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某社交软件上开着一个直播,主要讨论情感话题。每逢讨论“情感中的遗憾”、“恋爱中你最希望改变的是什么”,连麦嘉宾总会说,他们在感情中的最大遗憾,最希望改变的,是每段感情都太短了,三个月、半年,至多一年两年,就匆匆结束了,最常出现的数字,是半年,很少有人能撑过这个期限。两个人的相处中,不能犯任何错误,对方不会给你犯错的空间,只要稍有不妥,就分手,决裂,反正有了社交软件,找到下一个人,根本不是难题。
网络时代,大家都习惯了这种短平快的小恋爱,习惯了在半年时间内,走完整个爱情旅程。这似乎也没有什么错,因为所有人都是这样,你走得稍慢一点,可能就被抛出轨道了。
我有个朋友,正处于婚恋准备期,常常要去相亲和见网友,每次见人,他都提前告诉我约会的时间,我则要在他们见面十五分钟后,打个电话给他,打通了之后不用说话,只听他演独角戏。如果对方还不错,他就装作接到朋友聚会的请求,并表示自己来不了,如果对方没能入他法眼,他就装作是接到领导要求加班的命令,一惊一乍表示马上赶来,然后做出深藏功与名之状,淡然脱身。终于有一次,他得到了报应,约会才五分钟,倒是对方先接到了电话,然后声称要加班,迅速离去,把目瞪口呆的他留在原地。
这时代,每个人都在设法抢先离开,而且是毫发无损地离开。
所以,“速度”成了我们这时代感情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时代的转速太快,整个世界给出的选择太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游乐园速度”: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游乐点,而每个游乐项目,每个“购买点”,都得在短时间内攫取参与者的身心,得快,得迅速获得效果。对待感情,也是如此,社交网络给出了无数性的、感情的机遇,我们马不停蹄奔向下一段爱情、下一段欲望,每段爱情,如果没能在五分钟内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得迅速切换到下一段。一切都得快、浅、有效,但求曾经拥有,以便于奔向下一个目标,以便尽可能多地占有那些机遇。
另一方面,我们怀着一种惧怕,生怕对方比自己更快、更果断。当我们给出十五分钟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只肯给出五分钟,下一次,我们也只肯给出五分钟或者更少;当我们愿意给出一年的时候,却发现对方只准备了六个月,只有暗暗加快自己从感情中脱身的速度。在这种隐蔽的较量驱使下,原本就变得快捷和廉价的感情,更是带上了加速度。速度已经变成了一种武器,只看谁抢先拿出来,就像特工们的拔枪比赛,谁晚谁吃亏。被这种隐忧照耀着,感情越来越像流沙,没有温度,没有湿度,也没有深度。
但我依然觉得遗憾,因为感情中的甜美之处,是要慢慢呈现的,是在长久的相处中,一点一点水落石出的。
因为,人性的呈现,是长线的,情感潜能的激发,更是长线的,双方只有在感情进入稳定期,在情感中体会到安全感,知道对方不会轻易翻脸,不会轻易离去的情况下,才会展示自己最美好一面,两个人也会在这种展示中,激发情感方面的最高潜能。
在朋友们的故事里,在我的情感经历中,那些最美好的点点滴滴,都是在度过情感狂热期之后,才慢慢出现的。
朋友A说,在她和男友相处的第三年夏天,他们去乡下度假,黄昏走在小路上,路边的篱笆里,有李子树探出枝条来,枝条上果实累累,男友停下步子,伸手摘了几个李子,让她摊开手,把李子放在她手里。她说,他摘李子的身姿,还有让她摊开手的话语,在她心里都激起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朋友小崔心目中的温馨瞬间,出现在他们相处两年后,有天早上,他要出门去坐飞机,她起床,披头散发地给他做了一碗面。她光着脚穿着睡衣做饭的样子,非常可爱。
在朋友C和D相处到第四年的时候,C发现,在她小火慢炖的思想工作之下,D改变了看人的消极态度,他再也不说“别看她表面上是你的朋友,拆桥的事情没少干”,“他给你代购的这双鞋,肯定加了不少价”。
“他在跟我认识第三年的时候,回家去看他爸妈了,以前他们都不说话的。”小肖这样说她男朋友的变化。她觉得,这和她常常带他回家,感受家的气氛分不开,她是功臣。
朋友美惠的客户,是一对来自南方的小夫妻,孩子都很大了,他们每天仍然互相接送。他们听说别人不接自己的老婆下夜班,大吃一惊。
我的老师52岁的时候,仍然管他的妻子叫“玲玲”,“玲玲跟她的同学聚会去了”,听起来像在说自己的孩子。
朋友E说,男朋友跑马拉松,她把自己的乳贴给他贴上了,结果半途就掉了,后来把他的乳头磨破了,“下次贴卫生巾试试”。
朋友G和H在一起的第七年,终于攒够钱,也攒够了购房资格,买了房子。
都是小事。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这些点点滴滴的欢愉,生活中的进展,对心灵的探索,都需要时间。半年是不够的。
所以加拿大诗人洛娜·克罗泽写了这样的诗:“欢愉在于细小,它只占据心灵一角;它形成于季节和风,是一颗青青的小草,是一朵无名的小花,让芬芳在微风中轻飘。”
这首诗叫《欢愉在于细小,在于沉默》。
是时候慢下来了,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也给别人多一点时间,而且要达成共识,所有人都从增加五分钟做起,慢慢爱,慢慢体会,努力发掘一段感情中的养分,和一个人培育深厚的联系,去慢慢发掘每一段感情中的甜美,静候双方的一切进展,并互相见证。不错过,不留遗憾。
慢慢爱,是大慈悲,对别人,对自己,都是慈悲,也是恩惠。
爱不是消耗品,爱要慢慢来。
2.14
读者书房
和
读者文创工作室
联合打造了一份
有料有范儿有腔调
的限量版礼物
在每年全城充满甜蜜爱恋的这一天
何不用这份礼物
告别千篇一律的不走心
给爱的TA一份慢慢琢磨的惊喜
『慢慢爱』
爱情礼盒
这份
读者书房
和
读者文创工作室
联合打造的礼盒,
看似简单朴实,
细细品来,颇具韵味与匠心
礼盒复古的设计宛如邂逅一场
民国风情
,
木心
和
张爱玲
的诗句,搭配极简
牛皮卡纸烫黑风格
,字字句句就像30年代的一封情书,字间点缀两只比翼鸟,寓意同心双飞,来独具一格的触觉和视觉体验。
『慢慢爱』
笔记本
礼盒左边的慢慢爱笔记本,封面设计
摒弃了传统的标题风格
,静静排布着仿若
娓娓道来的爱语
;
灰色的布面
,
银色烫印文字
,与
复古腰封
相得益彰;
红色环衬
,像爱情一如既往的颜色。
打开来,你会看到古往今来、寥寥几句
爱语情诗
,希望里面能有你想要的关于爱的释义;内嵌
灰色丝带书签
,动人在细微处。
还有世界各地不同年份发行的
爱情邮票
——满溢于胸的爱意交给饱含爱意的世界各国爱情邮票来传达。
【
本礼盒邮票由“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林一苇先生提供
】
其中包含一枚
美国1999年发行的“维多利亚之爱”异形真票
,这也是美国历史上发行的
第一批异形邮票
,收藏价值不必多言。邮票用鲜花与绿叶围成的心形图案,据说邮票图案取材于1895年德国一位艺术家为情人节创作的贺卡,方寸间一睹一个世纪以前欧美情人节的风情。
本子内页除了精美图案页,还专门留有手写的空间,四种不同风格的留白页面完美适配不同书写习惯,全部留白的页面还别出心裁的搭配了邮政风格的边框,好看又实用,集欣赏、书写于一体,记录传递爱意。
『慢慢爱』
书信信笺
其中包含10张安徽宣城
纯手工花卉宣纸
唯美信笺,采用优质
龙须原料
,加入天然
花瓣和青苔
纯手工捞制,一体成型。
白色的宣纸上开满花朵,红绿相间极富意趣,像极了初春的草原和田野。犹如“薛涛笺”一般的清新典雅,妥妥安置在
民国复古风格
的牛皮信封里,
宜书宜画
,字里行间充满诗意和格调。
叙利亚阿勒颇古法手工精油橄榄皂
右边那块貌不惊人的手工古皂,来自战火纷飞的遥远叙利亚,没有噱头,没有千奇百怪的造型,
但是用后的好评度高的吓人。
它
朴实安静
的外表下细藏的惊艳恰恰最符合爱情最本真的定义,恰如一个初看貌不惊人最终却再也离不开的爱人,从烽烟四起的中东一路颠仆来到你面前,仿佛投奔了一场不可更改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