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腻虫
心向阳光,野蛮生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我的男友是NPD,但我离不开他 ·  昨天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2025春季班 ... ·  昨天  
京师心理大学堂  ·  用更广阔的时间观拥抱更幸福的人生 ·  3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爱能治愈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腻虫

乡土中国

腻虫  · 简书  ·  · 2017-12-12 16:28

正文

费孝通《乡土中国》在我的认知中,是本有地位的社会学著作,许多推荐书单里都有它。习惯性的买书,但也常常买后存着好久不看,有纸质也有电子版,这本书虽然在kindle里放了两三年却一直也没翻开。上周闲来无事时漫不经心的看看前言,一下子畅快淋漓读完这本名副其实的精辟之作。

读话题严肃的书籍,最怕晦涩难懂术语满天,阅读的乐趣常因此而折,而《乡土中国》使用简洁又接地气的文字讨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诸多特点,读起来生动清晰,有不想释手之感。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除了视角敏锐观点通透,他的文字功力也让学术观点得到了更好的表述。曾读过一些其他的社会学书籍,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而《乡土中国》无疑属于“吸引人读下去”的一类。



乡土中国,以乡为群,以土为根,“乡土”二字是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精炼描述。祖先对土地有深深的眷恋,无论定居何地,都要与土地相连,在土地上耕种,扎根于土地,基于这个特点,我们看到的众多社会文化现象能追溯到“原来如此”的根源。《乡土中国》当然研究的是中国曾经的基层社会特征,在现代,传统社会结构被瓦解,我们面临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对“乡土中国”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的文化特性,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也能找到它们之所以发生的深层原因。

西方一些国家“人少地多”,每户家庭耕种大面积的土地,家家之间相距甚远,因此显示出彼此独立、疆界感清晰的社会特征。与此相异,在中国传统社会,每家只耕种很小面积的土地,外加有互相帮忙、水利共享、安全保护的需求,邻里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很近的,此外在土地继承上,兄弟平分土地又再次缩小了人与人间的物理距离。亲密的血缘关系加上紧密的邻里关系,成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



为什么中国乡村不识字的人多?因为世世代代扎根在同一片土地,彼此之间熟悉得不需要文字,甚至有时连语言都不需要,一个动作、眼神、表情就实现了有效沟通,在特定的群体间还形成了“行话”,就像秘密社团的独特交流密码,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但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文字?费孝通的观点是“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 ”。

乡土社会同样形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乡土中国》把这样一种关系形态称为“差序格局”。以自己为中心,按照私人关系的重要程度,形成逐层递减的关系圈,我们常说的“人伦”中的“伦”,即是指代这样一个关系圈,就像把石子掷进水中形成的一圈圈波纹,由强至若最后消失。在乡土社会中,“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所以,“ 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

以差序格局形成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乡土社会独特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人在生活时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其中包括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维持社会的生存和延续。由于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私人关系的叠加,因此道德规范也是各种私人关系规范的总和,如亲属间的“孝”“悌”,朋友间的“忠”“信”,它们成为孔子口中的“仁”(即使是“君臣”间的道德规范,“忠君”依旧是臣子对君王的私人关系)。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与团体间的关系,同一团体中的人是“相同”且“平等”的(和他们的宗教观有很大关联),与注重“团体”的社会相比,中国基层社会的道德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法治社会是根据法律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是维护这种秩序的力量,而在传统中国的基层,是礼治社会。礼,是公认合乎规矩的行为规范,可以是文明的,也可能看起来是残酷和不讲理的。有点儿像风俗习惯,这些“礼”融进他们的认知及生活中,形成一整套行为规范,人们自觉按照它生活。可以说,“礼”也就是传统,而维持传统力量的,是每代年长人对年轻人的教化,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让“礼”内化于心。

乡土社会的诸多特点,从“面对面”关系、差序结构、礼治,到氏族、男女有别观念的用意和用途等等,这些延续上千年的传统都立足于变化缓慢的社会结构。传统的形成,源自人们祖祖辈辈的生活需求和经验积累,而当社会形态变化的速度加快,传统经验无法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时,乡土社会的结构便被打破。新经验还来不及形成,环境又发生更加快速的变化,长辈们的经验不再适用,“礼”也就不像曾经那样可以维持秩序。礼治社会的行为规范受到挑战,氏族的长老权力缩小,长幼间的强制权力被撼动,人口开始快速流动。新社会的发达让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无法仅靠人情维持彼此间的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契约变得重要。新环境出现,旧方法淘汰,新旧之间的更替使得“时代英雄”“时代领袖”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



以上种种,只是对《乡土中国》里众论述中很少几点的感触,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文字值得琢磨。比如在一个村子里做生意的之所以往往是外地人,是因为本村人之间碍于情分不好意思挣对方的钱,而本村人之间往往是以“欠人情”的方式进行互帮互助的人际互动,如有“当场清算”的行为,即会被认为有断绝往来的意思。此外,在乡土社会的家族中,更重视同性间的联系,而不鼓励男女之间有强烈的情感。一个家族,不仅是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们的集合,也不仅限于生育的功能,它还兼具经营各种事业的作用,负担着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在内的诸多功能。在这样一种“事业组织”结构中,重效率重纪律,私情不受推崇,大家各有分工,彼此间的关系更像是工作伙伴。《乡土中国》中列举的事例,让人更加深刻认识了我们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种种印象,偏僻入里,一针见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