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本书是十卷本《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的第八卷,也是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的子课题之一。作为这一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我除了负责项目的全面规划,还承担第八卷和第十卷的研究与撰写任务。
我一直认为,在讨论中国古代文献的历史形态与文化贡献之时,古代石刻文献非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还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有关古代石刻的研究,林林总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史料研究、历史研究与文化研究三个层面,在文化研究这个层面,又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本书选择的是物质文化的研究视角。
全书十六章,绝大多数曾作为单篇论文在各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虽然各章都环绕古代石刻与物质文化这一核心视角展开,但彼此之间仍然不免有一些重叠或交叉。收入本书之时,我根据全书的结构需要作了一些删改、修订,少量章节作了一些调整。刻工是石刻文献的重要生产者,有关刻工研究的几个章节,在旧著《石刻刻工研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吸收近年出土的石刻新材料(如《邵建和墓志》)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作了较多改写,并适当增补了一些内容。
以下根据发表时间先后,将各篇论文原发刊物、题目及其刊期开列如下,并在括号中标注各篇在本书中的位置:
1.《汉唐石刻——中国式的纪念与记忆》,《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2期。(附录)
2.《尤物: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古代石刻》,《学术研究》,2013年第10期。(第一章)
3.《传统、礼仪与文本——秦始皇东巡刻石的文化史意义》,《文学遗产》,2014年第2期。(第八章)
4.《景物:石刻作为空间景观与文本景观》,《古典文献研究》,第17辑下卷,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十一章)
5.《玩物:晚清士风与碑帖流通》,《学术研究》,2015年第12期。(第十五章)
6.《结古欢:晚清集古笺与石刻文献》,《中华文史论丛》,2016年第1期。(第十四章)
7.《礼物——汉碑与社会交往》,《中国学术》,第十三卷第一辑(总第三十七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九章)
8.《神物:后汉三国石刻志异》,《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第十章)
9.《捶石入纸:拓本生产与流通中的拓工——以晚清缪荃孙及其拓工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七章)
10.《文物:朱熹对石刻的文化利用》,《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十三章)
11.《石刻的现场阅读及其三种样态》,《文献》,2021年第4期。(第十六章之一)
12.《方物:从永州摩崖石刻看文献生产的地方性》,《武汉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十二章)
13.《石刻文献的“四本论》,《四川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