北深的年轻人好好缴费养活东北素未谋面的二大爷。第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因为当前社保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很多国企并未为员工缴纳社保,而这部分钱成为了国有资本。

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减税降费


除了以上两大方面,2019年的减税降费,要坚持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并举,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

1.让小微企业有明显减税降费感受

“小微企业”是今年报告的“高频词”。在“就业优先”的要求下,小微企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主力军,为小微企业大力度减税是应有之义。这些减税措施包括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加力扩围,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提高等多个方面。

2.落实新个税法,使符合减税政策的约8000万纳税人应享尽享

新个税法的成效要到明年6月底检验,但是这个符合减税政策的约8000万纳税人数据倒是蛮有意思,中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像一场大型长期公开竞猜活动。

3.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

为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之前出台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对设在西部地区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新增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可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4.对招用农村贫困人口、城镇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各类企业,三年内给予定额税费减免

“就业优先”的具体体现,通过税收政策,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

5.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

支持养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调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加大预算公开改革力度。

第二,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第三,健全地方税体系,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自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来,预算公开的改革力度年年加码,且有成效。而央地关系的重构从过去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到现在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几年间进展缓慢,是财税体制改革的“硬骨头”,其难点之一正在于第三方面地方税体系的健全依然在路上,而地方税体系的完善,势必要通过房地产税立法。

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房地产税立法”,到去年“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再到今年“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稳妥”到“稳步”,似乎传递了一种信号:推不推已经不需讨论,重点在于步骤和时机。连续四年止步于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备审议立法项目日程的房地产税立法,事实上方案早已基本定型,剩下的就是等风来。当然,从立法到开征还需要经历征求意见-审议通过-给社会一定的适应期(比如2年时间卖卖房子)等过程,而且由于房地产税的地方税特点,不同城市的推开时间也会略有差异,在减税降费的总基调下,急不得,快不了。

五、向增长和征管要空间


回到开头的问题,减税降费两万亿,政府还怎么过?

简单来说,承受更高的赤字率,开源节流。

2019年赤字率按2.8%安排,比去年高0.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7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83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

如何开源节流?先说节流。

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

坦率地说,据我了解,沿海地区三公经费压缩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能压减3%算是很不容易,但即便实现了,仅靠这样的节流是不够的。

给大家看一下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结构。

项目

支出(亿元)

比重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20906

100.00%

教育支出

32222

14.59%

科学技术支出

8322

3.7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3522

1.59%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7084

12.26%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

15700

7.11%

节能环保支出

6353

2.88%

城乡社区支出

22700

10.28%

债务付息支出

7345

3.32%

农林水支出

20786

9.41%

交通运输支出

11073

5.01%

在中国当前的现实中,绝大多数支出都是只能增不好减的,“节流”的空间并不大。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开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