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思想,包括控制本能、抑制欲望、知足和持戒的重要性,以及以利他之心为基础进行判断的必要性。文章还提到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保护员工免受犯罪诱惑的制度设计,以及领导人应有的伦理观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思想。
稻盛和夫强调控制本能、抑制欲望、知足和持戒的重要性,认为人如果在毫不掩饰自己本能的状态下生活,太自由的结果一定会犯错、做坏事。
关键观点2: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进行判断的重要性。
稻盛和夫认为,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判断时,就能看见事物的核心,判断就很少失误。以利己之心思考时,判断就会迷惑,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
关键观点3: 企业管理中的制度设计和领导人职责。
稻盛和夫提到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保护员工免受犯罪诱惑的制度设计,以及领导人应有的伦理观等。他认为领导人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将“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基准进行判断。
正文
人如果在毫不掩饰自己本能的状态下生活,太自由的结果一定会犯错、做坏事,因此开宗明义来教诲大家“控制本能”、“抑制欲望”、“知足”和“持戒”。
——稻盛和夫#盛和塾
我们的人生由好事和坏事交织而成,可以说是一个波澜万丈的故事。既有幸运的时候,也有不幸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应对人生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将决定以后的人生。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明了的真相,大家却往往都不懂。我觉得大家恐怕也没有听过如此明确的人生总结。即便听过,时间一长也会忘记,不再去加以运用。
所以,必须拿笔记下来,并将笔记放在身边。一旦发生某些事情,看到这个笔记,就会想起必须以理性去应对。
到此为止我讲的都是很简单的内容,哪怕五六岁的孩子也能听懂。但是,在“应对人生中发生的无常的正确方法”这个问题上,哪怕搞错了一点点,也可能糟蹋乃至断送我们好不容易营造的人生。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对于当事人来说很可惜,对于社会也是很大的损失,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来说,也同样是一种损失。
这是严肃的人生真理。那些优秀的成功人士,由于没人认真地教他们这些道理,很多人后来都渐渐没落了。
那么,那些优秀的人士完全不明白这个真理吗?那也不然。就像听了我前面的讲解,大家现在似乎也明白了,但实际上只是一知半解。
因为理解得不透彻,到时候还是照样犯错,犯那些本可以不犯的错误。
*摘自
《心与活法》曹岫云、曹寓刚 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诚实的人也难免一时鬼迷心窍。比如稍稍挪用一下公款事后就还。开始这么打算,后来却由于某种原因还不上了,这样就会铸成大罪。
这是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罪过。纵使人起贪念,但制度上如有切实的防范,这种贪念就无法实现,人就不会陷进犯罪的泥坑。
企业中这种保护性机制设计得越是严密就越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为了不让员工有犯罪的机会,从原材料的接收、产品的发送到应收款的回收,整个管理系统在逻辑上必须具有一贯性。如果迁就一个个管理者的“方便主义”,而损害了系统的一贯性,那么,个别管理者小小的判断失误,就会酿成重大的问题。
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者,在会计、资材等管理系统的运行上,因时间或场合不同,而做出自相矛盾的决断,这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经营的一贯性,这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的崩溃。
看一看最近发生的各行业的舞弊丑闻,就可以明白,经营者自我本位的、不严肃的判断,招致了动摇公司根基的重大问题。在这个基本点上,经营者首先必须严格自律。
或许有人认为,“双重确认的原则”是发现和防止错误的技术性手段。但是,之所以需要这样严格的系统,真正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珍惜人的职场环境。
让两个以上的人和部门互相审核、互相确认,由此推进工作。存在这样一个严格的制度,员工犯罪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同时,可以营造出一个具有紧张感的、生机勃勃的职场氛围。
这是一套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机制,只有让这套机制正确地、充分地发挥作用,才能够在更高层次的爱和利他心的基础之上,顺利地经营企业。
只要领导人把“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点作为基准进行判断,就不会犯错误
不能搁置,不能拖延推诿,必须做出某种判断,表示某种意见,这就是领导人不容回避的职责。
烦恼时我去书店,阅读阐述“领导论”的书。其中写着“不可当独断专行的领导人”“独断专行的领导人会破坏组织”“信任部下,将权限‘委让’给部下,这种领导人才是最好的领导人”等等。
话虽这么说,但是自己不负责任,因为不懂就推给部下,借以逃避责任,并把这种做法称为“权限委让”。
看到有人这么主张,我就觉得不对头。但是,事实上我对有关议案完全不懂却又必须下指示,不懂装懂、瞎指挥也不行。
那么,究竟怎么办才好呢?一想到这里,我就烦恼不已。
然而,烦恼归烦恼,领导人还是必须做出判断。当时我就想到,在孩童时代,父母和学校老师在训斥我们时教给我们的道理,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是不是应该将这种朴实的伦理观作为判断的基准呢?这种伦理观的根基,就是只有小学毕业的我的父母教导我的道理。
这样思考的话,无论是多么困难的经营课题、多么难以运行的组织,只要领导人把“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点作为基准进行判断,就不会犯错误
。
*摘自
《利他的经营哲学》 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人如果在毫不掩饰自己本能的状态下生活,太自由的结果一定会犯错、做坏事,因此开宗明义来教诲大家“控制本能”、“抑制欲望”、“知足”和“持戒”。
一个人如果能控制本能、抑制欲望,就不会做坏事。不仅可以控制本能和欲望,甚至还可以积极地帮助别人朝好的方向发展,有这种心的人就是本性善良的人。
结论是,人类依据本身的意识和行为,既可以往好的方向前进、也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总之,只要人活着并且拥有自由,就有可能做出坏的事情来。
因此,不妨摒弃人性本善或本恶的想法,理解人类既然拥有自由,就可以用以行善或做恶,这才是真相。
如果人类懂得提高自己的心智,也就是控制欲望、积极服务于众生,就会往善的方向发展。
换句话说,如果能秉持这种意识,努力持戒或是做利他的事,并且提升自己的心智,那么,人性就能够不断朝着好的方向改善。
*摘自
《人为什么活着》蔡越先 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判断时,就能看见事物的核心,判断就很少失误
以利他之心为基础判断时,就能看见事物的核心,判断就很少失误。以利己之心思考时,判断就会迷惑,就会扭曲,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
最近发生的食品伪装事件就是实例。连续数起食品厂家的事故,就是因为这些厂家忽视消费者的存在,忘记了作为食品企业的大义。
“保质期稍稍超过没关系吧!将品质标志稍加篡改别人看不出来吧!为了赢利这是不得已的”等,就这么为了私利,胡乱判断。
在做判断时,经营者和干部以低层次的“自我”,即以利己之心为基础进行判断,结果不仅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混乱,也让企业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也使众多员工惶恐不安。
我们必须认知,在我们的心中,同居着恶的“自我”和善的“真我”。推出善的真我充当主角,让那恶的自我只当配角,按这样的原则,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剧目。
*摘自
《心灵管理》曹岫云 译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转载须知】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
人生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