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或者付费追更成为短剧、广播剧等新内容业态一诞生就选择的生存模式,并且能很顺利地被用户接受,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互联网内容平台多年不计代价的“培养”。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内容平台的生存模式都是一边用免费的内容吸引观众,一边又凭借网站流量,通过广告变现。而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高度依赖广告变现的中国互联网内容行业终于开启了新的“付费会员”时代。
整合QQ音乐、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三大音乐App六年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付费会员终于突破了“一个小目标”;网络文学更是直接借鉴报刊连载方式,创造了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依靠热播剧集,订阅费涨价,腾讯、爱奇艺、优酷三大视频平台终于走向盈利,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长久以来,所有长视频平台都为了付费会员的增长绞尽脑汁,毕竟哪怕用户上亿,代表忠诚度的会员都是“稀缺”,而在多年“用户教育”后,注册会员成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月,国内人均日常使用2.2个长视频App,而平台会员卡已经达到了人均1.5张。
最近几年,随着用户规模不再出现大规模增长,并逐渐触及天花板,曾经投入重金跑马圈地的长视频平台的重点已经放在了“如何留住老用户”这一长期命题上。“用户重复使用同类App已是常态,高覆盖率让增长变得更难。”一名曾在腾讯视频工作过的业内人士表示,既然找新用户难,那就只能从拉新变成留存和召回,所以各家平台都很关心用户忠诚度这类维度数据的变化。
长视频平台之所以更加重视订阅服务收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国内互联网广告这块蛋糕变小了,但坐在桌上的参与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势。
2023年上半年,多家互联网公司订阅服务超越直播、广告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尽管2023年已经全面放开,但广告行业并没有随着疫情结束而显现预期中的复苏,从前的大客户纷纷削减市场营销费用。哪怕是最不愁流量的抖音,其2022年的广告收入增幅也从2021年的超过100%降至70%。
因此,在直播和广告之外的会员增值服务收入一跃成为最稳定可靠的现金流,ARPU(每位用户平均收入)也成了头部企业们在财报中着重关注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各家内容平台上市公司付费收入整体量级接近280亿元,其中爱奇艺会员收入接近100亿元,各类音视频内容公司会员营收均实现超过5%的增速。
但这并不表示广告商不再重要,我们在采访中所接触到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广告收入依然是增长的大头,“付费用户是基本盘,但这是保住下限,真正的增长还是要靠用户引来的广告”。
这个顾虑的根源,在于平台差异化发展的成果依然模糊,很难有平台敢直接押宝付费用户增长。在中国各大付费平台,月卡会员比例仍高于年卡,这意味着大多新用户只是即用即走,只有老用户才看重性价比,而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需要各大平台付出更多精力寻找突破。
长视频平台的情况更明显,爱奇艺、腾讯视频和芒果TV的会员渗透率(有效会员数/整体月活)都集中在25%上下,十分接近,这就意味着很多平台在发展多年后,各家长视频平台的模式和内容本质上并没有形成差异化。
在这种背景下,自制内容成了竞争焦点。爱奇艺多年间花费了600亿元的内容成本,终于在开展订阅服务4年后,付费会员数量突破1亿。但这也仅仅是开始,腾讯、优酷同样在优质内容上加大投入,爆款频出,包括最近热播的上海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繁花》。卷内容,恐怕是观众们更喜闻乐见的。
和长视频先苦后甜不同,脱胎于网文的微短剧以及同样和网文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广播剧一诞生就走上了付费道路。
短剧这种单集一分钟左右的“竖屏剧”,经过快手带动、抖音跟进,只用一年就成为覆盖全网的新兴内容形态。“最低十几万元制作成本,20人左右团队,一周内拍完、三个月回款”这一诱人的商业模式引来无数从业者。
更重要的是,长视频平台多年间培养起了用户“追剧要花钱”的习惯,一套短剧在十几集到几十集不等,平均下来一集其实只有几毛钱,容易推进付费。
国内在抖音快手看到的免费短剧,大多是为了吸引用户跳转到小程序或App中观看的。和短篇网文一样,也是一个能借用户付费或激励视频广告做到快速回本的生意。据快手测算,2022年全网付费短剧GMV同比增速超670%,2023年GMV有望同比增长160%以上,并超过100亿元。
同时,网文公司手里握有大量中腰部IP,微短剧为其影视化改编开了口子,因为投入成本要比普通影视剧低太多。微短剧模式也再次验证了中文世界“网文套路”在全球市场的迁移能力。
中国制作方一边在加速组织海外演员出演微短剧;更有甚者,直接借助当下“大跃进”的AI技术,将国内微短剧中的亚洲面孔通过剪辑等技术手段“换脸”西方化,以最快速度“出海”。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内容形态是广播剧或有声书。
说其“新兴”其实不太准确,广播剧在英文中叫“RadioDrama”,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的英美地区的公共电台节目。在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是1933年1月由上海亚美广播公司制作的抗日剧《恐怖的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广播剧,则是1950年2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的《一万块夹板》。在中国广播剧的历史中,不得不提王刚在80年代初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全国有100多家电台播出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听众超3亿。
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使用收音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逐渐转向VCD、CD、MP3等媒介,广播剧也被相声、音乐等取代。
但是互联网让广播剧迎来“新生”。随着5G、智能音箱、蓝牙耳机的普及,音频场景从移动端扩展至车载端、智能硬件端、家居端等各类场景,听故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互联网时代的广播剧类似于电视剧录音剪辑,通常配备多位声优参演,通过对白、解说、音乐伴奏以及音响效果,帮助听众理解人物与故事。在题材上,近几年出品的广播剧较多改编自知名网络小说,间或有原创作品,每集时长大约为20分钟到1小时不等。一般每周一更,前三集可免费收听。具体定价上,根据平台不同评估体系,收费标准存在明显差异。
有声书约等于简化版广播剧,通常为一人播讲,对音乐伴奏、音响效果要求不高。一般情况下,有声书较多改编自热门书籍,每集时长20分钟左右。
与有声书相比,广播剧的制作流程更加复杂,不仅需要通过音效、声优、对白等不同形式表现剧情,而且对后期场景搭建有更高要求,需要专业的导演、编剧、配音演员参与其中。有时,为了捋顺故事逻辑,也需要对原著进行较大幅度改动。一人播讲的有声书制作流程相对简单,以念白为主,后期作用不明显,且对原著几乎没有改动。
为什么选择听广播剧?多位广播剧爱好者表示,相对影视剧的改编,广播剧能更原汁原味还原故事内容,同时保留了更多想象空间,“广播剧和小说一样,人物在想象中是最完美的样子”。说到底,这仍然是基于网络文学的变形,也因此更受书粉关注。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人都是听着广播剧、相声等音频工作、通勤或者入眠,广播剧更是虏获了不少年轻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三年音频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
在众多音频类别中,有声书和广播剧的收听比例占到了80%以上。艾媒咨询的《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发展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线音频用户收听的音频内容品类中,有声书占比达到47%,广播剧则占到37.4%。
很多音乐平台也主动投入广播剧的制作。比如在网易云音乐,多元化的自制内容正在蓬勃发展,网易云音乐广播剧《死亡万花筒》播放破亿,悬疑广播剧《孙美琪疑案》,云村评分高达9.8分,这些长音频内容也开始成为网易云音乐发展的重要支撑力。这也说明,只要能把故事讲好,就会有观众愿意付费,这或许也能激励内容平台们加大对内容制作的投入。
作者:Sh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