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是自由意志还是缸中之脑?丨《皱巴巴果冻的绚丽人生》 ·  19 小时前  
胡慎之  ·  你的内心深处,有什么未解开的心结 ·  20 小时前  
壹心理  ·  你什么情绪,就什么命,很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是自由意志还是缸中之脑?丨《皱巴巴果冻的绚丽人生》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0 20:00

正文

作者 | 伍圩


我们是怎么在冬天挣扎着起床的?



你可能会想到——试探性地伸出胳膊,哆哆嗦嗦地扯过被子外边的衣服,再到一个狠心的起身。



也会想起夹在上述动作里的哈欠和微信消息回复。



好吧,学堂君问得再细一点。



我们是怎么控制着自己的手掀起被子,然后准确无误地抓到衣服的呢?



我们似乎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执行一件需要复杂整合操作的艰巨任务。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先用视觉系统(也就是我们的眼睛)扫描整个场景,锁定身侧的衣服,可能顺带想一下今天怎么穿搭。随后,大脑里有个叫额叶皮质的地方把信号发送到运动皮质,运动皮质再准确协调整个躯干、胳膊、前臂和手部的肌肉收缩。这样一系列的精密操作后,我们才拿到衣服。



一抓到衣服,神经就会传回有关衣服的信息。



它所处的位置,温度,以及背后蕴含着“我将起床”的“噩耗”。



(图源网络,侵删)



这些信息从我们的四肢,通过脊髓传到我们的大脑,再在大脑中整合后重新传回四肢对第一次“穿衣服”的命令进行补充。



能不能抓住衣服?



冷不冷?



在海量的计算和反馈调整里,我们调整角度和力气,让衣服顺着不会砸到学堂君的安全路径送到能够开始穿着的位置。



这一切能够顺利执行的幕后“黑手”是谁?



是大脑,我加了大脑!



虽然神经网络疯狂开展无数的活动,但我们对此毫不知情。换句话说,大脑的无意识领域随时都在运转,但因为运转太过顺畅以至于我们一般意识不到它在工作。



那么,究竟是谁说了算?



我们是自己这艘船的船长,还是说决策和行为其实跟看不见的大量神经元关系更大?



换句话说,如果所有输入被代码和化学信息所代替,我们能否意识到自己处于虚拟现实,已经成为缸中之脑?



我的日常生活到底依赖于我自己的决策还是密集神经元和数不清的稳定化学传输?



(图源网络,侵删)



缸中之脑|“熟能生巧”生了什么?


有一个叫奥斯汀·纳贝尔的男孩。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这是一个十岁小男孩。



奥斯汀是竞技叠杯运动的儿童世界纪录保持者。



所谓叠杯,就是将一摞叠起来的塑料杯子摆成对称排列的三座独立金字塔,再变成两座,再变成一座,再恢复为一摞杯子。



有一位心理学家前去拜访,并提前学习了叠杯向奥斯汀发起挑战。



心理学家用45秒完成了叠杯,而奥斯汀只用了5秒。



庆幸的是,他们带了脑电帽——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人叠杯时脑袋发生的变化。想起前面连抓个衣服都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更何况叠这么多杯子。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脑袋超负荷运转,燃烧海量能量呢?



慢的心理学家还是快的奥斯汀呢?



事实上,是心理学家。



脑电图显示,心理学家脑袋里β波频段高度活跃,意味着他在动脑解决问题。



而奥斯汀的脑电图显示他的α波高度活跃,说明他即将进入婴儿般的睡眠。



理论上来说,转得越快,跑得越快。当然我是指轮子。但为什么奥斯汀看起来反而转得更慢呢?



其实这就是奥斯汀大脑生理变化的结果。



对于临时抱佛脚,新开始学习“叠杯”这个技能的心理学家的大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处理需求,需要用通用的思考流程来解决这件事情——拿起杯子,按顺序放好杯子,再叠好杯子。



(图源网络,侵删)



在多年练习之后,奥斯汀脑袋里形成了特定的连接模式,已经把叠杯的流程刻进了自己的DNA里,有专门的神经元负责这个事项,变成物理意义上的连接,沉到意识里——他对这个处理需求实在是太熟悉了。



在这里,叠杯之于奥斯汀,大家有个更熟悉的名字来称呼这样生理变化的结果—— 肌肉记忆 。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自动执行一项任务,是因为它真的已经“物理意义上刻进了我们的脑子”。



换句话说,奥斯汀大脑里关于叠杯是已经配好环境封包好可以直接运行的代码,而我们的脑袋里需要重新敲一串代码来完成叠杯这件事情。



那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心理学家要燃烧脑细胞,而奥斯汀平静得如同要睡着。



回到开头。



为什么抓衣服的过程听起来好像很复杂但我们好像根本不用动脑?



想必你也已经猜到了————这个过程已经是成熟的代码了。



(图源网络,侵删)



死脑子快动啊|为什么越是有意做事越是适得其反?


那有人会问了,既然穿衣服这么简单,我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复杂呢?



问得好——只要你注意到这件事。



人的大脑一生都在不断地写代码、封包、跑代码,来帮助我们不假思索地完成某些事情,而让大脑有时间去想其他事情。但是打包好的代码有个问题——它已经打包好了。



当技能已经可以自动运转,我们就不可以再查看里面正在运行的复杂程序了,也就不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做某一件事的。



当我正在和别人对话的时候,我不会知道自己是如何用几十种参数计算出让身体保持平衡的姿势和角度,也不会记得当我清晰说出每个字的时候喉咙要如何震动、舌头正在什么位置上。



当我正在吃饭的时候,我不会知道勺子顺着的轨道对准的到底是我的嘴巴还是我的鼻孔。



这些都是困难的任务,但是一旦打包好,就可以通过“自动驾驶”完成。



但是自动化技能有趣的点就是,有意识地加以干预往往使其表现变差。



回到叠杯的故事。多年的训练将高精准的动作和技巧埋入大脑内,让奥斯汀能够完全将控制权交给无意识,二不让有意识的思考妨碍任务完成。换句话说,在叠杯中, 奥斯汀进入了“心流”状态 ——一种专注于当下任务心无旁骛的状态,这个时候脑袋里根本不会出现“我上一个杯子摆的位置怎么样”、“杯子有没有歪掉”这些问题,而是进入一种“额叶功能低下”的状态。这些部分的脑子负责的是抽象思维、未来规划和自我意识部分,压抑这些部分的脑区活动本质上就是——让大脑内部群聊禁言。



(图源网络,侵删)



在这个状态下,无意识大脑高速运转,而意识大脑根本不能跟上。



好像听起来有点晕?那么,现在请大家先念一遍这句话:我爱学堂君。



那么,再请大家先在脑海里思索一遍每个字的发音、舌头的摆放、声带的震动和嘴型,然后念出来。



第二次念的速度会远低于第一次,就是基于上述原因。



“想法”也会有上述的活动。所以,当大家猛地想到某个点子的时候,可能这个点子已经在脑海里阴暗地敲了几天、甚至几个月的代码,才能被你看见。



好吧,这种“没有意识参与”的心理活动,好像似曾相识——啊,原来是弗洛伊德!



实际上,弗洛伊德的观点就是,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就是看不见的心理活动产物。意识只是心理活动的冰山一角,驱动思想和行为的更大一部分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冰山理论”。



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说得没错。我们基本上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源于什么地方,大脑会不断地从环境里提取信息,用以指导行为,但是并不会记得周围的影响因素。



换句话说,大脑勤勤恳恳地写文章,但是从来不标参考文献。



据统计,在外国友人中,名叫“Dennis”或者“Denise”的牙医(Dentist)更多;名叫“Laura”或者“Laurence”的律师(Lawyer)也更多。



当然,夫妻也有更多相同的名字首字母——Jenny嫁给Joel,Alex与Amy结婚。



虽然无意识效应很小,但可以被验证。但如果你直接上前问dennis和Jenny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这个人,他们能够进行有意识的叙述,比如在某个偶然的下午遇到一本书或者一个人。



但完全不会涉及“我的名字和职业的名字长得很像”这回事儿。



在这里,大脑的工作是收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并恰当地引导个体的行为,而大多数时候意识并不会参与——换句话说, 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大脑替我们做出决策。



(图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自由意志|意识的作用?


那么,既然无意识这么厉害,我们为什么还要有一颗有意识的大脑?



为了选择道路和刹车。



我们决定什么时候起床,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叠杯。



换句话说,意识就是大脑的CEO——着眼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成为公司最为抽象概括的形象。



但是我们感受到自己拥有的自主权真的是自己的自主权吗?



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的时候,永远不会有所谓的“时间零点”,因为每一个决策都与其他神经元和当前环境息息相关。当我决定起床,可以追溯到昨天已经睡了八小时,可以追溯到一周前接下的项目,可以追溯到一年前进入的公司,可以追溯到五年前选择的专业,甚至追溯到这辈子开始的时候。



哪怕看似出于自发,也并不孤立存在。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参与者看见屏幕变成红色就在脑海里选择动一只手,当屏幕变成绿色时举起先前选择的那只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使用经颅磁刺激朝大脑下方区域释放磁脉冲,让区域兴奋起来,诱发左手或者右手的运动——这会让参与者倾向于抬起某一只手。



但是在参与者的自我报告中,他们会说自己确实想抬起受到操纵的手,这是自由意志。



研究者指出,不论参与者一开始选择什么行为,他们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意识很擅长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在控制”。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从直觉上相信自己选择的自主性,但实际上当我们抵达岔路口的时候,选择已经事先确定了。



就算历史倒带一万次,参与者还是会在绿色屏幕中举起命运般的那只手。



(图源网络,侵删)



尾声


当人生的一切可以预测,似乎没有活下去的价值。



好消息是,大脑太过复杂了。无数神经元的相互能量交换中,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决策涌现。



复杂本身,就代表了不可预测。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能够很好地活着是源于大脑写好的代码,我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也源于过去经历的每一件事,见过的每一个人,看过的每一道风景和读过的每一本书。



这就是大脑这颗皱巴巴的果冻即将陪伴我们度过的绚丽人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