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是公司最近的热词,有人说代表了华为的人才哲学。我就是被“咖啡”召唤,从一个“世界500强”走进“不仅仅是世界500强”的世界500强华为。
我曾历任新加坡科研局的高级科学家、跨国公司的高管。来华为后,担任结构材料首席专家、结构技术实验室主任,今年又成就了个人职业的新巅峰——公司Fellow。在回顾这些看似寻常又不寻常历史的同时,最让我开心的,是我亲身经历了我们团队的成长历程——“浆糊”精神让结构材料Lab成长为公司TOP实验室之一,展示了公司的核心研发能力。
来华为之前,我任职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管理层,华为当时是该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出于业务需要,我和同事们经常来华为喝“业务咖啡”,华为人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夏,华为整机工程部部长一行来参观,都是搞技术的,大家聊得非常热烈,后续又在邮件和电话里交流过几次技术问题,我还应邀到华为给整机领导和专家做过一次学术报告,算是与华为人一起喝上了“技术咖啡”。
一天,我接到来自华为的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考虑到华为工作。确实感觉很突然,但我没有第一时间拒绝,因为在我心目中华为是家很了不起的公司。经过多次交流和认真思考,我于近一年后的2012年8月14日正式入职,任结构材料首席专家,也算是整机领域第一位外籍首席专家。
入职第一天,那景象至今记忆犹新。我被同事领到位于深圳E1楼的办公位,目测了一下,大约3.5平方米 (差不多是我原来公司办公室的1/10),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办公位还是基础平台部经理赵工特意把自己的工位腾出来的呢。我又到实验室,不到200平方米空间里摆放着相对简单的设备和仪器。在那里,我与结构材料工艺团队的成员见了面,一眼望去,十几个鲜嫩的年轻人,据说大多为13/14级、最高的也才16级。
鲜嫩的小伙伴
啊,我将要领着这样的队伍和实验室去搞最前沿的结构材料科研创新吗?跟我之前想象的差别可不小喔!不过,我这个人是比较乐观的,转头一想,实验室虽然又小又简易,可是华为的整体实力强劲、自己有多年的实战经验,有充分的信心我们会很快崛起!经过与这十几个年轻工程师一段时间的共事,我发现,他们虽然年轻,但是做事都有很大的热情,而且严谨、聪明,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动力和希望,也经常在不同场合称赞他们为“结构材料小虎队”。
刚到公司不到一周,业务部门就抛来一个难题,也是客户的紧急需求。
原来,部门同事们为应对某产品模块防腐性能进一步提升的诉求,基于调研和分析,选定了一种欧洲标准配方D,做为模块基材的替代材料。
我入职后,和大家一起重新检视了该配方,发现D配方虽然耐蚀性不错,但会存在不易成形、粘膜等生产困难。没几日,问题真的被言中了,按照D配方,供应商始终生产不出来模块。交付日期日益迫近,求助和施压的邮件、电话暴风骤雨般地向结构材料团队袭来。
我马上就和当时的项目工程师黄工、部门PL肖工一头扎进惠州博罗的铸造车间,现场着实让人傻眼。因压铸成形失败而损坏的模具,刚刚修好,却在下一工艺环节中又卡死在压铸机上拔不下来,Die (模具)one time dies(玩完)。怎么办?
改合金配方?同事说,别想改,改了要从头验证,流程没个半年一年是走不完的。而且公司的传统是,遇事别找理由,当务之急是解决问题,以后再谈优化。改模具?供应商提醒我,重新做模具,即便一版成功,也至少两三个月时间。他还不忘补充:“模具很贵的,好几十万噢。”
一句话,就是这个现状,还要解决问题,及时交付产品。惠州的夏天,车间里面接近50度,如蒸桑拿,这也不能改,那也不能动,整个人都快熔化了。但凭借近20多年的行业经验,我头脑还是冷静的,不能变配方,但元素含量的范围上下限我是有选择权的,可将元素比例调整到“恶劣情况下的最佳”;模具主体不能动,但模具与机器相连的进料室及水口部分模具,还是有改善空间的。
两天后,工厂说料备齐了,准备着手改模。我赶紧在电话里喊到:“别动,我马上过来一起改。”记得当天下着大雨,我匆匆拉上部门邓工出发(公司有规定,去供应商处需至少两个人),路又不熟,从坂田开了两个多小时车才到博罗的铸造厂,一直忙到深夜,总算把改模的细节敲定了。又三天后,一件接一件的模块铸件成功充型并脱模,经现场检验,充型完整,内部致密无气孔,可以交付了!持续一个多月的交付难题解决了。
柳百成院士来华为“喝咖啡”
后来,又赶上欧洲某客户对极度恶劣环境下的项目提出需求,要求高耐蚀的同时,还要更高的充型性能。乘此东风,我和压铸专家老孟一起提出一个崭新的配方(D2),对三种元素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由年轻的袁博负责起草专利, 并迅速展开新配方的测试验证。又历时多月在不同产品做了数百多次压铸及验证,最终固化了性能和材料配比上的平衡点。
D2材料相对于业界最好的材料,导热好,抗腐蚀性能提升数倍,成形能力更好,真正创造了一种华为专利材料。迄今,该材料已在采购额为数十亿的压铸件实现全面切换,让客户用上了更强壮的产品。
类似的案例既是检验像我这样“空降”专家有没有真材实料的试金石, 也是给了高级专家提供了以身作则带动团队投身一线的大好机会。
2013年起,赶上天线大发展的年代,当时公司正在推动同时支持多频段和多制式的集成天线。可是,新的集成天线要求不能降低性能,不能增加重量。性能问题有专门的同事负责,减重任务自然落到我们结构材料团队身上。“减重”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因为天线架构是根据其功能设计出来了,一个部件都不能少,所以只能在“材料”上下功夫,可减轻材料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结构部件的功能、强度、刚度、韧性等不受影响。何况,当时天线中的模块采用的材料本身已经是金属中的轻质结构材料了。
怎么能再轻点呢?只能用新材料了。我们想到了M合金,传统的M合金在飞机、汽车和3C行业早有应用,差不多20年前我在新加坡就帮助其国成立了东南亚第一家M合金压铸及成形公司,对M合金非常了解。虽然M合金比传统的轻质结构材料轻三分之一,但也有其自身缺点,它更易被腐蚀,导热能力也只有原先材料的一半。这两个缺点在飞机、汽车和3C行业应用倒还不是太大事,可对天线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天线很可能会被放置在荒山野岭中,要求有10年的免维护寿命,而且天线中的模块对导热性要求很高。
M合金是给天线减重的潜在的好材料,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攻克M合金的两大缺点。我们团队带着满腔诚意的“浆糊”,去“粘贴”世界范围内M合金领域最顶级的高校和企业。经过无数风风雨雨,终于与一家公司联合开发出高导热的M合金,与另一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能承受十年风吹雨打或盐雾考验的M合金耐蚀涂层。经过打样、集成测试,证明方案可行,成功达到项目预定的减重目标。
新开发的高导热M合金,我们将之命名为XF合金,X和F分别是项目组两位工程师肖工和富工的姓氏首字母;新发明的M合金耐蚀涂层命名为MW涂层,M和W则分别代表工程师穆博和王工;后续我们又开发了天线PIM-free连接技术的涂层,叫做LC涂层,代表黎工和陈工。因为我们认为,技术不是干巴巴的,是有人情味的,这也算是用“浆糊”粘结团队的早期“非物质激励”的实践案例吧。
大家可能都在网上看过一张照片,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左手拿着一部手机,右手拿着一把刀,用刀在手机屏幕上划来划去。这是2014年P7蓝宝石典藏版手机的发布会,当时看到此情景,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蓝宝石无损切割技术”是我们结构材料团队开发的。
那段时间,又硬又漂亮的蓝宝石成为业界新宠,友商早对它垂涎三尺,可经过多年努力也只在一个按键和镜头护盖上成功使用。难点就在于蓝宝石虽然硬,但也非常脆,尤其是做成大尺寸屏幕时,更容易碎裂。
“等”还是“闯”,我们内部也有过争论。当时正处于华为手机蓬勃向上的年代,我们闯一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如果成功了,就会给华为手机添上辉煌的一笔。这里特别感谢当时整机部门的业务主管们,他们的决心和支持是这项研究背后的强大动力。
调研,分析;再调研,再分析。从制作蓝宝石的数十道工序中,终于挖出了易碎的根源。我们发现,蓝宝石在切屑加工过程中,会在边界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微裂纹,同时切屑过程的摩擦生热,又使热量由边缘向蓝宝石内部扩散,导致材料膨胀,加快了裂纹的生成。想要消除这个现象,就需要一种新技术,能把蓝宝石边缘的机械损伤减到最小,还不产生热效应。
挖掘蓝宝石资源
寻找新技术的过程中,“咖啡”又发挥了作用,与包含院士和企业CTO等业界“朋友圈”大量技术交流后,“皮秒激光加工”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技术是用持续时间只有几皮秒的激光脉冲能量去切割材料,1皮秒是多长呢,这么说吧,在1后面加12个零,这个数字的皮秒才等于1秒。几皮秒的持续脉冲,短到足以切割蓝宝石且来不及把热量传导给周围,也就无热传递、无热膨胀,也就不会产生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