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盛和塾  ·  稻盛和夫:避免可以避免的错误 ·  昨天  
武志红  ·  原生家庭的和解,不是原谅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为什么“不好惹”的人,反而更受欢迎?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1-23 10:56

正文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说:“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遇到过很多人,都深陷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


无论手头上有多少事,只要有人提出要求,总会照单全收;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拒绝对方,却又觉得自己犯了错,深陷内疚;


想请求别人帮忙时,又常常怕打扰到对方,开不了口……


他们善良、温和、总能照顾到身边每个人的感受,却活得并不开心。

因为他们常常压抑着自己的脾气,委屈自己来满足别人。

可是,那些压抑而来的“好脾气”,却一点点吞噬着他们的自我。

我的来访者花生,就是这样的“好人”。

把大部分精力和心思放在别人身上,甚至忽视、压抑自己的感受,却始终没有获得对等的回报。

今天,我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分享出她在其中挣扎并治愈的故事。

希望能给更多人警醒与启发:

做“好人”,并不能换来别人的接纳与喜爱。

你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第一次见花生时,这个姑娘虽然带着笑容,笑意却不达眼底。

白净的脸上,见不到过多的生气。

“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我问。

她带着哭腔对我说,我想知道,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喜欢我?为什么我费劲心思维系的关系,却一个也留不下来?

在职场上,她帮着同事做了很多本不属于自己的活,却没有收获相同的善意:

同事每次工作出差错,总会让住得近的她帮忙补救,她也从不拒绝,总会回到公司帮忙。

可这样的额外付出,并没有被感恩,反而被当成了她的“分内事”。

有一次,同事的工作又出现了问题,习惯性又联系她。

可那一天,花生看电影调了静音,并没有接到电话。

等看完电影,看到手机上的十几个未接来电,赶紧拨了回去。

迎来的是同事劈头盖脸的指责:

“你干嘛去了?为什么不接电话?还好我找到别人帮忙修正了,不然就耽误事了!”

那一刻,花生感到无比的委屈和愤怒:为什么帮同事这件事变成自己的义务了?

可那时的她,下意识地强压下自己的情绪,反而向同事道了歉:“不好意思,我看电影调了静音,没接到电话,还好没耽误你的事。”

后来有一次,她已经在公司加班一整天了,回到家后发现还有一个小问题要调整。

而以往经常麻烦她的同事正好去了公司。

她打电话想让对方帮忙调整一下,却又被一顿指责: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好不知道吗?你的工作我又不了解,怎么帮你?”

仿佛之前一直拜托自己帮忙“补锅”的人不是她本人一样。

花生的内心被愤怒灼烧,却为了避免冲突,她又一次压下情绪,表示自己回去调整就好。

她付出了这么多,强忍了这么多委屈,却没有创造出好的人际关系,反而得到更多的轻视。

感情上也一样。

花生就像个“老母亲”一样,做前男友爱吃的东西,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做任何事前都征求他的意见,吵架后也会先低头认错。

她以为只要自己足够体贴贤惠,对方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好,两人向婚姻迈进。


可慢慢她发现,前男友并没有因此珍惜她。

反而不会主动关心她,还经常稍有不如意就冲她发火。

直到看到前男友手机上与另一个女人火热的聊天记录。

她才知道,自己的真心全都喂了狗。

类似这样的事,在生活、职场、感情里都发生过无数次。

理智上,她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压抑自我地取悦别人。

可她在面对状况时,却始终说不出一个“不”字。

她太习惯做一个好脾气的、听话顺从的“好女孩”了。

“你能帮帮我,让我解脱出来吗?我真的太痛苦了……”



花生的经历,让我无比心疼。

特别是看到她在诉说委屈,也只是默默流泪的模样。

她好像隔离了所有激进的感情,像一只异常平静的人畜无害的小绵羊。

因为硬生生地压抑过多的情绪,她在潜意识里用“情感隔离”将自己保护起来。

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不用感受到被人伤害的感觉,让自己继续“正常”生活。

却一点点被“好脾气”吞噬,逐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而这一切的根源,最早可以探寻到她的幼年时代。

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在找自己。

9个月自我感就会开始显现,一岁半前,核心自我感就已经出来了。

而这个时候,我们对“好”与“坏”的定义,都来源于我们的养育者,父母。

我们做的事,会在他们的声音里逐渐贴上“好”与“坏”的标签。

比如,父母会跟你说“发了火就不乖”“要顺从、听话才是好孩子”。

儿时的你也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摸索出“听话顺从才是好孩子,才会被爱”的生存策略。

当然,归因这个起源,不是想让你怨恨和埋怨过去。

毕竟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过来的。

特别是在中国一些被“窄化”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不管是父母,还是我们,都会在“集体无意识”下,默认“顺从、听话、脾气好才会被接纳,才是一个好人”。

可真正进入到人性与现实中,太多的“好脾气”会带来很多的委屈。

而委屈,会成为关系的腐蚀剂,让你变成真正的“坏”。

当压抑了很多自己的情绪,一直在受委屈,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在压抑下,出现躯体化,表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或是开启情感隔离的防御,不再展示真实的自己。

也可能会在短暂的压抑下,换来更大的爆发:

或是把所有的愤怒、委屈一口气发泄出来,直接给辛苦维系的关系来次伤害;

或是在无法表达出的不满中“被动攻击”,把本来能做好的事情搞砸。

不管会变成怎么样的“坏”,都与我们一开始想要维系一段关系的目标大相径庭。

就比如花生,在被伤害的痛苦下,自我隔离了情绪,也不再感觉到快乐。

真心靠近她的人没法打开她,与她开启一段稳定、互利的关系。

她也没办法感受出,并留下能够真心待她的人。


所以咨询中,我一直引导着花生解绑“好”与“坏”的标签。

比如,当她有委屈、有愤怒时,表达出来是一件正常且合理的事,她无需为此感到惶恐或内疚。

当然,从从不拒绝,到勇敢表达自己,其中还有很多的困难要去克服。

“我说这几句话到底可不可以,我说不要,他/她会不会就不喜欢我了?”

这样的想法时不时会冒出来,阻挡她开口。

还好,花生身处咨询室这个安全的环境,得以“肆无忌惮”地释放她的情绪。

并在稳定的抱持性环境中,逐渐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力量:

她不需要顺从、讨好别人,也可以跟别人建立真诚、稳定的关系。

后来的一次咨询中,她很开心地告诉我,她勇敢地跟那个同事说了“不”。

虽然要说出口时,她身体不自觉地紧绷,还有些心跳加快。

但说出口后,她感觉自己轻松了不少,甚至有点出了口“恶气”的快乐。

再后来,能明显感觉到,花生的情绪越来越饱满,整个人也开心了不少。



花生的经历,是很多“老好人”的缩影。

他们或许在“都是我的错”的想法下,把他人的情绪变化当成自己的责任;

或许在“无法说不”的习惯下成全别人,承担了很多并不属于自己的事情;

也可能因为害怕别人的疏远和不满,任由对方对自己指手画脚,无力反抗。

但我想告诉你,当你害怕拒绝,或是不敢表达自我的时候,记住一句话:

如果你不想身边的人都变成坏人,那么你必须先勇敢成为“坏”的好人。

要怎么做呢?

首先,看到并承认自己的情绪。

因为情绪不会消失,我们常会对自己说“不要哭,不要委屈,要开心起来”,这不是对自己的安抚。

而是在否认自己的情绪。

就比如花生,在咨询时聊到,小时候被父母责骂,委屈地哭出来时,父母并不会理解,而是会训斥她,让她不许哭,甚至会威胁“再哭就打”。

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经验,从小就被教育要乖,不许哭闹,不许发脾气。

从小就不被允许有情绪的表达,长大后也会习惯性自我压抑。

可是,负面情绪的产生是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

看到并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才能去为你的情绪找出口。
其次,勇敢地表达你的需求与情绪。

我们的心理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情绪一直找不到出口,就会崩溃。

要么牺牲你的身体,要么牺牲你的关系。

之前的顺从、听话、以他人为先,让我们积累了太多太多的委屈与愤怒。

如果为了避免争吵或被疏远,就一直压抑,关系只会停留在比较虚的表面。

一旦进入到内里,就会成为关系的杀手。

很多时候,将争吵和愤怒适度地表达出来,反而会成为关系的润滑剂。

我们能在情感的涌动中,将彼此的关系更真实地拉近。



试着做你自己的“好”,表达出那些所谓的“坏”,并划清自己的边界。

在不伤害他人的同时坚持自己,你会获得更多关爱和重视。

或许,你会因为压抑得过久,没有足够的力量向那个人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如果你愿意,可以借助专业的力量,比如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里,你可以像花生一样,安全释放所有的情绪。

对我来说,每一次做咨询,都像被来访者邀请到自己的空间里。

在那个空间,会有很深的黑暗与伤痛。

而我,就像被邀请进来的提灯人。

我的作用,不是找到来访,直接带他走出去。

那种直接走出来的,并不是来访的人生,反而成了我的人生。

我会走到他的身边,牵起他的手,关心他“你怎么样?你还好吗?这个空间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然后把这盏灯交给他,陪着他去看到、理解这个空间。

当他的内心有足够的自信与力量让他提着这盏灯往前走时。

咨询,就真正起到了作用。

到那时,哪怕我们就此告别,他也能够带着发亮的那盏灯,去度过他的人生。

陪着来访一起走过那么一个迷茫、黑暗、孤单的空间,给他送去一束光,是我从事心理咨询的使命之一。

当看到来访能够更勇敢迈过挫折,面对自己的人生时,我也同样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心理咨询师王璐

编辑:小西

图源:Unsplash


注:为保护来访者隐私,以上信息已经过文学化处理

王璐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从业超过8年,服务时长超过52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王老师擅长以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取向、正念减压治疗、心理动力取向等帮助来访者解决个人成长、婚姻家庭、自我认同、内心冲突、人生探索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和王璐老师聊聊。

为了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5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50元。

如果你愿意,不妨来聊聊
点击即可预约


如果,你也总是一次次压抑自己的需求,无法适当地释放自己,常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