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卸任重庆市长
在2016年最后的日子,黄奇帆的去向终于坐实。
12月30日,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接受黄奇帆同志辞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的请求,接受吴刚同志辞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的请求。
消息人士透露,黄奇帆在会上饱含深情、哽咽落泪。他说,自己在重庆的15年,是他呕心沥血、全身心工作的15年。
64岁的黄奇帆是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2001年从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任上调任重庆市副市长,隔年晋升为市委常委,2009年11月任副书记,2010年1月起正式出任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
网上流传的黄奇帆卸任感言:
一、今年重庆空气优良天数超300天,我们在几十个大城市中排名前十几位。成都只有250来天。
二、现在政府官员与民企打交道有避嫌而疏远的现象。应当重视。重庆经济60%靠民营,当然要为他们搞好服务。
三、重庆环保在全国是做得相当好的。环保部和中央督查组要向全国推广重庆经验。
四、关于企业成本问题,曹德旺的说法是正确的。表面看美国税收占GDP比我们高,但它的税收许多在消费环节,我们在企业家环节。我们确实高了。
五、我们电价太高了,八角多。我们要想法降下来,与三峡公司合作谈判,降一半。就是要学会与他们吵架。
六、我市煤矿只60多家,今年我们关掉了二千多万吨,占全国十分之一。
七、中央公园旁边的房价是一万多,三年后必须涨到两万多,肯定的。美国英国中央公园旁的房价都高。一般来说房价是地价的三倍。重庆房价会一直缓涨。五年内翻番。
八、关于北边内环建高架桥的事,目前正设计中,要花500亿,加道路配套是1000亿了。
九、三峡银行要上市了。我不能同意国资强行增资入股,有本事应像风投那样早些投,与企业风雨同舟十几年,带来千倍收益,那才是水平。
十、北部/两江新区建设时只搞了企业的七通一平,忽视了老百姓的公共交通,这是欠缺。
十一、我们决策前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重庆“CEO”和重庆GDP
2005年,重庆的GDP增速还排在全国的第22名。2006年,排名前提了3位,排在第19名。可从2007年开始直到今年上半年,重庆的GDP增速排名,再未出过前五名。2010年黄奇帆正式担任重庆市市长以来,重庆拿了三个第二名(2010年至2012年)、1个第四名(2013年),2个第一名(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
分析人士认为,重庆经济高速发展,与黄奇帆个人也有关系,黄奇帆“开创了重庆模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也曾经说过,上海给重庆的一大贡献是送来了一个资本市长黄奇帆。
“股评家”市长
黄奇帆曾在重庆市经贸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股市看法,谈到了股市改革的顺序问题,认为应当先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然后再推多渠道股权融资让巨量现金进入股市,提振股市信心;接下来再启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他强调,“一般类的改革,一定要'接地气',懂行情,经济学的道理可能大家都知道,如果你知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改革需求顺序出牌这个道理,遵循工作秩序。那就是一副好牌,次序打乱了,你就会输。”
黄奇帆上述“出牌的顺序打乱了,你就会输”观点,一度成为各大网站头条。
不同于绝大多数地方官员,黄奇帆经常公开评论金融行业及管理层的做法。
他强调,“让一大批企业,不管大企业、小企业(上市),大企业到A股去上市,中小微企业到转板、三板去上市,”然后改变融资市场的力量对比,倒逼利息下降。
几乎每一次,黄奇帆的“股评”和有关经济方面的言论,都会受到关注。有人戏称他是“黄大嘴”。
2015年,资本市场历经波折,“出牌顺序错了,一手好牌也会打输。”“把金融搞得很复杂的那些人都是骗子。”黄奇帆的这些评语,在市场上广为流传。
黄奇帆在重庆的15载
过去的15年间,重庆一直保持两位数的GDP增速,即便是在全国宏观经济增长乏力跌破7%的2015年,这里仍保持着11%的成绩。在这一年里,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410.2亿元,近年来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4%左右,金融业一跃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城市的愿景也在这一时期勾勒成型。
2001年,重庆直辖4年后,黄奇帆到重庆任职,主管金融、财政、工业等领域工作。“第一把火”烧向重庆城区的烂尾楼,总投资达数十亿元,涉及拆迁户数千户、银行贷款30多亿元。
金融市长
黄奇帆1952年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6岁时进入上海焦化厂焦炉车间成为一名工人。此后33年里,黄在上海进入政坛,工作集中于经济方面。在浦东开发时期,他曾是主要人物之一。
2001年,黄奇帆逆江而上就任重庆市副市长、市长,工作仍围绕经济展开。他在重庆的打法依稀还有当年上海的影子,强调思想开放,规划两江新区、开发江北嘴,以及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布局。
黄奇帆通过成立渝富集团(全称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了一系列资产、债务重组,化解近300亿元的银行坏账,盘活当地国有集团。拯救金融机构所运用的重组方案是:资产重组、债务剥离、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入流动性、推动整体上市、战略投资者退出。这套方案与几年后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拯救大型金融机构的做法不谋而合。
在可查询到的最新官方数据中,2015年上半年,重庆金融业不良率为0.4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在GDP结构中占比达到9%;社会融资结构形成银行、非银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分别占45:25:30的比例。
黄奇帆善用杠杆,对金融政策的动态更有着敏锐的嗅觉,他曾要求重庆全力争取“一行三会”推出的各种牌照。在其看来,对地方政府而言,争取金融牌照,推动企业高效运转,就是金融改革的要义所在。如果国家有的牌照重庆都有,那重庆就是全方位、全功能的金融中心。
黄奇帆在重庆的土地管理模式
“我刚到重庆的时候,主城区90%的土地都是采取协议转让。”黄奇帆曾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撰文称。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2年,重庆市建立了土地整治储备中心,改革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将土地一级市场的经营权上收,并通过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对全市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卖土地的增值利益很大一部分流向政府,为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按照黄奇帆的计划,重庆在2002年一次性储备了主城40多万亩土地,之后20年内每年只开发5%,即2万亩左右。
2008年12月4日,重庆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地票交易制度。简言之,农民自愿将闲置宅基地等复垦,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指标,再以票据的形式通过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拍卖。
“农民在外边务工十年,已经不回老家,老家的房子即使卖掉,也只能卖两三万,但是把房子拆了,复垦为耕地,地票倒能卖十几二十万。”黄奇帆认为,“这个过程是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过程,有助于农民致富的过程。”
黄奇帆对重庆房地产市场的把控
2010年,黄奇帆对重庆的房地产发展又提出了“25%理论”,也就是,每年房地产的总投资不要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跟规划人口有关的社会结构的总量要平衡,还要控制房地产的按揭。他解释说:
超过25%一定供过于求,低于25%又供应不足,不适应城市化。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中,房地产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长远看没后劲。
数据显示,到2015年上半年,重庆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15.82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2%。刚好在25%的标线附近。
黄奇帆说,他从来都是把重庆的财政一分为三,预算内的财政“保吃饭”,包括政府机关运行经费、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等;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收入保建设,如修路、修桥等基础设施;第三财政就是国有资产预算。
重庆的国资军团组成了黄奇帆口中的“第三财政”。渝富公司和重庆市政府旗下八大投融资平台(以下简称重庆“八大投”),是其中的中坚,也是黄奇帆重庆任上重要的一笔。
他还多次表示,作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重庆“八大投”中将有4家转型为淡马锡式的投资公司。重庆“八大投”,指的是分担重庆市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投资运营的八家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更名等变动后,如今的重庆“八大投”成了一个笼统而非具体的指代。它们由政府拥有、授权经营,是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公共领域重大项目重要的投融资平台。
“电子脑壳”、“黄大嘴”、“重庆CEO”、“金融市长”、“学者官员”,甚至“房地产敌人”……是黄奇帆这几年攒下或褒或贬的“头衔”。和它们一样出名的是重庆近几年异军突起的经济发展。从2013年到2015年,重庆GDP增速“三连冠”领跑全国,黄奇帆作为其后的经济操盘手,功不可没。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经济网、阿尔法工场(alpworks)、瞭望智库(zhczyj)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