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器人产业随想录
TRI科技智库对外内容平台|灭雪,TRI主理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法治力量——中国法学会 ... ·  5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陆应平、肖新平、金龙提起公诉 ·  5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开眼界!国际法学前沿理论与实践一文尽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机器人产业随想录

年销1000万?消费级机器人,能搭上这波AI硬件的风口吗?

机器人产业随想录  · 公众号  ·  · 2024-07-12 06:59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消费级机器人在当前AI硬件热潮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指出,消费级机器人需要极其充分地满足某个细分人群的细分痛点,并做到极致。同时,找到应用场景和人群是消费级机器人发展的最大障碍。文章还通过实例分析了目前消费级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一些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思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消费级机器人面临的挑战

消费级机器人需要解决应用场景和人群的问题,这是目前最大的障碍。除了工具性需求,陪伴型机器人是另一个主要方向,但陪伴的概念混沌,需要更细分的市场和更透彻的场景理解。

关键观点2: AI硬件的发展趋势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原来的产品能力得到提高,原来实现不了的幻想也能尝试实现。机器狗等宠物机器人是AI硬件创业的一个方向,借助第三方生物的表征解决应用场景和人群的问题。

关键观点3: 细分市场的产品思路

以5岁左右孩童为目标群体,将机器人定位为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润滑剂”,通过情感共鸣、共同活动建议、记忆回顾、沟通技巧培训等方式促进亲子互动。这需要解决如何确保机器人不会过度介入家庭自然的交流模式,以及如何适应不同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沟通风格等问题。


正文

现在AI硬件很热,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人们谈论它。

前两天的一个AGI活动上,一位投资人向一个创业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年销量达到1000万的AI硬件,应该拥有什么条件?

话一出口,场内便响起一片窃窃私语,传来不少争论和探讨。

我掏出手机,把这个问题更聚焦了一些,然后发给了一位刚开始从事AI硬件创业的朋友小安:一个年销量 1000 万的AI硬件之消费级机器人,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消费级机器人,能搭上这波AI硬件的风口吗?

小安回复:“我觉得,是要极其充分地满足某个细分人群的3个左右的细分痛点,并做到极致。”

我觉得有道理。

某种意义上说,消费级机器人最难解决也一直没有解决的障碍,恰恰是最基本的一件事:找到应用场景和人群。AI不AI的其实都是后话。这一点从过去曾红极一时的一些产品身上可见一斑。


两年前,三星公司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一款名为“Ballie”的球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突出特点是它能够在家庭环境中跟随用户,并进行一些基本的交互操作。然而,自从那次亮相之后,Ballie似乎并没有取得明显的市场化进展。

不久前,三星对Ballie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再次将其推向公众视野。根据三星的官方介绍,新款Ballie被重新定位为“AI陪伴机器人”,具备了投影功能,能够随时向用户展示视频内容,并且能够连接并控制家庭中的智能设备。

尽管三星为Ballie增添了许多高端功能,但问题是……谁会真正需要一个能够移动的网关和投影设备呢?这个产品的目标人群是谁?为社么要用它?

图片来源:Samsung Electronics

韩国的另一家公司LG推出过类似的陪伴型机器人,并将其称为“AI管家”,旨在帮助用户监控家中的情况,包括观察宠物。LG还特别强调,他们的机器人能够通过分析用户的表情和声音来判断用户的情绪状态,如果检测到用户情绪低落,它能够播放音乐来提振用户的精神。

尽管这些功能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目前的技术似乎还不足以支持机器人及时、精准地理解用户的情绪。试想,当你其实很平静,机器人却开口安慰你,你是不是会觉得这款产品很鸡肋?

其实,这两款产品反映了人们在做消费级机器人产品时,最常见的惯性思维链条:to C的机器人?那就是在家里用的,在家能干啥?想来想去除了扫地拖地,好像只剩下两个字——陪伴。可问题就在这里。

第一:人类生活中的有些需求是强目的性和反人性的,比如扫地、洗衣、擦桌子……因此,帮忙做这些事的器物也通常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比如扫地机、洗衣机、抹布……目前消费级机器人中几乎唯一成功的,也就是扫地机器人了,但也时常被质疑是“伪刚需”。除了性价比和清洁技术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扫地拖地其实也是一个宽泛的场景,一台扫地机真能满足一个家庭所有的地面清洁需求吗?这里不光是地面材质、家里有无宠物的问题,什么时间清洁、不同人群对清洁的理解都不同。这构成了应用场景的复杂化。

第二:除了工具性,好像也只剩下陪伴了(当然也有其他功能的产品尝试,但我认为主要是陪伴)。可陪伴这个概念实在太混沌了,什么叫陪伴?陪伴谁?怎么算陪伴?人在家里除了干活,做其他事情如发呆、玩游戏、看电影……时需要陪伴吗?好像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仔细想想,是不是觉得眼前一片迷雾?就像小安去年跟我说的:“感觉人类生活没有陪伴型机器人,也可以……如果只是排解寂寞,一个实体机器人的性价比真的就比虚拟机器人和电话陪聊服务强吗?难以论证啊!”

所以很自然的,很多人会想到去做机器人宠物,比如宠物机器狗。也就是在人类家居生活中强行找到一个能植入机器人的点……

很多年前,日本人就做过机器狗,现在从事AI硬件创业的朋友依然有选择这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有了AI尤其是大模型的加持,产品的能力更强了,更像宠物狗了,也的确更容易被市场认可。

或许这就是这轮AI硬件热潮能够“起来”的根本原因:没啥神秘的,讲穿了就是因为技术进步了,原来做不好的产品能力提高了,原来能想到但实现不了的幻想能试试了,于是搭乘这两年最新的“AI热”一起冲起来了。

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宠物机器人通过借助第三方生物(狗)的表征,解决了我们前面说的应用场景和人群的问题。但用小安的话来说,站在当下的历史节点上,依然存在不少具体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老人和孩子是不是都可以和机器狗玩?如果是,他们对狗的需求一样吗?这会影响购买决策吗?住别墅的和住单间的人,对机器狗的需求一样吗?随着机器狗能力的提高和覆盖人群的扩大,有多少人会害怕隐私泄露的风险?

其实消费级机器人关于场景和人群的痛点,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费市场的进化、网路传播形态的演变而被放大。

说几个看似与机器人不相干的数据:抖音电商 2022 年 GMV 大概 1.5万亿,2023年是2.7万亿, 2024年目标是4万亿;淘宝在2022年是8.3万亿,在2023年是7万亿。

这背后的含义就是“货找人”正日渐取代“人找货”,人群对消费需求越来越细化和自我。过去我们谈目标人群,无非就是几类,比如90后、70后,或是家庭主妇、男人、学生。现在可不同了,比如小红书就罗列了20大人群,其中光是户外运动相关的就有12大人群。

你在这样一个时代做消费级机器人,不解决场景和人群问题,行吗?AI水平再高也是无处施展。

而当我们从场景和人群视角来反过来看现在的AI硬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产品只是“因为AI能力提升了,所以做了这个产品”。真正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的并不多。

因此,本文开头我问小安的那两个问题,解题的根本所在其实就是大家已经说烂了的“为用户着想”。

有时候我觉得,做产品和搞营销真的就是一回事,都是在解决消费者任务(JTBD, job to be done )。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知乎@中年小伙子KC


因此,有意深耕消费级机器人的朋友,请直面人类个人生活中的那片混沌,把人群拆得更细些、场景理解地更透些,找出消费级机器人真正的“容身之所”。


在本文结尾,我贴出一个产品思路手稿,是我以前为一个创业组织写的内部材料的一部分,算是提出一个我个人的思考方向,当然也很粗糙,算是抛砖引玉,请各位雅正。


以5岁左右孩童为目标群体,将机器人定位为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润滑剂“。


产品定位:助力亲子互动


产品形态


一个可爱、圆润的动物形象,如一只小熊或兔子,外表采用软质环保材料,确保安全无害。机器人内置高清摄像头、麦克风和扬声器,支持面部识别和情感分析,能够识别人脸和基本情绪状态。它的身体内嵌触摸屏,可以显示表情和简单的动画,增加互动趣味性。


核心功能


1. 情感共鸣与引导:机器人加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按需提供幽默的故事或轻松的笑话;在愉快时刻,通过赞美或分享相关趣事加深彼此的正面情绪。


2. 共同活动建议:机器人可以推荐适合亲子参与的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烹饪简单食谱或户外探险,以此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共享体验。


3. 记忆与回顾:机器人记录家庭中的美好瞬间,如特殊节日、孩子的第一次成就等,适时提醒家庭成员回顾这些温馨时刻,强化家庭内部的情感纽带。


4. 沟通技巧培训:对于父母,机器人可以提供有效的沟通技巧指导,如如何倾听孩子的想法、如何表达爱意而不显得过于权威,帮助改善亲子沟通质量。


5. 家庭会议助手:在家庭会议时,机器人可以担任中立的第三方,帮助设定议题、记录要点、总结会议,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听到,促进公平和平等的家庭对话环境。

市场策略与用户反馈循环


1. 早期用户测试:邀请部分家庭试用,收集关于机器人在促进家庭沟通方面的实际效果反馈,及时调整功能细节。


2. 持续迭代:根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机器人的表现,特别是在情感智能和情境适应性方面,以更好地融入各种家庭环境中。


其他思考


1. 在设计机器人以促进家庭沟通的场景中,最重要的是哪些因素?例如,如何确保机器人不会过度介入,反而破坏家庭自然的交流模式?


2. 考虑到不同家庭的文化背景和沟通风格可能差异很大,机器人应如何适应这种多样性,同时维持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关于今天的话题,如果想深入交流,欢迎留言或私信。




“- 广而告之 -”


我编写了一个虚拟机器人,定位是一个精通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科普各类以机器人为核心的科技知识,同时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专业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咨询服务。


免费使用。


使用方式:直接在本公众号对话框里输入你想问的问题即可。


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共同完善这个机器人。




灭雪,从事科技与人文交叉研究与实践,尤其专注于探索“机器人+智慧社区”,以此将机器人和AI惠及成长期企业及普通人。



END




往期精选





机器人企业自研控制器,一条不归路


【数据】全世界最流行的AI工具


芯片算力:让机器人与普通人深度耦合


特斯拉新跑车年底推出?通往机器人高性能之路的启示


【研究】中国AIGC产业全景报告


【干货】欧洲深度科技报告


马斯克的性格,决定着特斯拉机器人的下一步


网络游戏、机器人与智慧社区


用品牌增长思维,选择机器人集成商


文科出身的科技内容生产者,逃不过这7个扎心痛点


【干货】计算机视觉算法基础指北


机器人从业者能力构建与职业路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