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网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来,慢一点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库  ·  DeepSeek商标提前1天被抢先申请,抢注 ... ·  3 天前  
知产宝  ·  著作权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网读书

陈子昂的文人风骨:越过山丘,诗酒趁年华

凤凰网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5-07 22:36

正文

每个时代的人需要处理的问题都不尽相同,

每一次越过山丘所需要的力量也迥然有别。


本期跳出当代框架,跨越时间洪流,

去探寻亘古不变的舍得智慧,方能寻找根源答案。


他从少年时期弃武从文到入朝为官,

再到中年时期从军边塞,最后心灰意冷回乡开始新的生活。

几经波折,他将挫折与悲怆化作千古流传的精神力量。


由舍得酒业、凤凰网、东方卫视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六季,本期主持人郎永淳携知名文化学者、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与初唐文学家、诗人、海内文宗陈子昂进行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少年陈子昂不走寻常路


陈子昂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官宦家庭,父亲陈元敬曾任文林郎,家有恒产,在当地算得上是“射洪首富,川中富户”。


作为任性的富二代,陈子昂不通诗书,每天与一群富家子弟四处游荡。


他的梦想是做一个侠客,行走江湖,或者驰骋疆场,当一名所向披靡的大将军。


直到十七、八岁时,他慨然立志,决定痛改前非,弃武从文。


他登上射洪市附近的金华山,上山求学。


从此退出江湖,每日在后山一个清静的院子里潜心苦读,为科举制考试做准备。这里也被今人称为陈子昂读书台,他的第二次人生也在此开始。


一年后,陈子昂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前后算起来,他读书的时间不到两年,所以不出意外地落榜。


落榜后,陈子昂毫不气馁,回到金华山继续为考试规划方向。


公元六八二年,陈子昂踌躇满志,再次进京应试,志在必得。


然而,他又落榜了。

陈子昂认识到:让大家快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诗词文章,才是科举成败的关键。


这次,陈子昂没有再回故里,而是留在长安。


一日,陈子昂在街头碰见了一个卖胡琴的人,要价百万之高,许多公卿贵族家的子弟围观,不敢问津。


陈子昂挤进人群,丝毫没有犹豫,付了百万就将琴买下,并扬言次日要在宣阳里最顶尖的酒楼里试琴,宴请天下名士。


第二天,酒楼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


陈子昂捧琴而出,当着众人的面抚弦感叹:我陈子昂有文百轴,学富五车,天下人不为所知,此琴乃贱工之乐,却索价百万,岂宜留心。


说完,陈子昂就将琴砸毁了,并把自己写的文章和诗发给众人看。

当时京兆司功王适也在场,读过陈子昂的文章后说:此子他日必为海内文宗也。


从那以后,陈子昂就红遍了长安城。


子昂碎琴,敬之识才。


随后,陈子昂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以高名登第,官麟台正字。


从差点身陷囹圄到弃武从⽂,从两度落榜再到⼀鸣惊⼈,陈⼦昂⽤⾃⼰的⽅式跨越了⼈⽣的⼭丘。

遇而不得的悲哀


最早中国人的“侠”是 “士为知己者死” 的意思。


入仕后,自幼带有侠气的陈子昂,因直言不讳的才学被武则天赏识,不久被擢升为“右拾遗”,专门负责监督修正皇帝工作上的失误和疏漏。


意气风发,锋芒毕露的陈子昂,屡屡放胆直谏,对当时的苛政弊端毫不留情。


陈子昂的谏言越来越犀利,忤逆了不少权贵,得罪了诸多皇亲国戚,更是渐渐受到武则天的冷落。


他在感遇诗第二十三首中写道,“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被美人所欣赏,但美人只是徒赏其表,看不到他真正的才华。

遇而不得的悲哀在此放大 ——


君主喜欢你,但不尊重你的理想与才能,而是把你当作她的装饰。


公元696年9月, 契丹一路烧杀掳掠, 直逼幽州。陈子昂跟随武攸宜一同北征。然而,朝廷派出的百万雄师,连遭败仗。


陈子昂满怀壮志,为武攸宜献计献策,却惨遭羞辱与降职。


悲愤之际,他登上幽州台,低头远眺。


他感叹命运的无常,愤怒于时局的动荡,悲痛于百姓的疾苦。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下这首《登幽州台歌》时,陈子昂才36岁。


明君难觅,抱负难展,知音难觅,孤独难消。


为实现抱负,而于读书台奋发图强。


年长身在乱世,志于尽忠报国,却难逃壮志未酬的宿命。


纵使此生未实现立名、立功、立言,但胸中澎湃过的豪情万丈、脚下翻越过的万千丘壑,已让他看见了天地、看见了众生、并最终看见了自己。


这一刻,这份生不逢时的孤独与悲怆,化作泪水打湿了衣裳。


人生的终极追求是成长

而非成功


纵观陈子昂的入仕之路,从读书台到幽州台,一路走来千山万水,历经挫败与失落,曾经顺利成为谏官的陈⼦昂仕途并不顺遂,屡次直⾔进谏、受到排挤。


然而,在横亘于⾃身仕途的⼭丘⾯前,陈⼦昂不为⼀时得失所羁绊。


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


他始终坚韧不拔,坚持⾃⼰的理想与抱负。


在屡遭冷遇的情况下,陈子昂依然直指问题核心,同时怀着同理心。


纵使一身才学不能为世所用,他依然继续仗义执言、为民请命。


既不忍民众受疾苦,更不忍“伯乐”陷入迷途。

“中国知识分子能支撑他一生的永远都是价值观”。


真面现实问题是风骨,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心力是文宗。


陈子昂用一生诠释什么是文人风骨,38首《感遇》诗更是他风骨的集中体现。


公元702年,陈子昂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他去世后,诗圣杜甫悲痛写下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为其惋惜。


按照“成功”的评判标准,陈子昂的结果是悲剧的。


然而,人生的终极追求是成长,而非成功。舍弃获得外部的认可的单一评价,尽情释放自己的潜力,方能真正成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