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全国重名率最高的路叫啥? ·  20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看完这本书,数学能力原地起飞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批上头的老外出现了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2-19 18:25

正文



文/李戈


2月13日晚8点,中国电影圈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总票房冲破了100亿大关。


截至2月19日,《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进入全球票房榜前8。


来源:人民日报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一路开挂”,票房一路狂飙,把大家的期待值直接拉满。


这不仅是哪吒的胜利,更是中国电影的一次“逆天改命”,直接打破了好莱坞一家独大的局面,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强劲实力。


文化出海,不止一个“哪吒”


《哪吒2》在海外的火爆程度,简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春节期间,其海报率先登上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以鲜艳的红色主题为“世界十字路口”增添了浓厚的中国风,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地铁纽约站的电子屏幕上也出现了哪吒的海报,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2月8日,《哪吒2》在洛杉矶好莱坞TCL中国大剧院举行北美首映礼,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众多“哪吒”粉丝和中美电影界人士。首映结束后,观众自发鼓掌,华人影迷更是激动不已。2月12日起,该片在北美开启特别制式点映,并于2月14日正式上映,热门场次迅速售罄。


《哪吒2》北美首映礼在洛杉矶举行


在澳大利亚,点映预售超出预期。尽管英法等西欧国家尚未排片,但当地观众热情高涨,甚至有影迷自发前往希腊观影。


2月13日,《哪吒2》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正式上映,2月14日在美国、加拿大正式上映。接下来,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南非、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将陆续上映。


哪吒这个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少年英雄,现在正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球。


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出海,可不仅仅只有“哪吒”。


比如我们熟知的李子柒。自2016年起凭借短视频在海外爆火,其作品《兰州牛肉面》全网播放量达5000万,点赞数突破60万;2017年,她制作秋千的视频点击量突破1000万,播放量达8000万。


2018年,她获得You Tube白银创作者奖牌和烁金创作者奖牌,作品还被西方网友称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她也成为You Tube平台首个粉丝突破1000万的中文创作者,订阅量1140万还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影视剧方面,中国作品的海外传播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西游记》等“四大名著”改编剧在东南亚广受欢迎,孙悟空成为许多海外观众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


90年代,《渴望》在越南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推动中国电视剧在海外的热度达到新高潮。此后,《包青天》《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经典剧集也纷纷走出国门。


近年来,《庆余年2》《热辣滚烫》《三体》等爆款剧集更是开启了“秒速出海”模式,让海外观众第一时间领略了中国故事的魅力。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C-Drama”(中国电视剧)话题热度极高,东南亚、日韩等地区的新媒体平台也频繁出现中国电视剧的身影。



中国动画逆袭的“寻龙诀”


曾经,中国动画在国际舞台上只能跟着好莱坞和日本动画“吃土”,被“困”在儿童片的“小笼子”里。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票房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纪录,为行业带来巨大信心。


从那以后,中国动画电影就像开了挂一样,优秀作品一波接一波。


先是《大圣归来》,一把火点燃了国产动画复兴的希望;接着《白蛇》系列,用东方美学把经典故事重新演绎,美得让人挪不开眼;还有《大鱼海棠》,诗性的画面里藏着对生命的思考,每一帧都能当壁纸;《长安三万里》带着大唐的风华和文人的浪漫,让人一秒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



这次《哪吒2》的成功更是在叙事上直接“开挂”,从主题提炼到世界观的构建,全方位升级,直接把前作的水准拉到了新高度。


虽然延续了第一部的故事线,但主题直接“大变样”。上次是纠结“我是仙还是魔”,这次直接硬核起来——“是魔又如何!”这不是简单的转变,这是在告诉观众:不管命运怎么安排,我就是我,不服就干!


电影对传统的“哪吒闹海”故事进行了彻底的颠覆,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中,台词“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成为影片的核心表达。

这种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体现了对既定规则的挑战和对自由的追求,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成为当代青年的“热血宣言”。



导演饺子曾说:“我们憋着一股劲,就是要打破观众对中国动画的成见。”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不仅是哪吒的怒吼,更是中国电影人的宣言。


这种对命运的抗争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跨越了文化与语言的障碍,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就是中国动画的一记“王炸”,直接把中国故事讲到了全球观众的心坎里。


老外扎堆学习中国文化


哪吒的爆火,也带来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国力并不对等。


美国和欧洲在文化输出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和韩国也较早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身文化。


我们也在世界很多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大力推广戏曲、书法、围棋、茶道等传统文化元素,但往往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直到近些年,文化输出才有了直观的改变。


比如小红书,很多老外都被它“圈粉”了。


有个美国小伙,天天在小红书上缠着中国人给他讲“中国”两个字的字形结构,还好奇地问象形文字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一些老外开始自学中国古诗词,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种经典诗句张口就来,甚至还会问这些诗词背后藏着什么意境。


还有很多老外通过各种渠道看中国的春晚,还学包饺子、贴春联,甚至挨个问中国人:“筷子咋用?红包咋包?”


小红书不仅成了我们的“种草机”,还成了老外了解中国文化的“超级窗口”。


再来看看《黑神话:悟空》这个现象级的存在,它不仅凭借精美的画面和创新的玩法获得了全球玩家的关注,更将孙悟空、中国神话体系、传统建筑、自然景观等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全球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有外国玩家在接触游戏后才意识到孙悟空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形象,而非日本动漫《龙珠》的原创。还有玩家因游戏中的古建筑元素而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前往西安的蓝田水陆庵实地参观,展现了极高的热情。



文化传播需要合适的载体。过去,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往往面临接受度低甚至抵触的问题。


而《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让大家看到通过优质的游戏、影视作品等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不仅能激发受众的兴趣,还能使文化输出变得更加自然和有效。


你我皆可是哪吒


《哪吒2》的成功,有着140家动画公司、4000多名工作人员的共同托举。


饺子导演更是“细节控”到了极致。他不仅独立完成全片剧本,还亲自上阵演了70%以上的戏份,就是为了让动画师能精准捕捉到表演的层次感。


比如片中无量仙翁喝完甘露后皱了皱眉头,这个小动作看似普通,却增加了紧张氛围,还让观众误以为他尝出了破绽。这个细节的灵感,就是饺子自己演出来的。



影片的配乐更是用心。侗族大歌、唢呐、呼麦、大三弦、埙……这些民族乐器一登场,直接把氛围感拉满。电影角色曲《就是哪吒》更是录了600多遍。


视觉设计更是让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天花板,甚至能跟世界一流水准掰手腕。


片尾的“洪流对战”场面宏大,人数数以亿计,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不一样,光呈现这个视觉效果就花了一年半。开头哪吒和敖丙的藕粉,既要符合力学规律,又要“有形又无形”,制作周期也长达半年。



最让人服气的是海妖攻击陈塘关那场戏,锁妖阵下成千上万的海妖都要戴锁链,这在视效团队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团队一度和饺子产生分歧,执行制片人陈畅江甚至想让上级来说服饺子,结果呢?


饺子直接一句:“做!”他说:“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只有尊重观众,观众才会尊重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