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我要的幸福 ·  昨天  
深夜书屋  ·  内地很少能见到的一本近代史神作! ·  昨天  
深夜书屋  ·  走进真实的教员,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  2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同学你马甲掉了!考试作弊极简史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6-05 11:58

正文


考试季啦

同学们,你们复习得怎么样啦?

尤其是大学生们

大学的考试战线拉得尤其长

你们还好吗?

说起考试

我们都知道这一制度滥觞于我国

但有考试就有作弊嘛

古往今来无数的学子为了作弊费尽心机

不信看看 《宋会要辑稿·选举》 的一部分内容

简直就是当朝官员对作弊的血泪控诉

今天,我带大家看看我国古代是怎么作弊的


ˇ


最平民化的作弊方式:夹带


考试之前最动人的一句话是什么?

“同学们,这门科目开卷考。”

但考试常有,开卷不常有

唐朝有一段时期就实行过 开卷考试


唐乾元初年

礼部尚书李揆为主考官

为各位考生们准备了《五经》、各种历史书

以及《切韵》等参考用书

国家需要淫才啊

参考书都给你们准备好啦

请不用矜持地尽情翻阅吧



请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而引贡士谓之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但是到了宋真宗时期

就开始明令禁止开卷考试了

但纠结的一点在于

宋真宗虽然不让开卷

也不允许对考生进行搜身安检

理由竟然是“不得体”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上谓宰相:“闻贡院试诸科举人,皆解衣,阅视,虑其挟藏书籍,失取士之体。宜令止之。”


又不让开卷又不让搜身

众位考生当然不客气了啊

开始变着法地带 小抄

最常见的小抄手段就是 缩印

宋朝印刷业发达

出现了所谓的巾箱本

书型特别小

后来被一部分考生用在了考场抄袭上

针对这种作弊用的小册子

甚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有策划有办公室有执行有渠道

当时 福建建阳 就是这么著名的据点


有的考生考完试之后

还会缺心眼地把小抄留在考场上

以至于到了堆积成山的地步

这个玩意儿你别看它小不溜秋的

价格还不便宜

因为买的人特别多

还出现了抬高价的情况

其惨烈程度可以与姑娘们高价买限定彩妆相媲美


考官见小抄,内心要发飙

所以政府下令摧毁

然并卵

科举的风呼啦啦地一吹

作弊用的小本本漫天飞

求主考官和考场巡检人员的心理阴影面积



①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而四方转致传习,率携以入棘闱,务以眩有司,谓之怀挟,视为故常。

②今巾箱、刊本无所不备。嘉定间从学官杨璘之奏,禁毁小板,近又盛行,第挟書,非备巾箱之藏也。


既然敢作弊就不要怕被发现

当时诗人王珪就作诗嘲讽:

切,看看你们作弊时候的猥琐样

再看看被发现后的狼狈样

敢做不敢当吼?



胡为怀袖间,挟册角群生?诃卒窥其旁,执衣来叩楹。狂狙就新缚,跳突哀且鸣。


当时的考生为了藏小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明代就有一个考生,用 蜡烛夹带

后来被发现

官方就停止了考生自带蜡烛的做法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考场上会出现蜡烛呢?

我国古代科举的时间是凌晨进场傍晚出场

这个时间严重不尊重生物钟规律我跟你港

换现在要被手撕的

明代实行弹性考试时间

天黑了之后可以点上蜡烛继续写

所以一些考生就在蜡烛上出鬼点子了



万历元年,癸酉科主试范公应期、何公洛文。是科搜出士子,有用蜡烛中怀挟者,后遂用商人官卖烛票场中,给烛遂为定例。

宋代因为夹带催动了作弊小本本产业的发展

清代因为夹带还催生了

专门制作携带 夹带工具 的产业

衣服、砚台、鞋子、毛笔、纸

都可作为夹带的工具

形式丰富种类多样

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清朝乾隆年间顺天乡试

乾隆帝兴起

咱也当一回监考员吧

结果这一监考

气得直接炸毛

头场就一下子揪出二十一个人夹带作弊

有藏在 衣服 里的

有藏在 文具 里的

最奇葩的是

有藏在 亵裤 里面的

脑补了一下这位仁兄作弊的情形

我不禁发出了和乾隆一样的咆哮

尼玛简直凑表脸恶心死了





①隔年募善书者,蝇头书金箔纸上,每千篇厚不及寸;或藏笔管,或置砚底。

②竟搜出怀挟二十一人。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其丧心无耻。至于此极。



最考验技巧的作弊方式:代笔


代笔这种作弊方式主要有两种

找人 替考

找人 换卷

用脚趾头想也知道

这个作弊方式最惹民愤

话题性舆论性都是max级别



李楠:厥今之弊,曰传义,曰挟书,曰见烛,未若代笔,最失本意。


说起这个找枪手替考哇

唐代有一个知名的大大就是枪手

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们的大诗人 温庭筠

温大大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

自己栽树,别人乘凉

替考完全免费

谈钱多俗

自己爽最重要


唐大中九年科举考场

温大大避开了监考员犀利的视线

一气呵成替八人完成替考

一战成名

但讽刺的是

温庭筠本人却屡考不中



数举进士不中第。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 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执政鄙其为,授方山尉。

到了宋代

统治者要发大招了

为了严打科举考试作弊的现象

正式确立了 封弥制和誊录制

封弥制大家可能不熟悉

但密封线都知道伐?

封弥制就是现代试卷密封线的前身

试卷卷首上印有

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父祖姓名等家状信息

将这些信息糊起来之后

加盖 骑缝公章 标明 字号 方为有效

这个字号类似我们今天的准考证号

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准考证号就是



现代考试防作弊措施几乎完完全全脱胎于古代

老祖宗您看我跪的姿势标准么?


宋元祐中

苏轼主持贡举

当时有一个他很赏识的人叫李方叔

考试之前苏轼派人给李方叔泄题

不料李方叔不在

题目却被章持看到了

结果出来的时候

苏轼意料之中地懵×了


虽然不知这件事的真假

但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

一、 有考试的地方就有泄题

二、 想录取自己想要的人?

先问问封弥制答不答应

但是哪怕考试官不知道这些信息

也可以通过字迹辨别

于是 誊录制 华丽丽地出现在了科举史的大舞台上

考官收上试卷之后

要交由书吏进行誊抄

检查无误之后

将誊抄的试卷进行再次封弥

才交给考官阅卷

但是总有那么些不安分的人

他们的勤奋可能全都用在投机取巧上了

古代试卷是抄印好由考生提前领取的

为了防止试卷有所缺失会有备份试卷

这个规定大家眼不眼熟

有一些人不吝价钱购买备份试卷

派人冒名考试

之后对文章进行誊录

再贿赂官吏将抄好的试卷换上

为了防止被发现

他们还会在事前将骑缝公章的位置印偏

只印家状不印卷身

这样调换试卷的时候就不会被怀疑



①场屋制备卷,以防正卷之阙失。今乃预买备卷,冒名出试,则以场中之文,令正身誊上。及至中榜,计赂吏胥,抽换场中之卷,虽一二千缗亦不惮费。

②且如卷缝长条背印之设,正防此弊。而条印不印卷身,多印家状,亦有不及缝者,亦有全不印至封弥处者,又有封弥后写奉试及作文处全无正面缝印者,公然掇换。


万历三十四年应天乡试

书生直接将一个江西和

一个无锡的监生的试卷多印了三场

六个场外均由名士代笔

之后再贿赂官员进行替换

偷梁换柱防不胜防

只能对这些考生和被贿赂的官员

竖。中。指。了。

微笑脸




书手作弊,与江西一监生、无锡一监生多印出三场卷子。六个场外,浼名士代作文字。三场传递,进场有换出原卷。此通天大弊,提调徐公最号精明,亦不能察觉。


到了民国时期

替考行为依然存在

甚至一些替考者还是名校生

1924年在一个大学招生考场内

二十六个人里面有十七个是替人考试

不乏“最高学府”的学生



最土豪的作弊方式:冒籍


现代高考如科举

录取比例看地域

为求一纸名次榜

买房买地入户籍

有关 冒籍 的现象

从唐代就有了

当时唐朝政府录取规定

大郡每年三人

中郡每年两人

小郡每年一人

但有一个特殊情况

那就是天子脚下录取比例格外高

柳宗元就曾经说过

京城一年的录取比例

比得上一百个郡的录取人数



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


到了宋明清

冒籍的现象就更加普遍了

天圣七年十一月

有官员参奏

开封府进士一千九百多人

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冒籍者



今开封府举进士者至千九百余人,多妄冒户籍。

所以后来宋仁宗下诏

只有拥有开封府户籍七年以上

且没有在别的地方居住的人

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

镇江府的一次解试中

有人发现有福建人冒充镇江人

少年你马甲掉啦

一个叫周晋的举人气不过

准备打他

镇江boss林大声赶来查看

结果好巧不巧地被哗啦啦乱飞的石头砸到了头

肃穆的考场变成了打架的地方

考试变为流血事件

官府一气之下逮捕了十八个举人

闹闹闹!

都别考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  ·  我要的幸福
昨天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3 天前
陕西都市快报  ·  如此共享汽车 想说爱你有点难!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